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关学人物贺瑞麟 、 刘古愚思想之异

2021-09-10闫亚萍

今古文创 2021年26期
关键词:西学经学

闫亚萍

【摘要】 贺瑞麟和刘古愚同为晚清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在理学的前进道路上,两人作为保守派和前进派,所主思想有明显差异。在晚清国势复杂、命运交接的情况下,贺瑞麟坚守程朱理学的道统,试图通过传统理学振兴关学,实现自己道德救世的主张;刘古愚则通过将传统理学和近代西学相结合的原则,向实学方面落脚,讲求经世致用以救国,两人不论在教学方法、教育主张以及最终学术成果方面均有不同。

【关键词】 晚清关学;理学正统;西学;实学;经学

【中图分类号】B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68-02

贺瑞麟(1824—1893年),自少熟读四书五经,同治四年(1865年),贺瑞麟主讲于三原学古书院,1870年,在清麓精舍收徒讲学(1881年改名为正谊书院),1881年,在書院设木板印刷局,设藏书洞。刘古愚(1843—1903年),1887年主讲于味经书院,在此期间讲学并主持刊书,1896年主讲崇实书院,1903年主讲兰州大学堂。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以及民族危机的不断深入,国家命运漂浮不定,政治局势不稳,经济萧条,教育脱节,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期间,大批学者面对局势各有响应,关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其中有走保守路线的贺瑞麟,坚守“道继横渠,学宗程朱”的传统理学路线,还有以刘古愚为代表提倡中体西用、经世致用的一派,他们以不同的思想路线诠释着晚清关学的发展与演变。

贺瑞麟和刘古愚本是一脉相承的传统理学家,但思想却有明显分歧,各有特色,贺瑞麟是晚清力宗程朱理学的执着践行者,刘古愚则成为晚清关学转型的关键人物。

一、贺瑞麟、刘古愚教学方法之异

1868年贺瑞麟到三元学古书院讲学,从贺瑞麟的书院学规以及他的讲学方式可以看出,贺瑞麟始终坚持正统之学,而他所谓的正统之学就是朱子学。他认为今天学子读书,读的是孔孟之书,但究其底则为程朱之旨“至有问其所读则孔孟之书,观其所述则程朱之旨”[1]524,在书院学规中,他将朱子学设置为学子最先应该学习的科目,然后才是孔孟,由程朱推及孔孟,他认为孔孟之学在今天并不能起到重拾人道人心的作用,需要用朱子学来回归正统。凡在学古书院学习者,皆应以圣贤为宗,读养蒙书,且“无论大小悉以小学书为入门,然后渐次读近思录、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六经,以及周、程、张、朱、许、辥、胡、陆之全书,非圣贤之籍无益之文,皆绝勿观”[1]525。

其次,贺瑞麟认为今日为学方法无非两种,一是路派真;二是功夫密。这里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程朱理学的路派,若是偏离了该路线,那么功夫就无法做到点上,也就达不到做学问的效果。在讲学方式中,他将程朱理学渗透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始终以朱子学为宗,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的崇高地位。

刘古愚的教学方法则与贺瑞麟相异,在教育内容上,刘古愚将经、史、数、律相提并论,认为传统理学应从孔孟学起,上可追溯至尧、舜、禹时代。在读书科目上,学子应以孝经、大学读起,然后涉猎先儒、经、史、掌故、艺。

学经是做学问的前提,而读史能够使学子了解历史兴衰,了解治国之术。在学习课程上提到尤为关键的一点是他主张学习西学,学习西学有利于开阔人民视野,了解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其中算学就在其中,刘古愚认为中国战败,是由于中国各项事业均不如外国,而涉及地理、天文、水利、航海等事项均要用到算学。其次,刘古愚认为中国的政治腐败,文化落后,国势衰颓最本质上还是源于中国现存的教育。政、兵、农、士、工、商皆源于教,教育的问题不止在于现存的科举取士制度上,也在于今人读书做学问的方法上,务虚而不求实,通经而不致用,“政事以文法相遁,一事不能举,而纲纪废弛;风俗以虚文相降,无人不朽诈,而人心偷惰”[2]431。人人皆知做学问,而不知如何做,刘古愚认为传统的重视辞章训诂的方式已不可取,今天人们需要的是“实学”,所以无论是读书方法还是教育内容的设置,刘古愚都格外重视与今天的时事政治联系起来。

二、贺瑞麟、刘古愚教育主张之异

从1865年开始讲学于学古书院,贺瑞麟就提出了宗崇程朱的教学主张,到1870年他辞去该书院职位,在清麓精舍讲书之时,仍然以程朱为主,他始终站在传统理学的角度。贺瑞麟批判科举制度,主张书院要以讲明正学为主,摒弃科举考试,他认为在关学的发展进程中,科举制度有点背道而行,一来阻止了士人潜心于学问的道路,二来妨碍了关学的后续传承和振兴。科举取士只是谋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方式,并非修身进德,教民济世的方法。在他看来,“要救举业之弊,挽救世道人心,唯有让读书人重新回到传统的圣贤之学上来”[5],而挽救世道人心的方法就是让读书人恪守传统理学,宗崇程朱理学。

贺瑞麟认为,圣贤之学就是教人修己治人之学,就是程朱理学,程朱之学才是真正的孔、孟之学,其他非程朱之学皆非正学“学之道以孔孟为宗,宗孔孟而得其真者程朱也,非程朱即非孔孟”[1]426,贺瑞麟始终主张对程朱理学的坚守,并贯彻思想的始终。

刘古愚不论是从读书方法上还是教育主张上,更偏向于近代西式的一面。比如他所主张的全民教育、女学教育、幼学教育,他认为中国人心涣散、国家落后的原因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今天的中国,从事兵、农、工、商的十有八九,但学习诗书礼义的为数不多,从事兵农工商的也无人师,既不精业又不识字,所以中国才会贫困且受制于人。若想强国,那么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均需读书识字,且如若女子都能够读书识字,那么家家有老师,人人皆可学,且若能够从幼时起,不分男女,人人为学,人人为知而学,那么将可达到学政一体,官民一体。如此,人心齐而情意通,中国上下一心,怎会不敌外国。

此外,刘古愚主张向西方学习,如学习西方的机械技术、军工制造,刘古愚认为机器传入中国是五大洲合为一体的表现,是气运之所趋,不是中国所能阻止的。

如今,西方多数国家均持舟車,火药,环伺中国,中国虽人口众多,但血肉之躯难以抵挡火药,为了能够战胜西方国家,必须使用机器,进行军器制造。而且学习外洋先进技术,制造现代机器设备,展开生产,既能缓解军事压力,振兴军队,也能创造多余的社会财富。

三、贺瑞麟、刘古愚成就之异

贺瑞麟一生都尊崇程朱理学,所以他的成就都与程朱理学分不开关系,其最突出的贡献有三点:

一是在关学著作的刊刻上,贺瑞麟认为世道人心由学术端正与否决定,要使社会风气转移就得刻正学书,以程朱为宗。他不止自己主持编校有关程朱的文献典籍,而且特别支持其他刊刻正学的书,他支持刘映菁、刘升之父子刻《养蒙书》《居业录》《朱子语类》等以及周、程、张之全书以及先儒绝学孤本,总数不下四十余种。

除此二人,陕西各地均有人物涉及正学的刊刻,他都有参与其中。虽然编刻不多,但是使得重要的文献著作得以保存,在今天来说对于今人研究当时关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

二是在弘扬关学人物上做了一定贡献,他曾上书请吴大澂将其师李元春列入《儒林传》,因其“立志以圣贤为师,搜《近思录》《二程遗书》及薛、胡诸集,日夜勤劬”[3]之学风;“请吴大澂为王建常、张秉直立碑、题文”[5];“请吴大澂奏请王建常从祀孔庙”[5]。除了支持关学人士之外,还建议重修横渠镇张载祠,以复兴关学,弘扬道统,贺瑞麟一直在为复兴关学而努力。

三是贺瑞麟于1892年对《关学续编》加以续补,在《关学续编》中,贺瑞麟对其中人物以“集程朱陆王于一体”[4]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可以明显看出均以朱子为宗,认为正学分门户,且正统就是朱子学。

刘古愚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完成了晚清关学向近代化的转型,他是晚清关学发生转折的一个重要人物。从刘古愚开始,关学不再限于传统理学,而是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传统理学的近代化转变、西学的融入、经史之学的“实用”改造,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意义上的关中理学向近代化学术体系的转变。其次,刘古愚在味经书院所刊书目和收藏书目众多,不仅丰富了当时书院学子的阅读需求,也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传统文献典籍资料。

最后,刘古愚所提倡的一系列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如学院培育出了张秉枢、邢廷莱、张元勋、王章等数学精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关中地区的建设创造了诸多价值,其中培养的大批人才也为1898年的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使陕西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刘古愚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用以缓解民族危机。总的来说,刘古愚的一生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四、总结

作为晚清时期的关中理学人物,贺瑞麟尊崇程朱理学,努力构建关学体系,以其鲜明的理学特色在当时关学界独树一帜,虽不符合潮流,但是却在弘扬儒家道统之学上有重要意义,其影响深远,延续之久,传播之广,使关学在西北地区的传承多了一线生机。刘古愚比贺瑞麟晚一些,也是因为身处时代多少不同,所以刘古愚便作为了由传统理学走向近代的第一人,使传统理学发生了彻底性的转变,在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关中地区带领人民走向近代化的第一人,其社会意义深远。不论保守派还是前进派,在晚清的关学发展史中他们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今人学习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贺瑞麟.贺瑞麟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光蕡著,武占江点校整理.刘光蕡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3]冯从吾.关学编(附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刘峰.清末关学的朱子学面向:以贺瑞麟《关学续编》为中心[J].学术研究,2020,(2).

[5]刘莹.贺瑞麟与晚清关学的复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8,(4).

猜你喜欢

西学经学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经学与当代中国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皮锡瑞学术研究》评介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