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

2021-09-10杨腾紫段克勤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杨腾紫 段克勤

【摘要】 生态批评理论从文学批判的角度,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思考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野性的呼唤》以家犬巴克为主人公,以非人的视角展开故事,巴克恢复野性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表达了作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其次,巴克从被奴役的雪橇犬变成了向人类复仇的野狼,被奴役的自然也会反噬“自然界的主宰者”人类,表达了作品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呼唤;最后,淘金者哈尔一家与约翰·桑顿死于贪欲,表达了作品对人类金钱欲望的批判。

【关键词】 《野性的呼唤》;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19-02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创作了许多反映美国社会矛盾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他于1876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1897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贫困的他远涉阿拉斯加,踏上淘金之旅,但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得了坏血病。他于1903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小说的背景就源自他在阿拉斯加的淘金经历。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条名叫“巴克”的家犬重获野性,变成野狼的故事。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爱犬,但被佣工拐卖给了狗贩子,之后又被辗转卖到了阿拉斯加,成了雪橇犬。巴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学会了欺骗和狡诈,并战胜了领头犬斯匹茨。后来疲惫不堪的巴克被约翰·桑顿所救,获得了短暂的温暖,但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巴克为他报仇之后,走向荒野,成了狼群的一员。

一、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内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人类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对于自然生态的攫取越演越烈,由此导致了很多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一词也进入了人们的眼帘。生态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说,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6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才开始关注生态保护的问题。1962年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轩然大波,使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推动了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尔曼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通过“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996年美国生态批评学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在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的导言中,将“生态批评”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生态批评从文学批判的角度,以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为基础,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探究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寻求应对生态危机的办法。

二、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思想解析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视点,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评价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把人类自身置于世界的中心,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攫取和破坏,引发生态危机,危及人类自身。

《野性的呼唤》没有以传统的人类视角来展开故事,而是把一只名叫“巴克”的家犬选做主人公,以狗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杰克·伦敦将非人的自然生物作为作品的中心人物,人类只是作为促进巴克成长的催化剂,原本生态系统的上下秩序被颠倒。受西方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学多以人类为主角,将人类摆在世界的中心,进而统治社会、征服自然,具有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野性的呼唤》中,人类依旧处于主宰者的地位,然而,巴克对人类的反抗和复仇,体现出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失衡,人类不再处于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最后,巴克恢复野性的過程以及查尔斯一家和约翰·桑顿的死亡,体现了生态危机的最终结果,即人与自然彻底决裂,人类遭受自然的报复,这表达了杰克·伦敦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

(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呼唤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理论是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衡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生态中心主义准则是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准则之一。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整个生物圈所有的存在物,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野性的呼唤》中,人类忽视了动物的平等权益,用棍棒强行建立了主仆关系,虐待和奴役动物。人类从奴役动物中获得的快感扭曲和异化了人类自身,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巴克原本是大法官家庭里的一员,生活优越,地位超然,此时它与人类是相对平等的。但是随着巴克被拐卖和奴役,它成了一个工具,为人类拉雪橇就是它的存在意义和全部价值。在约翰·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之后,巴克通过对印第安人的复仇,再一次获得了与人类平等的地位。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驯服和奴役了自由的狼,将狂野的狼改造为温顺的狗,但是巴克在与人类抗争的过程中慢慢复苏了野性,重新成了一匹自由的狼。杰克·伦敦向读者传达了这种万物平等的思想,虐待和奴役不应该是对待自然的做法,利用价值也并不是自然的存在意义,只有平等对待自然,认可自然自身的价值才是正确的做法,否则人类面临的就可能是自然的复仇。

(三)对人类金钱欲望的批判

人类对于对财富的向往一直存在,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对于金钱的追求愈演愈烈,人们开始追求淘金,沉醉在金钱的美梦中无法自拔。这种欲望的膨胀使人类丧失了自我和美好的天性,被异化成金钱的奴隶。欲望的膨胀使人们疯狂地掠夺自然,甚至互相残杀。

《野性的呼唤》中描绘了两种人类的末路,即自然毁灭人类与人类毁灭自身。淘金人哈爾一家没有听从约翰·桑顿的劝告,架着雪橇犬驶上冰面,最终与雪橇犬一起沉入冰河。约翰·桑顿为了寻找金矿,进入了印第安人的地盘,最后死于印第安人的手下。前者中的人类死于自然之下,后者中的人类死于人类之手,但二者都是死于贪欲。哈尔一家为了淘金前往北方,残酷地对待了雪橇犬,最终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约翰·桑顿和他的伙伴也是为了金矿而来,虽然他善待了巴克,而巴克也救了他两次,但是最终他还是因为贪欲而死于人类之手。人类的欲望是无限膨胀和无穷大的,贪婪让人类为了金钱铤而走险,不断挑战自然的底线,其结果就是毁灭。杰克·伦敦通过这两种末路向人类提出警示,人类需要克制欲望,尊重自然,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三、结论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野性的呼唤》进行研究之后,解读了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作品以家犬巴克为主人公,以非人的视角展开故事。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为了一己私欲奴役自然生物,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决裂,表达了作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其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原本都是自然界的平等一员,但是人类忽视了其他生物的平等权益,用暴力强行建立了主仆关系,虐待和奴役动物。同时,人类从奴役动物中获得的快感扭曲和异化了人类自身,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巴克从被奴役的雪橇犬变成了向人类复仇的野狼,被奴役的自然开始反噬人类,表达了作品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呼唤。

最后,人类对于金钱的欲望膨胀,使人类丧失了自我和美好的天性,被异化成金钱的奴隶。欲望的膨胀使人们疯狂地掠夺自然,甚至互相残杀。淘金者哈尔一家与约翰·桑顿死于贪欲,表达了作品对人类金钱欲望的批判。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让人类误以为自己是自然的统治者,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的贪婪欲望和对金钱的渴望使得人类疯狂掠夺自然,导致生态危机爆发,人类最终走向毁灭。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准则,人类需要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万物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人与自然也才能和谐地相处下去。同时人类也必须意识到欲望的可怕之处,不能让对金钱的渴望蒙蔽双眼,否则只会导致毁灭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刘荣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李锐.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孟川,王兴芹.《野性的呼唤》中环境伦理思想的解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7):65-66.

[4]谭建香.枷锁下反叛的精灵—— 《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的解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5):80-84+123.

[5]唐建怀.回归自然天性的呐喊——生态伦理视域下的《野性的呼唤》解读[J].社科纵横,2018,33(02):71-73.

[6]杨柳.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1):117-120.

[7]员含笑,何青璘.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60-162.

[8]王珏.自然荒野中的野性——论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J].名作欣赏,2010,(18):84-87.

[9]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02):130-142.

作者简介:

杨腾紫,男,汉族,江苏常州人,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段克勤,通讯作者,女,汉族,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戴维?佩珀的生态批判及现实思考
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
环境伦理的嬗变与环境刑法的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