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延伸:社交媒体中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解读

2021-09-10甘露颖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交媒体标点符号

摘要:网络语言是虚拟线上场域的重要信息传播载体,标点符号的异化是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互动交流催化下出现的特殊变体。

关键词:标点符号;网络语言;社交媒体;异化

标点符号的异化是指区别于规范用法的标点符号用法,延展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内涵[1]。社交媒体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与书面规范大相径庭,网友赋予了网络语言超出用法规范的特殊用法,如多个句号“。。。”表示无语的心情,波浪线“~”表示轻松欢乐的语气[2]。

网络语言是虚拟线上场域的重要信息传播载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互动交流催化下,社交媒体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出现了特殊的变体,如标点符号的异化[3]。2011年颁布的国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以下简称《用法》)规定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合内容,即书面用语中用于表明语气及句读的符号,是文字摘录语言的辅助工具[4]。标点符号作为文字的重要组合元素,一方面凸显了语言框架韵味,另一方面强化了语言表述功能[5]。

1 社交媒体催化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

在传播学中,符号被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类型[6]。语言符号包含口头语及文字,是一种具有组织性、结构性的俗成符号规范。而非语言符号即游离于人为创作的先天性语言之上的,以另外的视听符号作为传播载体的符号规范[7]。抽象的信息在符号的呈现下才有了具象化的表征[8]。《用法》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辅助工具,在书面语使用中具有固定规范[9]。在使用中,标点符号并不能像汉字一样单独出现,具备明晰准确的内涵。因此,依附于文字符号的标点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符号[10]。

自网络时代植根于社交媒体的线上交流方式兴起,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就已经出现蔓延趋势[11]。标点符号常脱离于文字而独立存在,如用“?”表示一种高度疑惑的情绪,“。”表示一种无奈的状态[12]。依赖于电子媒介传播方式,受众大多青睐使用符号实现情感沟通,因此標点符号的异化时刻影响着互联网居民的日常表达方式[13]。基于互联网信息的隐蔽性和交流对象的不确定性,新生代年轻人作为原生的互联网居民被区隔在单独的虚拟空间内,习惯用直白化的语言进行直接的情绪输出[14]。

受众的沟通方式被社交媒体重塑,线上交流虽然具有便捷化的即时特征,但由于失去了面对面的真实场景,听者不能直观感受传者的情感状态[15]。单凭文字传情的表达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语义理解的歧义[16]。而异化标点符号具有语气表达的优势,可以有效强化真实情感传输的到达率,减少交流中的误会[17]。

2 网络交流中异化的标点符号类型

由于纯文字语言符号具有模糊及多义属性,标点符号已然成为受众在互联网场域中进行情绪传递的直接工具,是对文本信息的有效补充[18]。异化的标点符号多出现于网络交流的场景中,常出现以下四种异化标点符号类型。

2.1 空缺式

基于社交媒体的实时性,线上交流的信息多是单句发送,在句与句的间隔间直接催生了语气的停顿,因此在线上沟通时受众常懒于或疲于运用标点符号,空格和表情符号成为标点符号的等价物[19]。在多数场景中,过于严谨的标点符号使用会增添交流中的疏离感,产生人际关系间的隔膜感与距离感[20]。电子设备端键盘上的空格占比大且位于最下方,在文字输入时的触碰较为便捷,符合碎片化社交时代受众“求快”的媒介语言使用习惯[21]。

2.2 叠用式

《用法》明确规定叹号和问号最多只能叠用三个,省略号可叠用两次(即12个小圆点),其他标点符号则不能叠用[22]。而远超标准的叠用现象在常用标点的使用中屡见不鲜[23]。场景中的逗号叠用“,,,”通常表示一种迟疑的口气,是强烈的停顿表现,突出长时间的间隔性;“。。。”一般表达一种较为和缓的语气或无语的状态;而浪纹线“~~~”的叠用让人即刻联想到具象性的具有声调的语气,增添了对话中的轻松活泼氛围[24]。

2.3 重组式

重组式是指将两个本无关联的标点符号进行组合使用。在《用法》规范中,“?”与“!”的单次叠用是符合逻辑的[25]。“?!”可以强烈地传达因震惊而迅速刺激受传者的大脑皮层。而在互联网语境中,单次叠用在使用中被异化,以凸显强烈的情感冲动[26]。多标点的混用依赖于交流气氛的轻松化,显得并不突兀,其异化的组合使用方式应与规范的书面语表达区隔开来[27]。

2.4 模糊式

模糊式的标点符号即在规范之外,没有被准确定义,需要使用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特殊化理解的新用法,显得尤为耐人寻味[28]。浪纹线“~”最初只是为了连接某些句子成分,后逐渐演化为表示舒缓轻松的口气及略有起伏的活泼语调。“()”中的内容通常起到对主句解释说明的作用,而“(”省略了括号的右半边,是一种模糊表达的变体。既可以指传播者的言外之意,又可以理解为难过的颜表情[29]。

3 网络标点符号异化使用思考

3.1 青年群体的社会认同感被激发

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受众趋向于使用同一套话语体系,其群体认同感也会在此过程中被激发,存在于情感、认知及行为等多方面。受众在线上交流时氛围更加轻松活泼,不必受制于书面语的规范性。标点符号的异化在互联网交际场域出现了泛化倾向,其异化后的语义也逐步定性,依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在群体中利用积极呈现或保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提升自尊。异化的标点符号即流行于青年群体中彰显个性化的话语,青年群体在交流中使用异化的标点符号,是基于自身对于社会交往的需要[30]。

3.2 固有的语义内涵被延伸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观点认为,受众使用语言的经历即持续性筛选语言的过程,最终呈现的语言表达是符合即时的语义环境、交流对象、性格和情感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结果[31]。标点符号是一种视觉类型的符号,异化后衍生出的含义与其表现形式密不可分,如“。”原本暗示交流的结束,多次叠用后的“。。。”却被理解为一种无话可说的无奈状态[32]。可见,为顺应交流语境而异化的标点符号是受众筛选过后的结果,固有的语义内涵得到了延伸[33]。

3.3 过度“隐喻”威胁规范化的语言环境

不被大众理解的“隐喻”语言是青年群体独特的身份标识,在提高信息到达率的同时,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选择[34]。理查兹指出,“隐喻”是存在于语言世界中的普遍性原理。在丰富原有语言系统的同时,“隐喻”带来的主观创造性与可变性也给规范化的书面化语言环境带来了挑战。在青年亚文化中,标点符号的异化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一样,都是青年群体对于原有语言体系的叛逆行为。受众对异化标点符号的不同解读植根于多种群体间的思维模式差别化,虽然异化的标点符号更贴合受众表达的需要,但一旦传播对象不明晰,其“隐喻”的内涵就很可能造成信息理解偏差,催生信息传递中的“知沟”。在信息冗杂的互联网场域,更要谨防落入过度“隐喻”从而破坏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陷阱。

4 结语

异化的非语言符号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传输个体情绪的需要,让传者与受者都能获悉双方隐匿于电子媒介中的真实情绪。同时,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凸显了其随时代在不断更迭、发展,显著提升了互联网场域中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情感到达率。因此,即使在线上沟通中也应适当关注标点符号的规范化运用,以降低造成歧义理解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03):94-96.

[2] 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3] 王灿.融合、精准、细化——对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04):227,274.

[4] 张嫚.社会化媒体对家庭伦理剧的撕裂与弥合——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艺海,2020(08):96-97.

[5] 王灿,冯广圣.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J].新闻知识,2020(07):62-65.

[6]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7]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8] 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9] 刘雯.浅析巴金小说《家》中反封建文化的体系建构[J].汉字文化,2020(15):58-59,61.

[10] 李越,吴斯,冯广圣. 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21-123.

[11] 袁玥,冯广圣.突发公共事件中农村社区大喇叭强动员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20(11):47-53.

[12] 位云玲.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的人物角色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24-125.

[13] 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51-52.

[14] 丁月明.试论网络直播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0(05):56-58.

[15]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6] 吕志文.构建与解构:“男性向”网络小说改编剧分析[J].艺海,2020(07):82-83.

[17] 孙梦婷,何晴,黄蓉.故宫文创的跨媒介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0(09):83-85.

[18] 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35-37.

[19] 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09):89-92.

[20] 李惠敏.经营体验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特色分析——以

《潮流合伙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79-181.

[21] 王灿.以《风味人间》为例探究饮食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新走向[J].戏剧之家,2019(15):79-80.

[22] 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05):136-138.

[23] 位云玲.新聞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04):86-89.

[24] 丁月明.危机与转机:网络综艺节目叙事策略的优化——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222-223.

[25] 位云玲.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03):115,128.

[26] 杜彦洁.浅析美国电影新英雄形象——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J].大众文艺,2019(08):158.

[27] 杜彦洁.浅析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J].戏剧之家,2019(06):75-77.

[28] 丁月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J].戏剧之家,2019(15):83-84.

[29] 杜彦洁.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贤电影为例[J].汉字文化,2019(03):36-37,48.

[30] 位云玲.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的原因探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07):169-170,76.

[31] 林辰.从“清流”到“潮流”: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转向及叙事模式创新[J].艺术科技,2021(07):101-102.

[32] 李宇童.异化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审丑”现象研究——以“迷人的郭老师”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9):62-65.

[33] 李宇童.“他塑”与“自塑”: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男性形象构建的类型及启示[J].艺术科技,2021(09):92-93.

[34] 王菲.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述评[J].新媒体研究,2021(07):1-5.

作者简介:甘露颖(2000—),女,江西宜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指导老师:冯广圣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社交媒体标点符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