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021-09-10方忠
方忠
摘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学校教学的主流趋势,体育与健康的相互结合是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健康的身心也是学生们在全面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因此注重体育与健康的相互协调,从实践中开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是广大教育者们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
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学生们大多以运动练习与训练技能为主导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使之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而如今的教学模式,教育者们则过多的重视了学生体育项目的教学,缺乏对健康理念的培养与重视,不能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们综合素质的降低。因此如何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内容与原理适当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是学校的老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1.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是按照课本或者教材上的内容让同学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训练,粗浅的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的技能就觉得大功告成,完全不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健康意识,也不能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方法枯燥无趣,不科学也不合理,进而导致同学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更有一些职业学校非但不重视体育教育,反而出现压缩体育课程的现象,场地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2.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2.1转变传统关键,开展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无非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但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老套死板,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与模式都应该全面改革创新。例如,中职学校里男生和女生身体素质方面差别十分巨大,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容易忽略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喜欢要求统一,而事实上学生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在身体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例如男生在速度与敏捷程度等方面远远超过女生,但自控能力就比较差,而女生较男生来说更加细腻,自控能力强,柔韧度高,协调性好,但缺点是怕苦怕累,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老师不应该“一视同仁”而是应该差别对待,适时将男女分开教学,为男同学与女同学分别制定不同的体育能力评估标准,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重点。例如为男生和女生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男孩反应快,耐力好,可选择篮球足球这些项目。女孩柔韧度好,体力差可以选择瑜伽或羽毛球这些更加轻松的体育项目。
教学不应纸上谈兵,老师应该在教学课程中注意穿插体育健康的理论知识,比如说向同学们讲解不适当的运动方式会带来哪些伤害,让同学们能够根据人体的特点学习科学健康的运动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健身和运动方式,让他们学会将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动相互结合,避免因为不正确的运动方法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2.2提升兴趣是关键
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学校应当借助适当的体育训练,让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力与良好的品质,让他们以健康的身心状态迎接来自生活的挑战。而如今因为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学校的体育项目乏味单一,并不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厌弃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锻炼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此,学校应该多多从体育项目中入手,例如开展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再由老师适当挑选一些受欢迎的项目纳入体育教学中,只有学生喜爱,才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之中。此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竞技类比赛,让学生置身其中,享受竞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逐步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发展自身特长。
2.3結合体育教学突出专业重点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里,学校应该着重将专业特点与体育相结合,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学生所学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工作岗位,而那些种类繁多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分析好岗位劳动的需要,紧扣专业特点,深刻了解该岗位对体能与身体素质的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是中心要素。例如舞蹈专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瑜伽课,瑜伽能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柔韧度,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放松肌肉,同时锻炼瑜伽也能放松身心使人心情平静,修身养性。
3.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中职学生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他们将分布于各个行业为我华夏民族的传承与辉煌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引导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战略性问题,在教育中,“单一”已经不再可取,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注重改革,倡导多元化,这便要求教育者们要学会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现实情况,将体育与健康相互结合起来融入到教学当中,在保证学生们获得专业技能的基础前提下,注重学生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的前提,教育者们理应重视体育与健康的相互协调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建,韩照明.浅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师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