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STEAM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
2021-09-10李可克
李可克
摘要:本文将STEAM教育理念与降落伞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针对伞绳数量、伞面材料、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与伞面直径比、伞绳材料、伞绳长短七个因素进行实验,在设计与制作实践过程中掌握降落伞的下降规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基于问题、基于工程设计、基于项目的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STEAM教育;降落伞;STEAM课程
STEAM教育
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1]STEAM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工程和艺术解读科学和技术。[2]STEAM教育是一种以项目为驱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工程技术艺术的过程,是了解设计、制作、反思与修正一个项目的过程。[3]
STEAM教育框架如图1所示,它将多个学科连接起来,以跨学科的方式指导教学,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的形状。金字塔的最顶层是通识水平,这一水平代表的是最终的教育目标。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金字塔顶层和终身教育相互联系。金字塔的第二层为综合水平,这一水平是STE@M教育(艺术与STEM相互作用,因此STEAM表示成了STE@M),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金字塔的第三层是多学科水平,这一水平在过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鼓励学生增加艺术美感。金字塔的第四层是具体学科水平,这一水平增强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学科相互之间的联系。金字塔的第五层是具体课程水平,这一水平主要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4]
“降落伞”STEAM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本项目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物体在下落时所涉及的科学、数学、技术和工程等学科相关知识及思想方法;在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因素的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寻找证据,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调整完善并最终完成降落伞的制作,通过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的融合,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体会科学与地理、物理、工程、技术与艺术等学科的关联,感悟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该项目的设计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的五个方面,如表1所示。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主要针对降落伞的七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表2所示,学生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习得制作降落伞的知识,从而动手制作一款自己觉得最好的降落伞。
3.课程实施设计
课程对七个因素进行分项研究,每一个研究都要经过参与、解释、探索、反思、创新五个环节。通过参与环节让学生知道各自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解释环节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索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反思和创新两个环节通过再思考,并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将通过一个学期54个课时(共18周每周3节课)的学习完成一架能够平稳运送物品的降落傘的制作,项目前期学生需要知道相关理念以及注意事项,所以第一周到第四周先了解项目有关的注意点,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即第五周到第十一周进行分项研究。在进行分项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LED灯可能会对降落伞的降落有一定的影响,于是产生了第八项研究,即研究LED灯与降落伞的关系。因此,在第十二周进行LED灯的研究,在第十三周到第十八周根据前面的研究得出最后的设计并实施,最后结题汇报。具体安排如下页表3所示。
4.课程评价设计
根据评价的基本内容制订评价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一是活动的内容目标;二是活动过程要素;三是活动效果分析。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为了充分了解伞绳的数量这一因素对降落伞下降情况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本课程制订了适合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①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不同伞绳数量的降落伞。②小组安排成员进行汇报并展示各项成果,包括制作降落伞所产生的作品资料,如降落伞模型、过程性记录表(活动记录单)等。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小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采用如表4所示的评价量规表。
“降落伞”STEAM课程的教学实施
1.课程内容实施
以下是研究伞绳数量的过程,伞面材料、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与伞面直径比、伞绳材料、伞绳长短六项因素对降落伞下落时间影响实验也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参与环节——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播放相同条件下不同伞面数量降落伞同时降落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其下落时间的差异。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几个降落伞同时下落,但是它们的下落时间却并不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这几个降落伞不同的地方,寻找得出此情境中的关键因素——伞绳数量。
(2)解释环节——任务的发布与分析
制作一组降落伞,研究伞绳数量对降落伞降落时间的影响。本次任务改变的条件为伞绳数量(根据折叠技术、裁剪技术的支持,选择不同伞绳的数量,如4根、8根、10根、12根、14根、16根等),不变的条件有伞面大小、伞面形状、相同重物、伞绳材料等。在进行实验时降落伞从同一个高度同时投放,学生及时记录每一次测量的数据以及测试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并且重复测试。
(3)探索环节——降落伞的制作与测试
同组学生进行降落伞的制作,控制伞绳数量不同,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做出3个或3个以上的降落伞,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进行投放,通过多次测量,选取平均值,并及时记录数据。
(4)反思环节——数据的整理与选择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筛选,选择出实验得出的相同条件下最适合降落伞下落的伞面材料。同时,各小组公开实验结果,有不一致的通过反复试验,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与解决,难以解释的可询问教师。
(5)创新环节——理想降落伞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阐述自己小组的设计(小组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无限制性”设计,设计出最理想的降落伞)。在阐述设计后,组长领取材料,各组学生根据设计图分工制作降落伞。在制作完成后,挑战第一个任务,让降落伞携带10g重物(1个铁垫片)从3米左右高空安全打开降落,并进行三次测试,取平均值进行数据分析。
2.课程效果评价
为有效检验该模式实施效果,笔者在有限的范围内选取了案例学校实验班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并对各小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清晰地获得该模式的实施反馈情况。活动中统计了四组学生关于伞绳数量对比实验的数据,具体如表5所示。
通过伞绳数量这一项研究可知,伞绳数量越多,降落伞能够平稳降落的时间越久,但是第四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其余组不同,他们的结论是4根尼龙绳下降时间最长,而8根却比4根时间短。笔者与该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是由于伞绳未粘贴均匀,导致数据有误,但同时也提醒了其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伞绳的粘贴。
根据四组学生关于伞绳数量、伞面材料、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与伞面直径比、伞绳材料、伞绳长短等的对比实验,实施效果评价,具体如下页表6所示。
“降落伞”STEAM课程效果分析
1.跨学科整合,STEAM素养形成
根据表1的课程目标,从课程效果分析来看已经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明白了伞绳数量、伞面材料、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与伞面直径比、伞绳材料、伞绳长短等因素对降落伞的下落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掌握了降落伞方面的科学知识,完成了S的目标;在进行降落伞设计制作时,小组成员利用圆规、小刀等工具进行裁剪,利用铅笔画降落伞示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满足了T的目标;就E而言,小组成员共同经历了降落伞的设计、制作、测试等一系列的活动,工程性思维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确保降落伞质量的同时,学生对降落伞进行了绘画、装饰来使其外观更具美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完成了A的目标;学生通过对降落伞大小、伞绳长短、比例的设定完成了M的目标,“降落伞”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学生的STEAM素养逐渐形成。
2.任务導向,创新意识培养
“降落伞”STEAM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行设计降落伞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量,还是对学生操作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考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STEAM教育的核心,即发现问题—设计方法—解决问题—验证效果,实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3.陶冶情操,艺术思维提升
在降落伞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考虑降落伞的色彩搭配、形状组合等视觉效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艺术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艺术思维得到提升。
4.学生感悟,综合能力提升
在“降落伞”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各种问题,如降落伞伞面难以裁剪,容易损坏;在创新环节加上重物后,会与先前所得结论产生差异;自行设计降落伞时不能单纯将各个实验所得最优材料组合;自行设计时间不够等。在一次次尝试与失败中学生学会了坚持和反思,并通过知识的相互碰撞实现深层次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明白了团结的真谛,达到综合能力的高度提升。
“降落伞”课程是STEAM教育理念与课程融合的一大实践,深入贯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原则,通过实验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张欣鑫.论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64-169.
[2]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6(05):4-10.
[3]袁磊,郑开玲,张志.STEAM教育:问题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3):51-57+90.
[4]魏晓东,于冰,于海波.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4):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