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试析
2021-09-10潘宇锴
潘宇锴
摘要:新课改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一大关键是情感教育。但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教育,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为对象,首先探究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随后从课堂提问、教育语境和教学活动设计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育策略
引言
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敏锐的人际共情能力和社会同理心、准确的情感认知和表达等等。在新课改下,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都在快速成长,如果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能够对学生对身心成长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情感教育,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建立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以课本为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习惯,陶冶并升华情感,因而情感教育的意义十分深远,首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自身主体性,会更加注重个体感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能更加灵活地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自如地提取和实践已掌握的知识;其次,教师能在情感教育中,充分把控课堂节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最后,在师生共通的课堂中,课堂的氛围能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效率因而得到提高[1]。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在掌握知识中学会情感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是每堂课都必须落实的任务,如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堂问题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的引导下,着重自我体会文章,学会个体情感表达。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以往教师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技巧的分析,将问题设置为“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好在哪儿”,这样的问题会将学生捆绑在知识点上,加重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忽视情感的体会,回答问题时缺乏个体阅读感受的表達。对此,教师不妨将问题设置成“在描写母亲的句子中,哪一句让你最有感触”,这样的问题设置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重个体阅读感受,对母亲与史铁生先生的母子之情进行个性化的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相关的写作艺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会情感表达。
(二)构设情感教育语境,搭建学生与作者情感沟通的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时代因素和有限的个体阅历,很多的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贯通与作者情感沟通的桥梁,在课堂学习中也成为机械性行为。对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导入时,营造合适的情感教育语境,让学生在课文过程中能与作者情感进行沟通[2]。比如,在《曹刿论战》一课中,由于和平的时代背景和安稳的生活状态,学生对课文中的家国情感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产生很大感触,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忽视了个体情感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施,播映图片和视频,把试图分裂我国的不安定因素和在边界上为我们保卫家园的英勇战士们向学生讲解,在课堂上营造合适的情感教育语境,让学生在学习《曹刿论战》中对曹刿的爱国情感产生崇高的敬意,并带着这样的情感深入探究文本。
(三)在角色扮演和诗歌朗诵中,得到情感的陶冶
学生学习课文,大部分都是以旁观的视角来阅读,在自身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墙。相应地在情感的体悟上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中设置角色扮演和诗歌朗诵等环节进行一定的弥补,引导学生代入到作者的身份,进入写作语境,身临其境地陶冶情感。如《沁园春 雪》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学生个体朗诵环节,并以开头语“下面我们将我们代入到毛主席的角色中进行朗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词的写作视野中,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悟毛主席遥望北国万里江山的博大胸怀,品读字词间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在诗人情感和艺术之美的体悟中,得到情感的陶冶。
结束语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一大关键,教师必须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个体情感体会、感悟和表达,让学生领会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需要情感的陶冶与升华,同时,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也会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关怀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小菊.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探析[J].语文课内外,2019,000(011):253.
[2]杨秀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6):0045-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