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压力与内化问题的关系研究

2021-09-10代维祝

科技风 2021年25期

摘 要:本研究在生物生态学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观的基础上,根据压力影响个体问题行为的具体机制模型和“压力缓冲假设”,压力性生活事件会导致抑郁产生,而外部的社会支持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即缓冲效应。结果发现:(1)压力性生活事件可以正向预测抑郁。(2)社会支持具有缓冲作用。

关键词:教师压力;压力缓冲;内化问题

一、绪论

(一)教师压力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全国高校在铸造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对教师自身机体进行更新与调整。关于教师的工作压力研究發现教师的工作压力对于其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而对于其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关系(张建人,2014)。相关研究也证实了高校教师的压力日益增高。(曾晓娟,2013)。相关研究显示,工作压力长期过大会使高校教师出现身心功能失调、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继而可能会引起教师情绪消极、离职率高和缺勤等问题。近年来对我国教师的相关调查显示,70% 的教师认为自己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63.8%的教师报告工作压力给自己造成了较大或很大影响,并且已给教师带来诸如心理、生理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负面影响。

现在关于教师压力的有三个相关理论:一是个体-环境匹配模型。该模型认为引起教师工作压力而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个体与工作环境相互不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工作压力;反之,相互匹配时,就有了良好的适应。二是工作需求-控制模型。该理论认为,工作的需求会增大工作压力;而工作过程的控制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相对来说,在高需求-低控制-低支持的工作环境下,是工作压力水平最高,这种工作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和生理问题,另一方面,高需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工作比较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三是综合模型。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这样的三方面综合考虑工作压力形成。它认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评估不同,那么对于同样的压力源,不同的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它是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

(二)教师压力与内化问题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在之前研究中,很多关注于教师压力的引发因素,如来自于社会、学校、家长的相关要求、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等。另一方面,压力也影响到教师的发展,各方面的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是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引发变量。一般认为,经历的压力性事件越多越严重,越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会导致各种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Rutter,2000;Silberg et al.,2001)。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生理方面。生理疾病增多。有研究表明:持续的压力损伤人们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导致心脏、肺、肌肉、关节等各种类型的疾病,并加速衰老。第二,行为方面,压力会导致教师出现更多的消极和不良行为,包括失眠、食欲不振、抽烟喝酒等。第三,心理方面,压力导致教师出现各种心理异常、情绪问题。如莫名的焦虑不安、担忧、受挫感、无助感,常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自我效能降低,对工作不满意、倦怠。

(三)压力缓冲模型

“压力缓冲假设”是指当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如果个体可以从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得到支持,更少可能出现不良问题。对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模式一般有两种模型,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和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ing model)。主效应模型指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总伴着良好的身心状况;缓冲器模型指社会支持在人们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使人们免受或较少地受压力性事件的影响,从而保持和增进健康(黄雷晶,2020)。对于教师来说,在承受压力的同时,如果能够得到来自于家人、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帮助,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压力和问题,也有助于“缓冲”压力对其产生的各种内化问题,焦虑、抑郁、失眠等。

我们认为当教师承受来自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相关的问题行为,但是如果他能够得到来自家庭、领导、同事、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帮助,那么就有助于其更好的面对压力,解决问题。

大量的研究支持、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抑郁。相关研究结果在青少年、大学生、老年人、网络成瘾者等得到了证实。当个体能够从外界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的时候,能够有效减少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关于“压力缓冲模型”,已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何时”和“怎样”影响青少年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的具体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到支持性的结论。(代维祝,2011)但关于其在教师身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现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亟须社会的关注,基于“压力缓冲假设”,我们从压力性生活事件出发,研究社会支持对于压力和内化问题是否具有缓冲作用以及什么样的缓冲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为上海857名高校教师。其中男教师473人,占55.2%,女教师384人,占44.8%。采用自陈问卷,收集压力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内化问题的数据。

(二)研究工具

1.生活事件问卷

使用生活事件问卷。共16个项目,包括与同事之间关系、家庭经济困难、亲人死亡、父母感情不和等多个方面的生活事件。要求被试评定每种生活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采用六点计分,从“没有发生过”到“发生过且影响极大”分别计1—6分,分数越高表示压力性生活事件越严重。在本次研究中,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2.社会支持问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该量表由Zimet等人编制,中文版由姜乾金翻译修订,用于评价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该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级记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分父母支持、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个项目。在本次研究中,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