APP下载

教育之脉的美学与温度

2021-09-10陶瑾

现代苏州 2021年9期
关键词:展厅苏州科普

陶瑾

谈起博物馆,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将它定位为收藏保管文物的地方。其实呢,博物馆的第一重要职能是教育。也可以说,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的一项核心功能。今天,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在博物馆的定义中,都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这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研究。

苏州各大博物馆的教育,正在经历从“知识灌输”到“探索发现”、从“系统知识”到“经验和体验”的转变。其中有着一些在教育功能方面比较突出且值得借鉴的场馆,有的常年隐于巷子里,有的落座在百年名校中,它们在这座城市里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早已成为学子们的第二课堂,以及几代人的精神文化依赖。参观博物馆不要匆匆走过,你得有意识地来学习,用自己的步履慢慢地丈量美学和文脉的长度与深度。

愉悦地让文化在公众心中生根

醋库巷深处的这座幽静典雅的苏州园林柴园,亦是苏州教育博物馆。一晃,博物馆已开放三年多时间,来此参观打卡的人们络绎不绝。

苏州教育沉淀了丰厚的人文遗产,在这座博物馆里,你能领略苏州教育的千年文脉与当代风采,可以欣赏苏州园林耐人寻味的美学意蕴。从泰伯建吴,到言偃传学、澹台讲学,到府学、州学、县学相继诞生,书院、社学、义塾蔚成风气的苏州古代教育,进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史与物件,再到近现代和当代苏州教育的成就……细细逛完馆内的每一处空间展陈,你也等于接受了一次关于苏州教育史的认知。

的确,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正在日益壮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意义深远。苏州教育博物馆馆长叶敏在采访中说道:“博物馆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博物馆的功能,是愉悦地让文化在公众心中生根。”他认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以情感人是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的“三点一线”的侧重点,他想要让更多的人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在“场馆也是课堂”“行走也是阅读”中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苏州教育博物馆作为暑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之一,不少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此打卡,丰富美好的假日生活。这个五月,博物馆开展的“爱国主题剪纸”“相框拓印画”“油画DIY”“帆布包DIY”“特色党徽制作”等体验课程,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去年疫情期间,博物馆策划的“抗疫画信”系列展,全国13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引起了极大反响。这场画信展实现了从“学生进馆参观”的被动到“博物馆送展进校”的主动再到“馆校合作授课”的联动,不断丰富着现代教育手段,挖掘着实践课程深度。

馆内除了基本陈列,还有两个临时展厅。6月下旬将举办一场“苏州教育红色记忆展”,挖掘20多所苏州名校的红色历史,以图文的形式进行展出。而所有这些展览办过之后,都会被博物馆“搬”上网,观众可以在线浏览历年的展览。在苏州这个“百馆之城”,博物馆教育正在愉悦地让文化在公众心中启蒙生根。

沉浸状元府,非遗研学游

苏州文风悠长,绵延至今。游览状元博物馆的过程中,了解苏州历代状元,观赏科举试卷,每个人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匆匆来过,仍旧惦记;有的人常来游览,常看常新。状元,在我们内心已然烙下深深烙印。

苏州状元博物馆以门厅、轿厅、鸳鸯厅、纱帽厅、后厅为载体介绍了以潘世恩为代表的整个独具特色的苏州状元群体,展出了与苏州状元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并突出苏州“崇文”的城市精神。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把教育和研学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挖掘文化资源,面向不同群体,组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体验活动。

状元博物馆多次联合苏州乔麦年画工作室,不定期地开展“印制木版年画·感受非遗文化”匠心手作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始印画的过程中,大家使用专属的棕刷在印画上顺时针刷涂墨汁,手臂与印画之间要保持水平。将宣纸印在印画上,使用棕擦印刷,“福牛”福字图案跃然纸上。参与体验的学生都表示,木版年画看似简单实际制作过程繁复而精细,通过體验也进一步了解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无尽魅力。这样的匠心手作活动,也让每位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感受苏式技艺,也让非遗传承“活”了起来。去年博物馆还推出了系列线上文化活动,开启智能化的旅游新体验。今年初,博物馆加大文创开发力度,推出的“独占鳌头”和“金榜题名”文创礼包,蕴藏了很深厚的文化创意因子。

红墙内,光阴凝固与人文荟萃

葑溪悠悠,百年东吴。古树下,静静矗立着一座苏州大学博物馆。博物馆馆址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司马德体育馆,此处及周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吴大学旧址所在地。

远远望去,博物馆气质厚朴、古色古香。据悉,苏大博物馆修建之时,保留了原体育馆的外观和框架,内部中段空间添加夹层,形成二层展区。展览内容以临时陈列为主,不定期更新;后部保留司马德游泳池并略有扩建,分为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开设了“跨越百年的流芳”“艺苑菁华”“文物荟萃”“东吴碑廊”等主题展厅,将苏大流逝的时光重现于方寸之间。

步入正门,一层临时展厅主要用于流动性布展,二层为题词赠画展厅。目前,临展厅正在举办“室雅清流——文房杂项精品展”,共展出169件文房雅件。绕过校训墙,过厅左侧是“东吴碑廊”厅。苏州大学博物馆征集到了苏州当地宋、元、明、清墓志、碑刻160余方,选取了其中的20余方精品汇集成东吴碑廊。东吴碑廊还特别展示了明万历四十年《长洲县儒学重建文星阁记碑》、崇祯六年《重修长洲县学文星阁记碑》原碑拓片。

沿着东吴碑廊东行至后展厅,来到“跨越百年的流芳”展区。展厅中,记者看到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年报《雁来红》和最早的学报《学桴》杂志。这本珍贵的《学桴》,是苏州大学博物馆成立后正式接受的第一件捐赠品,对研究苏大校史和高校学报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籍展厅窗明几净,闲坐小憩,悠然远望窗外的东吴桥,阳光、流水、绿荫、白云,心绪在这一刻陡然静下来了。另外还有文物展厅汇集了华夏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等多个类别的文物藏品。

苏州大学博物馆馆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涉及校史实物、书画、碑刻等藏品,收录有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甬钟、董其昌的书法碑、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荷塘鸳鸯图》、林则徐的“楷书八言”以及苏大百年校庆时收到的校友祝福等。柔和的灯光下,泛黄的纸绢、斑驳的墨迹、古老的信笺,还有秀丽的红釉,听者无声,却将这些弥散在白墙灰瓦之间的故事向观者娓娓道来。

地震馆里的生命教育

在苏州市第三中学这所百年老校里,有一处闻名已久的地震科普馆。该馆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是一个国家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馆藏着第一代地震记录仪器与设备。

坐落在校园西北角的地震馆,由师麦堂、长廊和金字塔构成。金字塔由381块玻璃组成,高4米,在夕阳的辉映中,泛着光影,有“东方卢浮宫”之称。金字塔下面有着一口保存了4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倾斜监测井,深4米、直径2.6米。该仪器曾经监测记录到南黄海大地震、311东日本大地震等多次地震。

走进一旁的小红楼,内设监测室、陈列室、VR体验室等。金字塔下的地倾斜记录仪记录的信号通过光缆传输到小红楼的监测室电脑,红楼里还有电磁波记录,与省市地震台联网。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陈列了许多古老的地震仪器与相关重要数据资料,包括简易应力仪、候风地动仪、旧地震监测仪器实物、地震应急包,以及展示学校40余年地震科普教育成果的论文、资料、奖状等。最里面有一间VR体验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地震来临的“真实”感觉。据苏州市第三中学校地震科普教育老师周杨介绍,三中地震馆是集监测、体验、展示、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科技探究场所,是青少年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地震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还是苏州市地震局地震监测的重要网点。

学校编有地震课程的校本教材,开设地震科普校本课程。学生课内了解地震,学习专业知识,普及防震减灾内容;课外走出校门,参观苏州地震台网中心、苏州地震避难场所以及苏州其它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學校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如地震专家科普知识专题讲座、防震减灾特展、地震应急逃生演练、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微信专题宣传等等。

地震馆,不仅让一届届三中学子浸润科学与人文的阳光,而且也迎接了他校的学生、广大的市民和四方的来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功用。作为国家防震抗灾科普教育基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展厅苏州科普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