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公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10赵成激
赵成激
摘 要:以教学中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案例为主导,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难点来展开解析,通过几点的策略与方法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构建,促进数学公式的教学。
关键词:公式教学;实践力;思考力
一、高中数学公式教学的方法
公式教学应根据教材目标及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解惑知识点,培育和引导学生发展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通过引入阶段的设计,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引入数学公式,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公式的兴趣,并激活已有知识,找准学习新公式的切入点。
例如,采取趣味实验等直观方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公式时体会其直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再如,通过采用已学过的相关数学公式来引出新公式的方法,按照类比迁移的方式来强化新公式的教学。
还如,通过引用经典数学古籍中历史素材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和运用高中数学公式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高中数学公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或者互相探讨,发现高中数学公式,并进一步推理或证明。并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的含义,厘清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学公式的数学符号及其外在形式和变形等,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并牢靠地记住数学公式。
第三,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训练,接着在初步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进行变式训练,并进一步在新情境中运用数学公式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公式,以及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算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公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有针对性地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相关章节内容,例如,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供教学实践参考。
(一)案例名称
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二)课时
1课时
(三)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例,该课时是在上节等差数列的基础上,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理和应用为主要内容。
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作Sn,Sn=a1+a2+a3+…+an。
Sn=a1×n+(公式4-1)
Sn=(公式4-2)
(四)教学目标
第一,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模型构建的逻辑思维。
第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数列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三,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维,理解数列理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导能力。通过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来解决简单问题,让学生体验从一般公式运用到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
第四,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推导过程中的重要数列思想和方法。
(五)教学计划
第一,引入历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入历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让高中生感受问题情境,激发高中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及体验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的欲望。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位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嵌而成,该三角形有100层,那么该三角形图案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呢?
在此基础上,顺利引入新课内容,并探讨高斯10岁时的算法来解答情境问题。
第二,引入数学史——高斯首尾配对算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由此为引入各种求和方法作铺垫。
高斯首尾配对算法,分奇数项和偶数项情况下的求和。
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10,a11=2,求解S11。
方法一:两两配对法。
根据已知的等差数列末项a11为奇数项,若采用两两配对的方法,会剩余a6无法配对,不过又因为2a6=a1+a11,所以a6=6。
则:S11=(a1+a11)+(a2+a10)+(a3+a9)+(a4+a8)+(a5+a7)+a6=5×(10+2)+6=66。
方法二:利用数形结合,理解数列理论中的倒序相加方法
通过研究數和形之间的关系,将数与形相结合来推导前n项正整数的求和公式。
例如,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将全等三角形倒置之后,恰好与原图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直观地理解数列理论中的倒序相加方法。
根据已知的等差数列末项a11为奇数,无法直接采用凑成整数对的方法,不过11×2=22,22是偶数,这样,若将S11一个正序,S11=a1+a2+a3+…+a11,一个反序,S11=a11+a10+a9+…+a1,两式相加,得到2S11=(a1+a11)+(a2+a10)+(a3+a9)+…+(a11+a1)=11×(10+2),因此,S11=66。
思考:如何求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呢?是否可以用基本量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方式,探究解题方法,熟悉公式要素和结构,应用公式加深对公式基本量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