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思考

2021-09-10张明晰

乐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演奏钢琴教学

张明晰

摘要: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思考至关重要。李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具有十分庞大的曲式结构,包括多种类型的技术难点,蕴含丰富的情感,对于钢琴演奏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钢琴作品。笔者从作品的创作与背景、曲式与和声、视听与赏析、难点与策略、风格与情感五个方面浅谈对《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的理解与思考,希望能为钢琴学习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李斯特  《奥伯曼山谷》  钢琴演奏  钢琴教学

《奥伯曼山谷》是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中的第六首,灵感源于法国作家瑟南古的书信作品《奥伯曼》①。这部作品以较长的篇幅、较为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著称,是李斯特创作的一部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通过深入、细致的演奏实践和乐谱分析,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钢琴演奏与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思考。

一、创作与背景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在音乐领域对后世的巨大贡献,李斯特被赞誉为“钢琴之王”。

少年时期的李斯特对人生何去何从还充满困惑,于巴黎和令人向往的瑞士之间抉择不定。1835年春,出于对心上人玛丽的追求和对瑞士美丽幽静景色的向往,李斯特最终选择从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巴黎出发前往瑞士。作品《奥伯曼山谷》是李斯特在瑞士旅行期间所作,以描绘阿尔卑斯地区的山间景色为主。从标题来看,作品似乎是在描写瑞士的山谷景色,但李斯特曾在信函中说道,《奥伯曼山谷》的创作灵感仅来自瑟南古的小说《奥伯曼》,作品的情节则是由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发展而来的②。

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音乐作品的各方面特点都是作曲家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体现,因此,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按照学习步骤深入研究一部作品的音乐思想。对李斯特生活环境、重要事件、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知悉,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教学效率。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大自然与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在演奏时,学生应根据不同乐段的音乐性格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脑海和内心世界的视觉感与画面感,注重对作品情感的表达,使音乐表现更具感染力。

二、曲式与和声

按照套曲的曲式结构,《奥伯曼山谷》可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1~74小节)为三部-五部结构。这部分的和声变化十分丰富,经过多次离调最终回到主调(e小调);第二乐章(75~169小节)采用了第一乐章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在和声层面上,这一乐章从C大调开始,在宣叙调的部分进行转调和离调;第三乐章(170~216小节)由第二乐章的材料进行展开。这部分的调性为E大调,逐渐趋于复杂的织体与和声将全曲推向高潮,最终在如同消逝般的宁静中结束。

套曲的第一乐章为慢板,作曲家常用延长记号与休止符来表达主人公奥伯曼阴郁的心情。因此,在弹奏这一乐章时,演奏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空间感(见谱例1)。

第一乐章结束后,经过很长的静止,和声色彩发生变化。调性由e小调转为明亮温暖的C大调。通过分析乐谱可见,第一乐章出现的动机在第二乐章中不断发展(119~169)。在弹奏其后的宣叙调时,演奏者的速度可以相对自由,以表现出人物在“对话”的感觉。宣叙调不能很好地体现抒情性,但在提高音乐表现的张力上,弹奏者应多作设计(谱例2)。

从第三乐章开始,整部作品逐渐推向高潮。在前两个乐章,演奏者应合理安排力度的层次,如同在为末乐章的“狂风骤雨”蓄力,最终归于平静(谱例3)。

乐章间的短小华彩,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乐章中,还可以细分为许多小乐段。演奏者需要对不同段落做出不同的设计和处理,这样弹奏出的音乐才能更加引人入胜。

除了上述的套曲结构,还可以根据“起、承、转、合”的组合形式进行划分;若按照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划分,作品的呈示部(1~118)以三部至五部式作为主部,调性为主调下属调的抒情乐段作为副部;展开部(119~169)对主题进行展开;再现部(170~216)再现副部主题,调性在结尾处完全回归。

在创作过程中,李斯特似乎并不十分注重结构性,而是偏向于创作本身。尽管如此,在钢琴教学中我们仍然要强调曲式结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深层构造、和声的变化、终止式出现的位置,以及模进、重复和再现等手法的使用。

三、视听与赏析

在钢琴学习中,学生能够从谱面上了解的信息有限。因此,选择好的音频版本对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至关重要。观察钢琴家对音色的把握、对细节的处理后,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寻找更好的音色;选择好的视频版本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钢琴家的演奏状态,如触键的方式、手臂的动作、指法的安排等。通过对比不同钢琴大师的视听版本,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模仿大师的音色及触键,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阿尔多·奇科里尼(Aldo Ciccolini,1925~2015)是意大利裔法籍著名钢琴家。他演奏的《奥伯曼山谷》节奏较为严谨,但也在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架构内体现出恰到好处的自由。在旋律的处理上,他的音色与力度变化丰富,对踏板的使用也十分利落。在宣叙调处,奇科里尼的弹奏传递给听众一種丝毫不忙乱的紧张感。即使左手的音符排列密集,他的情绪也仍在沉稳中不断推进。总体来说,奇科里尼不仅将柔和的段落演奏得十分感人,也将结尾激动的情绪发挥到极致。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是美籍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他的演奏在第一乐章速度较为自由,也更为流动。正如乐评家所说,他的音色如同7种基本颜色,能够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无论是中段的柔和还是结尾处的激烈,他的弹奏都在尊重作者原本意愿的基础上又极具他本身的个性。霍洛维茨的弹奏动作幅度非常之小,在最富有热情的段落也依然能够举重若轻。观众通过仔细观察大师的手型可以发现,和教科书上“小馒头”手型不同的是,大师将手掌平铺在键盘上,手指轻盈地起舞。

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钢琴家之一。相比于其他钢琴家,他的演奏在开头处理得更为缓慢,给人一种更沉寂的感觉。他注重情感的表达,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极为明显,仿佛每一个音都经过深思熟虑。在较为抒情的乐段中,布伦德尔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受是,即使阴霾笼罩了天空,也一样会有一束温暖的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大地上。

《奥伯曼山谷》的视听版本数不胜数,其中奇科里尼、霍洛维茨、布伦德尔的版本较为权威。通过视听与赏析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训练其对音乐的辨识能力。对视听版本赏析的过程亦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发现大师的优点的同时,演奏者应当进行自我反思和改正。

四、难点与策略

笔者认为,《奥伯曼山谷》具有结构复杂、声部多、技术难度大等难点,弹奏者需要体现出作品横向、纵向的层次感。

在弹奏不同声部时,演奏者的力度、触键和演奏方式应不尽相同,这是这部作品较难把握的技术难点。如谱例4,在作品的开篇左手应展现出如同大提琴一般宽广的音色,而右手作为伴奏织体不需要弹奏得过于清晰,用很轻的力度来衬托主旋律。右手所弹奏的和弦之中隐藏着一些更能体现和声色彩的音符,在此需要注意略微突出这些短小的旋律与乐句。

在练习这部作品时,弹奏者可以通过分声部训练来提高演奏的层次感。遇到层次复杂的乐段,可以将不同声部拆分并进行组合练习。处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弹奏者需突出主要声部、弱化次要声部,合理协调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之于音色的处理,需要弹奏者结合内心听觉耐心地寻找更好的音色,也可以借鉴好的视听版本。

左手如何均匀地弹奏颤音以及右手如何运用力量弹奏八度是宣叙调部分的技术难点。如谱例2,从宣叙调开始,左手出现大量的颤音,而右手则是接连不断的八度跑动。高低声部如同对话一般相互应和,左右手交叉时乐句的衔接也十分不易。第139小节开始双手进行八度的交替,直到148小节力度达到fff。此处的右手颤音如同电闪雷鸣一般,而左手连续的八度也应随着旋律的起伏渐强渐弱。在第160小节处演奏恢复了平静,仿佛对话一般,在渐弱中过渡到第三乐章。

弹奏者需要放慢速度、跟随节拍器练习,以将颤音和八度跑动弹奏得均匀、连贯。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八度的旋律线条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可以将双手分开练习,观察乐句的走向,乐句之间需要呼吸。在弹奏颤音时弹奏者的手腕应适当进行微调,这样不仅在听觉上效果更佳,也能保留体力。

在快速弹奏技巧性较为复杂的段落时,双手保持准确性并体现分句和音乐的张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如谱例5,从第196小节开始直至结尾,八度、和弦的出现频率大大提升。在保证层次感的同时,弹奏者应一层一层将情绪推至高点,给听者一种辉煌震撼的感觉。在第196~198小节中,左手的八度并不是紧密相连,而是存在一定间隔。

在连续弹奏八度时,弹奏者常常会感到手部酸痛。这时应当注意的是,手臂、手腕应保持放松,手指弯曲但不要过度绷紧。由于拇指和小指的伸张,手部会产生一定紧张感,弹奏者应将紧张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弹奏包含八度跑动的作品前,弹奏者可以就八度音程进行音阶、琶音、连奏、震奏等练习,提高手指技术与灵活性。

针对不同作品、不同节奏型、不同情感,学生应选择不同的练习和演奏方法。如《奥伯曼山谷》第75小节处,左手应该贴键弹奏,以确保对力度的控制;又如在第139小节双手均有大量的八度跑动,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在演奏的时候要充分借助手腕的力量,大臂放松、指间平稳下落。选择适合的演奏方法,是学生提高钢琴演奏流畅性、技巧性的必要条件。

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相对的技术难点,具体的难点因人而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琴的过程中找出作品的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对于提高练琴效率、提高手指技术能力、提高演奏完整性程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风格与情感

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受柏辽兹和帕格尼尼两位作曲巨匠的影响,他在柏辽兹身上领悟了对音乐色彩的挖掘;在帕格尼尼身上看到了其卓越的炫技能力③。《奥伯曼山谷》除了具备丰富的音乐色彩、炫技的华彩乐段,还表现出浪漫主义普遍的音乐创作风格,即李斯特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创作。

李斯特将诗歌与音乐巧妙地融为一体,使音乐变得更有内涵。作品中体现了主人公奥伯曼对生活的悲观思想,但他的内心仍然在奋力抗争,不肯屈服于自然和世界。除了音乐的技巧性,这部作品还包含了李斯特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把握作品的創作风格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正确地理解、更好地演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不同,同一时期、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进行严格的把控,尊重作曲家的原本风格,并弹出个人对作品的理解。

《奥伯曼山谷》的音乐语言中表达了奥伯曼内心的疑问: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我向大自然祈求什么。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悲观厌世的思想,似乎在诉说着全人类的痛苦、冷漠、超群的智慧、耽于声色的自弃④。

在作品的开始,作曲家向我们传递的情感是沉寂而又压抑的,如同一个人起初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充满迷茫。随后,一缕阳光拨开云层,他享受着片刻的静好。人的内心总是矛盾的,美好过后,紧张的情绪扑面而来。宣叙调中的颤音响起,这时的他无法平静下来,内心的斗争在到达一个顶峰时又瞬间坠落,他又开始渴望美好。当他的情感到达第二次顶峰时,终究是无法平静了。他呐喊着、咆哮着,不向命运屈服、奋起抗争。

虽然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渺小,但我们的内心都无比强大。我们可以与疾病抗衡,可以无惧衰老,一路负重前行。每个人的内心都藏了一座大山,一片大海,当然也可以是一粒石子,一汪清泉。我们无法征服自然,但我们可以征服自己。在内心的不断斗争下,全曲结束。

如果演奏技术是一部作品的骨骼,情感表达便是灵魂。手指技术强的学生千篇一律,真正在演奏上有所成就的学生是凭借乐感。情感表达之于每个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生下来就会哭和笑。然而在钢琴的演奏中,人们往往很难将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听众,所以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即为乐感的培养。

当情感表达能让听者产生共鸣、为之所动,这才是演奏者准确诠释音乐作品的深刻意义:用旋律触碰人们的心弦,体会音乐、生活的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思考人生的真谛、感叹生命的伟大。

通过对《奥伯曼山谷》这部作品音乐语言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笔者感悟到人的一生在宇宙漫漫长河中不足冰山一角,或许我们只存在过须臾,但那却是我们的一辈子。我们有细腻的情感,会被感动,会体验生老病死,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伟大的。每个微小的物体被放大千万倍,都可能是一个壮阔美丽的人间。

结语

综上所述,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在演奏与教学中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了解作品的创作与背景、曲式与和声、视听与赏析、难点与策略、风格与情感。演奏者的艺术规格不仅局限于熟练地演奏,更要在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对《奥伯曼山谷》的深入学习,学生在理论层面能够对李斯特及其创作,甚至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在实践层面可以提升钢琴演奏能力。笔者认为,在弹琴时所作的一切思考与准备,包括分析结构与和声、技术难点的训练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曲家的情感、演奏者的情感。正如李斯特所說,“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 ⑤

注释:

①井源源.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及演奏风格[J].神州,2012,(32):187.

②吴培林.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创作特点和演绎方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0,4-6.

③李殊妙.简析李斯特宗教色彩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再(01):157-164.

④杨小龙.论李斯特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之《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分析[J].钢琴艺术,2011,(07):28-33.

⑤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6.

参考文献:

[1]吴培林.浅谈李斯特《奥伯曼山谷》与瑟南古《奥伯曼》中不同的音乐观念[J].艺术教育,2015(09):164-165.

[2]王雪丽. 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和演奏风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杨小龙.论李斯特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之《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分析[J].钢琴艺术,2011(07):28-33.

[4]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J].钢琴艺术,2004(01):30-31.

[5]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下)[J].钢琴艺术,2004(02):27-30.

[6]布鲁斯·莫里森著《李斯特》, 江苏人民出版社.

[7]卡尔·莱默尔, 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姜丹 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004.

[8]雷翁·吉沙尔.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M].温永红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53.

[9]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10]亚科夫·米尔斯坦.李斯特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李斯特钢琴演奏钢琴教学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