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09-10李明慧
李明慧
【摘要】数学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及教学发展中,是一门基础性和和关键性的教育学科,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讲,发挥着重要的学科教育价值。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特点,很容易给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带来理解和认知上的困难,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则有效加强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熟悉的数学情境内对相关的知识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则针对和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引言:
在当今素质化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及教学的开展更加需要对传统的灌输式和讲解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创造及创新能力。而问题情境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给学生带来重要的教学指导和启发。对此,任课老师需要基于小学学生的实际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发展需求,对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进行优化完善,使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对相关的知识点展开深入性和积极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不断丰富和积累数学学科的知识经验,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成效。
一、任课老师需要对问题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创设
(一)情境的创设要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时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具有数学知识的探索价值,流于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再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的融合与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与课堂产生高度的契合性与协同性。
举例来说,在小学数学“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开展过程中,任课老师就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情境中所存在的“角”进行观察,如桌角、黑板角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出“角”的构成部分,使学生具象化和形象化的认识到“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所构成的”。随后,任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道具,如硬纸板、图钉等进行角的制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条相交后所产生的交点,即使角的顶点”。通过以上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与应用,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产生更加具体和深刻的理解。
(二)情境的创设要与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加强对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建立起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避免出现僵化性思维。在此类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机会,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尝试解决同一问题。
举例来说,在小学乘除法相关知识的教学开展过程中,任课老师则可以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立,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答,如“班级内一共有46名学生,教室内一排可以坐7名学生,一共需要在教室内安放几排座椅?”有的学生则会应用除法的方式来進行计算“46÷7=6......4”,因此,需要在教室内安放7排座椅;也有的学生会通过观察班级内实际的座椅安排情况,来进行直观的推论,得出正确答案。对此,任课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寻求最为便捷的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任课老师需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主创设能力
任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索来发现、总结、领悟新的知识,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不断尝试自身思维和技能上的突破,在问题情境的思考和参与中,拓展自身的思维创造及创新能力。对此,任课老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构建和创设:
(一)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引导学生首先尝试自我思考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问题情境首先尝试自主思考和解答,从而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疑问及求知探索欲望。举例来说,在“除法的余数”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任课老师就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从某样物品的简单等分开始,进一步提出不能被等分的份额数字,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
(二)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提出和发表
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任课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解答意见和想法,当学生之间发生想法和观点上的对立时,任课老师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达和叙述自己的思维观点,并给予及时的纠正或者鼓励认可。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和价值意义,需要引发广大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积极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玉国,黄磊.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与改进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9):106-1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