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艺术鉴赏研究
2021-09-10刘辉
刘辉
摘要: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对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的艺术特色的鉴赏,对于研究我国古典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笔者将针对《水浒传》的题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加以论述,分析其艺术特色,对其艺术手法进行鉴赏。并将《水浒传》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加以分析,对《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进行借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部巨著,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古典名著的伟大魅力,对我们日后文字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典文学《水浒传》艺术鉴赏;研究
一、对《水浒传》题材的鉴赏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题材特点,它的题材的来源、类型、题材的内容,及其个性鲜明的题材特点,都是现代学者研究的对象。《水浒传》小说全篇的中心就是围绕着“宋江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论述的,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宋江寇东……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此外,《东都事略》《徽宗本纪》等都是《水浒传》小说题材的重要来源。除了一些作品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之外,“说话”艺术的盛行,也为这部著作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传播来源。“宋江起义”的故事主要就是通过说话传播到街头巷尾,为人们所熟知的。随着“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等故事不断为人们所熟悉,《水浒传》的题材也在逐渐形成。另外,《水浒传》小说中用到的“话分两头”等通俗语言,都是来源于民间的“说书人”,所以说,说话艺术也是《水浒传》题材的重要来源。随着戲曲在人们民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水浒”这个故事也被变成水浒戏曲为人们提供精神层面的享受。《水浒传》中也会借鉴水浒戏曲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题材。
二、《水浒传》题材的类型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我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古人的文化,《水浒传》被当作记录历史事件的一部历史演义而被人们广为流传,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研究者去探索、研究。这也是它之所以在古典文学名著的长河中始终屹立不道的重要原因。《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起义的部分记录了宋朝末年大宋皇帝的昏庸无能,乱成贼子当道,以高俅为代表的奸臣对忠臣良将的肆意迫害,使得林冲等一大批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这是《水浒传》的题材借鉴,这就决定了《水浒传》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演义小说。此外,《水浒传》中的一些英雄任务在历史上往往都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作者在叙述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加入了自身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小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也并不妨碍小说内容中对那个时代历史的反映。
三、《水浒传》的题材特点
《水浒传》题材的多样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类型的多样性、内涵的多样性,以及审美的多样性。首先,《水浒传》的题材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等不同的题材类型,而且它的每一个类型都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叙事内容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水浒传》的题材类型多样,主要是因为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决定了小说题材的复杂多样;其次,小说题材类型的复杂多样也就决定了小说题材的内涵也必定是丰富多变的,不同的内涵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却都反映了同一个目的,也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目标就是“替天行道”;最后,受题材类型和题材内涵的影响,《水浒传》题材又具有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小说在描写梁山好汉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的理性美。
四、《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水浒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清朝的长篇白话文小说就大力借鉴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后世在对很多侠义小说进行点评的时候,也会经常将《水浒传》作为例子来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水浒传》的重要影响,而清朝的长篇白话小说也在《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清代的长篇白话小说能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它的题材选择,在于它的主旨表达,也在于它的人物形象塑造上,而《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对后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后世作者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会将《水浒传》作为范例,在它的基础上完成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这部文学作品是成功的,鉴赏它的艺术特色,领略它的魅力所在,对我们日后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海泉.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艺术鉴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
[2]包磊.从单一的平面到多元的立体[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