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红娘》对元杂剧《西厢记》的演变与重构

2021-09-10隋凤崧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改编

隋凤崧

【摘要】 有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爱情故事最早见于《莺莺传》,到了金代,《董西厢》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意蕴和作品风格。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对《莺莺传》和《诸宫调西厢记》的深化,无论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还是戏剧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而京剧名家荀慧生于1936年创作的京剧《红娘》在继承了王西厢舞台艺术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多维重构。《西厢记》历经不同时代,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有极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会发现京剧《红娘》是对西厢记故事尤其是主题思想层面的又一次升华。京剧《红娘》是根据元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的,对比两者的剧本结构,分析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京剧《红娘》思想价值的重构和主角的转换。

【关键词】 《西厢记》;红娘;京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29-03

一、绪论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之一,其故事起源于唐元稹的《莺莺传》。到了宋金时期,这个故事流传得更加广泛。王实甫在前人的艺术基础上创作出了连台杂剧《西厢记》,在文坛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京剧《红娘》是由荀慧生根据王西厢和昆曲《拷红》改编的经典剧目,那么从元杂剧《西厢记》再到京剧《红娘》,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从情节、人物、主题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剧本结构的重组

王实甫的《西厢记》采用五本二十折的体制,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传统。京剧《红娘》共八场,在原著的基础上作出了不小的改动。

(一)情节的增删

《红娘》从花园定情的“惊艳”开始,到东窗事发的“拷红”结束。与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相比较,《红娘》删除了后面草桥相送、郑桓生枝节、大团圆等一系列情节。因为这些情节对于主题塑造帮助不大,也与红娘没有太多关联。而且奉旨成婚的戏码违背了“缘情反礼”的主旨,难免又陷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中。一些露骨的词句情节均被删去。删除之后剧情更加紧凑精炼,也深化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要旨。

同时,本为男女主角的张、崔二人以及崔夫人的戏份被大大缩减,而红娘的戏份则大幅增加,几乎每场戏都很重要。比如第一场表演中增添了红娘扑蝶,这既塑造了其活泼的性格,与循规蹈矩的小姐形成对比,又展示了演员优美灵活的身姿,体现荀派娇憨灵动的风格。王西厢中“闹道场”和“兵围普救寺”的情节都被压缩,主要保留了张生向红娘自报家门和张生献退兵之计,红娘对其进行调侃的情节;接下来的悔婚、夜听琴到第七场“佳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俱是从红娘的视角展开;第八场“拷红”更完全是红娘的主场,面对老夫人的诘问,她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把老夫人问了个哑口无言,只能自认倒霉。

从整体来看,元杂剧《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一方,和以莺莺、红娘、张生为代表的礼教反叛者一方的矛盾;也描写了莺莺、红娘、张生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红娘》则淡化了前一条故事线索,重点渲染后者。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突出红娘的主体地位。

(二)主角的转换

由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太过经典,后世模仿改编的版本指不胜屈。时至今日,中国几乎每一种戏曲和曲艺形式都有西厢记的剧目演出。但以小丫环红娘为主角,荀慧生先生改编创作的京劇《红娘》还是首例。荀先生喜爱红娘为人,赞许她见义勇为的泼辣性格,故根据自身行当特点创作了此剧。

在《莺莺传》中红娘被作者一笔带过,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只作为莺莺的侍女出现,没有独立的行动和语言,性格简单模糊。到了《西厢记》中,红娘不再是一个透明人,而是成为推动莺莺和张生之间爱情发展的重要人物,与崔张二人形成鼎足之势。在京剧《红娘》中,红娘更是成功“上位”,摇身一变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角。这一重大转变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其一,作者的主观意愿。荀慧生幼年时家境贫寒,对于迫害人民的封建势力深恶痛绝,因此荀先生十分看中红娘敢于反抗,乐于助人的精神。

其二,时代背景与受众心理的改变。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城市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产生的市民文学。在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尊重个人感情,因而选择了相国千金崔莺莺和文采斐然的张珙作为主角,满足了人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愿。到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梨园行也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的抗争意识更加强烈,故此,京剧《红娘》选取代表下层人民的婢女红娘当主角再合适不过。

三、人物形象的变化

随着红娘变成全剧的主角,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抛去次要角色不提,本文只以三个主角为例展开分析。

(一)不畏强权的敏慧女子——红娘

到了元杂剧《西厢记》,红娘的形象基本定型。她热情善良,勇敢机智,大胆泼辣,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没有丝毫畏惧,最终促成了崔张二人的爱情。《红娘》原封不动地延续了这些性格特点。

京剧《红娘》做出的重大改动是红娘没有了与张君瑞做妾的心思。王西厢中,红娘多次称崔张二人为姐姐,姐夫,又拒绝了张生感谢她而许诺的黄金,“只要你满头花、拖地锦”,想做妾室之意非常明显。她帮小姐和张生传书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京剧里她撮合莺莺与张生仅出于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进一步突显了红娘舍己为人的侠义心肠,促成二人的姻缘,红娘捞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她做这一切只为一个“义”字,还有一个“情”字。这个改动至关重要,它将红娘的优良品质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更能体现缘情反礼的核心思想。

(二)从志诚种到庸弱人——张生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志诚种”。他在佛殿上对莺莺一见倾心,冒冒失失地叫住红娘,告诉对方自己未曾娶亲,言外之意不能再明显;在“赖婚”一场中他以为要和莺莺姻缘成就,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被赖婚之后,张生又因为思念心上人一病不起。一个为了爱情如此痴狂的“傻角”,最后做出了跳墙、荐枕席的违礼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娘》中的张生,除了“志诚”这一精神内核外,更多体现的是他的懦弱无能,甚至添了几分猥琐气息。开场小和尚对张生描述了莺莺的美貌,张生听闻提出想到西厢居住,趁机接近莺莺。一个细微的改动就影响了张生的形象,对莺莺的爱从原本的“情欲”变成了“色欲”。除去请好友杜确退兵这一计,张生几乎事事依赖红娘出谋划策。他的痴情与酸腐在剧中展露无疑,杜确打退孙飞虎后,他无暇与故友寒暄,一心想着自己与莺莺的婚事。但京剧《红娘》也增强了张生的反抗精神,崔夫人背信弃义,让他与莺莺以兄妹相称时,张生据理力争,体现了他不畏强权的品格。

(三)若隐若现的“女主角”——崔莺莺

如果说前两位的人物形象在京剧里都得到了丰满与完善,那么这位原本光彩夺目的女主角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莺莺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她强烈地渴望爱情却不敢让人看出自己的心思,既热情又冷静,既大胆又小心。王实甫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深闺女子隐秘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莺莺初见张生就有了爱慕之意,治家谨严的母亲与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不敢越雷池一步;莺莺对红娘、张生反复试探,试探他们对自己是否忠心、真心;最后她戰胜传统,做出越轨的行为,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正因如此,王西厢里的莺莺才被金圣叹评为“至尊贵、至慧灵、至多情、至有才”。

但是在京剧《红娘》中,崔莺莺的人物塑造稍显扁平化,和张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剧作过分放大了莺莺身上的不足之处,使得她被带有“侠气”的红娘抢尽了风头。在舞台上,红娘处于中心地位,服饰华美、唱腔动人,各个方面都胜过莺莺。在兵围普救寺一折中,《西厢记》里是莺莺向母亲献计,充分展示了她的聪明机智,京剧里改为了红娘提醒老夫人。《红娘》里的莺莺几乎变成了背景板,甚至不像个小姐了。

四、思想内涵的嬗变。

元杂剧《西厢记》对莺莺故事最主要的创新就是对主题的改造, 那么,京剧《红娘》在延续原有题旨的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改变呢?

(一)对原有主题的继承

王实甫充分肯定“情”的作用,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作品赞扬了张生、莺莺勇敢地冲破礼教藩篱的举动,是对婚姻自主的歌颂,传统婚姻制度的冲击。《红娘》并未改变这一主旨,观众仍旧可以感受到崔张二人对彼此的情意以及他们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崔莺莺花园焚香,隔墙听见琴音,知道是张生,不由得心意彷徨,彻夜难眠,她想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却奈何是女儿家,婚姻无法实现自主。佳期一折中,又借红娘之口说出莺莺“终日里愁眉黛”。这些描述都披露出了莺莺遵循礼教和谋求真爱的矛盾心境。

张生思念莺莺,忘废寝食,跳墙寻美,连斯文体面都顾不上了。他时而呆头呆脑,时而莽撞冒失,都表明他的一片痴心。

(二)歌颂侠义精神的新主题

但是京剧《红娘》重点展现的并不是张生和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而是红娘侠肝义胆、聪明爽朗的高尚品格。在京剧中,几乎所有故事都从红娘的角度展开叙述。前文提到,京剧放大了崔张的性格弱点。较为典型的例子体现在“拷红”中,面对崔老夫人的质问,张生唯唯诺诺,崔莺莺也打起了退堂鼓,只有红娘不卑不亢,并成功说服老夫人。这样一位热诚善良的妙人,理所当然地受到观众喜爱。

五、艺术风格的京剧化

《西厢记》是王实甫为了适应杂剧的表演风格改造的,当这个故事被搬上京剧舞台时也需要根据京剧风格进行重构。

(一)高度写意的表演

京剧的基本特征有虚拟性、综合性、程式化等,其中虚拟化就是写意。舞台上的场景和道具有限,所以需要演员通过高度写意的表演来突破时空的限制,所谓三五人千军万马,三五步五湖四海。《红娘》里有一段“叫张生”的西皮流水,红娘边舞边唱,用棋盘遮着张生的身子引他去见莺莺。棋盘怎么能够挡住一个大活人呢?只是要通过写意的手法展示写实的事件,这段“棋盘舞”带有理想主义成分,将京剧的美学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明白简洁的语言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十分成熟,字字通俗,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无论是元杂剧还是京剧,其语言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以红娘为例,她是丫头,伶牙俐齿,所以她说话不像小姐那样文雅,而是夹杂着大量的俚语、俗语。《红娘》在语言的通俗化方面又迈进了一步,基本都是现代人能听懂的家常口头语。原作里红娘斥责张生无礼时,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京剧中的红娘的表达就很白话了,只告诉了张生非礼勿言。又如莺莺赞美张生的琴声,杂剧连用八个比喻,又是宝髻玲珑,又是环佩叮咚,辞藻华丽,读起来满口留香;京剧则只用悠扬响亮等简洁的修饰一笔带过,短小精悍,推动故事尽快向前进行。为了适应京剧舞台的表演,《红娘》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帮助观众梳理剧情,了解人物,还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唱段,如“小姐你多风采”,语言力求平淡,通俗易懂,尽显质朴本色;采用了明快秀丽的曲调,如南梆子、西皮流水、四平调等。

(三)更加浓厚的喜剧效果

王西厢中的喜剧色彩多半体现人物行动上。比如莺莺收到张生的书信明明喜不自胜,却在红娘面前装腔作势,还让红娘责备张生无礼,实际上是利用红娘传递约张生私会的情诗。等张生跳墙过来时,她又忽然变卦,害得张生被她主仆好一番数落。张生被莺莺耍得团团转,仍旧痴心不改这就是元杂剧中的喜剧因素。

京剧除却上述剧情外,又增添了许多幽默的情节。仅逾墙相会一段剧情中,就有张生跳墙发出声响,崔夫人询问,红娘回答“老夫人,是狗”,既骂了张生是狗,又调侃了老夫人,表露了她对老夫人干涉崔张恋爱的不满之情。说自己摔坏了起不来了,可当他听到红娘说机会来了时马上站了起来;他被莺莺拒绝,埋怨红娘多事,反被红娘说“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蛋”。

诸如此类的剧情冲淡了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凉氛围,成功调节了舞台气氛,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京剧《红娘》在保留了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在剧本结构、人物形象、风格主题方面进行了多维重构。本文深入文本,展开对比研究,剖析两部作品的异同。《红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观众的需求,增强了故事的通俗性和喜剧色彩,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实践证明,荀慧生先生的改编是成功的。《红娘》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比如把太多笔墨放在了红娘身上,其他人的形象不够鲜活立体,但瑕不掩瑜。西厢故事从唐传奇开始,元杂剧将其推向顶峰,京剧另辟蹊径,从别样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见一部文学作品想要富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求新、求变,提高艺术表现力,才能历久弥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钢.《西厢记》之红娘人物形象探析[J].文化产业,2020,(11):37-38.

[2]李大博.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京剧《红娘》的演变与重构过程考论[J].戏剧文学,2020,(02):131-139.

[3]樊怡君.《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侠义形象分析——以张生与红娘为例[J].传媒论坛,2019,2(17):157-158.

[4]张潇.论京剧《紅娘》对《西厢记》的改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8):282-283.

[5]喻少华.论《西厢记》中红娘形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2):42-43.

[6]马明喆.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J].传播力研究,2019,3(04):136-137.

[7]管艳兰.《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分析[J].作家天地,2019,(02):52-55.

[8]吕梦云.《西厢记》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文化学刊,2018,(10):33-34.

[9]苏文娟.《西厢记》中关于红娘身份嬗变的可能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8,(22):13-14.

[10]李世颖.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性格[J].长江丛刊,2018,(03):5.

[11]朱海旖.试论《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多重性[J].中国文艺家,2018,(01):109.

[12]李楠.京剧《红娘》:一出“喧宾夺主”的好戏[N].中国艺术报,2017-11-10(005).

[13]江敏.元杂剧的艺术特色研究——评《西厢记》[J].新闻与写作,2017,(11):114.

[14]曹敬辉.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剧影月报,2017,(04):17-19.

[15]陈思晗.试论《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多重性[J].青年文学家,2017,(12):150-152.

[16]陈清茹.京剧《红娘》的历史演变[J].唐山文学,2016,(11):76-77.

[17]王艳红,李占鹏.论元杂剧《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喜剧化倾向[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6):68-69.

猜你喜欢

西厢记红娘改编
红娘的“心计”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
日本对明刊本《西厢记》的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