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信息系统:学科核心素养孕育的策略与方法
2021-09-10李友兴
李友兴
摘要:作者以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大概念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留意信息系统的反馈、“回嚼”信息系统的计算、洞察信息系统的缺陷等策略与方法,以期通过这些方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概念;信息系统;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息息相关,脱离大概念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其路径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大概念是一个“宝藏”,之所以能称之为“大”,是因为它不是一般概念,而是核心概念,相当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细胞核”,是生发其他知识的源泉。因此,重视学科大概念,并以其为核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科大概念之一的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切入点,引导学生去留意信息系统本该有的互动与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用敏锐的信息意识“回嚼”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的整个过程,促进其计算思维的发展,从而洞察系统的缺陷,产生对原系统改进与创新的动机,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造。
留意信息系统的反馈,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系统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机交互系统,是因为它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下,能回应与反馈一些重要信息给用户,让用户做出判断与调整再进行具体实践。而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信息系统的交互与及时反馈功能,引导学生多留意系统所回馈的信息,并做出重要的判断与尝试实践,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发展他们的计算思维,培育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组装计算机时,看到主机箱后有多个接口难以下手,生怕接错造成各种故障,此时教师就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哪些信息在默默向我们说话?”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与留意,并共同讨论出主机箱后面的图标、接口的形状、针孔数对应关系等。
又如,学生在学习程序语言时,往往会遇到语法错误问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编译器”的反馈功能,关注出现的错误提醒,再将错误信息通过另外一个信息系统(如百度等)进行在线检索,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试程序。
“回嚼”信息系统的计算,发展计算思维
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后,要趁热打铁,继续往前,将初步具备的信息意识及时展开应用,并使其得到一定的强化刺激,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信息系统给予的反馈信息,追寻其背后原理。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本质上是在计算机内部展开的一个激烈的计算过程,这个过程是快速的、短暂的,有时是不明确的、隐藏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慢慢“回嚼”系统的计算过程,将计算的过程放慢与放大,将整个过程“晒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抽象,并进行模式识别,即它是如何将不可计算的转为可计算的?进而让学生感受计算机自动化运行所带来的高效率价值,习得系统内部运转的机理,体验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利用系统进行处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学生使用Word居中对齐功能时,Word的处理是快速的、短暂的,教师可以将这个看似最为平凡的居中功能深挖,把这个过程进行抽象。首先,假设一行可以容纳的字符数为N,需要居中的字符串长度为M,要学生计算需要居中的字符串首位字符应在什么位置。然后步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分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得出最终答案为(N-M)/2。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确了实现自动居中功能背后的算法原理。
又如,在学习Excel填充柄时,当利用填充柄进行批量自动计算时,倘若教师只停留在对功能的演示上,重结果,不重系统的处理过程,则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事实上,Excel的强大智能化处理很容易震惊到学生,此时,应该放慢系统快速处理的过程,将每个单元格中隐藏的公式“晒出来”,并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哪些在变?哪些却没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对比与分析(如图1)。学生会发现:行号在变,其他都没变。然后再回到利用純数字公式编写,此时学生已理解了利用单元格与纯数字编写公式的利与弊。这一系列的发现与思考,学生经历了对多个公式的模式识别,以及抽象、分解、算法的构造等复杂过程。
洞察信息系统的缺陷,促进数字化学习与创造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完美,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系统也如此,但信息系统中的缺陷正是教学的宝藏,因为有缺陷,所以要去修补与优化,甚至去创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的是在数字化环境下,通过教师的铺垫与引导,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学习过程,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洞察系统中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付诸行动去学习与创造。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梳理了系统中典型的问题,并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功能的不足。每个工具都有其自身的功能特质指向,都有它的适用场合,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切换时,就会显露其功能上的不足,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与运用。这种功能上的不足,有时较适合在教学中引出一款新软件,进而激发学生对新工具学习的欲望与强烈需求。例如,Word表格单元格是不支持计算功能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此功能不足的痛点,顺势引出Excel单元格的强大计算功能。同样,在学习画图软件时可以利用画图功能的不足引出PS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感受其图层功能,激发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工具的漏洞。技术工具本身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其实是一种漏洞,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漏洞,可增强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动机,促使其自主修补漏洞,进行改良优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这个过程难度较大,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系统漏洞后,可先行开发修补漏洞的小软件,进行现场演示,给予学生漏洞修补的信心和勇气,并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开发学习。例如,Word文件在保存时,会出现文件名保存不全的现象,系统在保存文件名时会自动截取标题,而这个标题是不完整的,此时教师可利用通过VBA开发的小软件现场进行操作演示,让完整的标题自动保存成文件名,修补了系统功能上的漏洞,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修补漏洞带来的成就感。
第三种:实例的BUG。它是一种作品实例本身的缺陷,适合教学中利用它的缺陷激发学生进行学习,一个实例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的信息系统,引导学生洞察系统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优化系统功能。例如,在学习多分支嵌套时,教师可以事先提供一个有BUG的实例,让学生去试用,使其发现多分支嵌套存在缺陷,并修复该BUG(如图2),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造。
除了以上三种策略与方法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细品信息系统的人性,增强责任担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学习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作为社会成员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系统是人开发的,反过来也供给人去使用,开发者在设计系统时用心良苦,不仅要考虑功能上的强大,还要考虑以用户至上,让用户体验方便与舒适为理念,让用户感受到人性的设计,如界面友好、方便操作。所以,信息系统里必定富有人性的元素,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去关注,观察并细致品味设计者的责任担当,让自己也成为社会责任担当的一分子。
另外,概念的存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一个人的思维力,在追求存储量的同时,若是能追求概念的层次系统性,那么一定可以成为有思想有高度,并能适合未来社会需要与自身终身发展学习的人才。盲目地吸取碎片化的小概念实在过于杂乱,应该牢牢抓住小概念的本质,将其归位到大概念,尤其是围绕着学科大概念选择其一作为入口点,以这个点带动其他概念的内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杨晓哲,任友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 信息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4](美)J.Glenn Brookshear Dennis Brylow.计算机科学概论(第12版)[M].刘艺,吴英,毛倩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