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2021-09-10陈晓蕊傅艳赵振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高校

陈晓蕊 傅艳 赵振荣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因此,学分制成为高校收费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校弹性教学模式的推进,学分制收费环境已经成熟。研究我国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收费工作经验,构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学分制收费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3-03

一、推行学分制收费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分制下学费是弹性的,按学生实际选修课的学分来确定学费,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综合考虑选修课程,在完成专业学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主动去选修,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创造力,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只要修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达标学分即可申请毕业,降低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为了避免重修增加的学分收费,学分制收费倒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降低重修费用增加的学习成本。

第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量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优秀、负责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能力差的教师可能会少有学生选课,就会因为听课学生少而面临待岗乃至下岗的风险。反之,优秀教师会出现学生抢课现象,这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目了然,工作量得到了相对合理的量化,进而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机制。所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给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注重授课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竞争力。

第三,加强师资条件保障学分制收费的质量。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学生有权选择同一课程不同的授课教师,学生选的教师、选的课程等情况都可以从学生缴纳的学费收入中体现,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量化依据。对选课人数多、教学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在教学业绩计算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开高质量的课程。

第四,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根据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及各专业课程选修的人数配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有目的地投入人力、物力,减少了盲目投入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的现象,使教学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五,相对体现高校收费的公平性。学分制收费的依据是学生实际选修的学分总数,实际每选修一门课程就意味着要消耗相应的教学资源,选修的学分多就应该多交学费,所修学分少就少交费,用学生学分来计量教学资源的耗费更能够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对学生来讲,学分制的公平性还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决定选修学分的多少,真正的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第六,增强高校收费的公开透明性。学分制收费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对所支出学费的知情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修学分和学制计算出应交学费,增加高校学费收取透明性。

第七,细化高校收费管理模式。对学校来讲,关于收取学费的一系列细则需要重新修订,学生重修、复修课程的学费需要重新制定明确的制度,细化了高校收费章程,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费行为。

第八,实现校内或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按选修的课程缴费,使高校各院系之间甚至相邻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相近学校之间开通互相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双学位等渠道,互相承认学分,只需要按该学校专业学分缴费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二、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可操作的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学分制的推行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应将高校收费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运用制度的规范性进行科学的管理。

1.建立弹性学制。随着学分制改革,各高校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学校可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不但应支持校内文理科互选和跨校攻读学位,而且应建立起跨专业的复合型学分制等。建立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可以方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或延长学习时间。

2.建立专业注册学分制。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培养成本不同,学生缴费对教学成本的补偿也应该不同,再加上“双一流”大学和热门专业未来预期收益较高,预期收益的现值即培养成本也应该较高,因此应有专业注册学费的差异。

3.实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近些年来,学分制改革向深度发展。各个学校都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防止学生盲目选课,淡化专业界限,使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选课。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大幅增加选修课比例,规定选修课部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规定时间内修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获双专业证书;必修课不及格课程可以重修或自學重考,选修课不及格可以重新选课;减少必修课,将一般专业的必修课数量降至60%以下。

4.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各部门都开发有自己部门的业务平台,但全是为本部门需求服务,并未涉及相关部门业务,在学分制收费的形势下,这样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办一件业务可能需要跨很多部门,频繁地在各部门切换并重复录入信息,浪费时间、效率低。如果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包括学分信息、政策制度甚至成绩信息等,教师也可以查询到教学工作等相关信息。高校部门之间因管理权限不同,在平台上可以查阅相关部门工作信息的范围也不同。比如,经授权,学工部门、教务等部门可以查询学生欠费情况,财务部门可以查询学生的所选修学分情况,便于核对学分、结算应缴学费等。此举实现了教务、研究生部、学工部及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了各部门的信息沟通。

猜你喜欢

信息化管理高校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思路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