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大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09-10李远丹

重庆行政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李远丹

文化产业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的活力之源,是对区县发展实绩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的重要标准。大足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设文化大区、强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大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营利性,与文化事业相对应,具体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分析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情况,可从一些统计数据进行总体掌握。

(一)规上企业方面

大足全区现有规上企业30家,相比2018年15家、2019年12家、2020年22家有较大提升,总数在考核组中排名居中。其中,文化制造业17家、文化批零业8家、文化服务业5家,除盛泰光电、鼎丰机械稍具影响外,多为小规模经营,未形成产业集群。

(二)产业增加值方面

2020年大足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速为9.3%、列全市第7位,总量为21.2亿元、列全市第16位,与2019年相比上升6位,占GDP比重为3.02%。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虽有明显进步,但增加值占比仍然偏低,尚未发展成重要产业。同时,据重庆市统计局印发的《2020年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要求达到3%。虽然大足指标目前已达到要求,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低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0.87、1.47个百分点,表明文化产业仍需要继续用力。

(三)产业结构方面

从文化产业分类看,文化核心领域主要属于文化服务业,但该方面占比较低。其中,大足文化制造业占比45.1%、文化批零业占比11.8%、文化服务业占比43.1%,但是全市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分别占比15%、14.8%、70.2%。此外,通过分析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文化制造业为9.57亿元,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18个百分点;文化批零业为2.49亿元,拉动增长-0.28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为9.14亿元,拉动增长-1.37个百分点。从三者拉动增加值占比来看,文化制造业占比过半,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占比偏低。

二、资源分析视角下大足区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大足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太乐观,呈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发展效益不高、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把握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不强

根据资源情况,雕塑工艺品制造、金属工艺品制造等产业理应是优势文化产业,但却存在有资源无产业、有产品(活动)无产业的情况。对于经雕刻加工的工艺品制作活动,目前面临企业散弱小、产业链条短、人才极度缺乏等短板问题。对于以金属原料锻打的各种工艺美术品制作活动,存在缺少文创包装、文化元素植入等短板,这种轻文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均势资源产业发展不够

与周边地区相比,文化制造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均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由于文化产业通常是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融资较困难,部分制造类文化企业只能以信用贷款为主进行融资。部分企业在升规选择上也有顾虑,主要在于小升规后将面临更多监管、报送更多报表、支出更多财务费用。部分落户本地的分公司,其经营数据不能直接纳入本地产业核算,属于本地注册的企业又由于营业收入未达到标准无法入统。

(三)弱势资源产业发展不足

弱势资源是相对于优势资源、均势资源所言,比如大足在新闻业、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出版服务等行业不具备发展优势;在设计服务、艺术表演、文化投资运营等行业短板还很大,也是弱势,但需要大力发展。目前大足区文化产业主要以传统电影院、娱乐企业、传统介子媒体企业(广告)为主,总体呈现量少个头小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出台了大量规划性文件,但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具体文化产业上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将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衔接起来。

三、推动大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以上这些发展难题并非属于大足独有,更多的是区域普遍问题,其思考和建议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为文化找到载体,运用市场观念、统计思维不断将文化与产业结合。为此,从五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一)规划角度:精准制定“一个规划”

结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产业分类目录,科学分析全区的优势、均势、劣势产业情况,尽快根据实际编制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年度具体实施路径。其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侧重产业发展。虽然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系紧密,但是编制《规划》时需要进行准确区分,不可混为一谈,否则容易成为一纸空泛的“文旅发展规划”,缺少针对性和工作推进的具体着力点。二是明确具体目标。根据产业周边情况、历年发展情况,横向、纵向比较并研判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拟定具体行动举措、投资金额、完成目标数据等,将任务具体到单位,明确到人,用“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推进落实,不断见实效。三是注重考核落实。明确一位区级领导进行统筹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单位年度评优、推优、领导晋升挂钩,连续两个季度考核不合格就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二)客群角度:扩大吸引“两类群体”

文化产业要么依附于创意人才的集聚,要么依附于规模化消费地,都以“吸引人”作为前提。需要针对重点消费人群,谋划有带动力、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动作,创新文化业态才能培育新动能,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数据显示,“海洋公园型、主题游乐型”公园对24岁以下游客的吸引力较高,且游客的年龄段大多分布在4~6岁和小学阶段,分别占比是37%~38%、31%~33%。建议重点针对儿童群体、青少年群体,探索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新业态开发激活文化资源。

其中,海洋类主题公园可采用“BOT”运作模式,以极地体验或海洋生物探秘为主题,辅以休闲娱乐、商务会所、运动养生、人居环境、酒店、景观地产等综合配套,集科普教育、游乐、购物、休闲、文化演出等为一体的大型主题旅游休闲社区,着力打造成主要旅游聚集地、科普文化传播地和标志名片。雕塑类主题公园可通过土地入市改革方式,前期由区属国资平台负责拆迁安置、土地抵押贷款、建设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规划等,中期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端民宿,打造娱乐设施、商业设施等,后期国资平台通过“门票+门面租金+财政补贴”方式偿还银行贷款,以此运用社会资本撬动建设资金,快速将其打造为集文化体验、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新景区。

(三)平台角度:重点依托“三大平台”

考虑到现实情况,不应全面开花,而应优先突出块状平台,再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将手中有限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集中。

一是高铁新区。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石刻文化、石雕产品展示厅,昌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并管理运营灯光秀等日常运营基础设施,既宣传文化,又留客驻足。打造一台青少年喜爱的、有影响力的夜间演绎节目,积极落户创作表演服务类企业,以文艺创作与表演活动、承接区内及周边地区群众文体活动管理等业务,重点培育并支持发展壮大。利用客流的不断增加,引进艺术表演类企业投资建设大型表演场馆,专为区内外文艺团体演出提供场所管理活动。重点布局景区游览服务类企业,为城市各类公园、风景区、主题乐园、植物园等提供管理服务。

二是龙水湖度假区。以吸引商务人士、老年群体和少年群体为主,从现代市场消费角度规划建设大足石刻博览园。培育壮大互联网信息服务类企业,重点提供网上新媒体、网上信息发布、会展(艺术展)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打造会展小镇。试点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数字内容服务类企业,积极授权大足石刻造像资源,助力在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业务中既宣传本地文化又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引进休闲观光游览服务类企业,可用直升机、热气球等游览飞行服务让游客领略优美风光。

三是大足石刻文创园。以创意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制造和销售、艺术品拍卖及代理为主,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以雕刻技艺、五金锻打技艺等工艺,培育壮大雕塑工艺品制造、金属工艺品制造、瓷器工艺品制造等类型企业,形成工艺美术品制造产业规模效应。积极引进落户消费性质的企业,依托文化资源不断开发石材和木材雕塑、石雕木雕工艺品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大力发展广告服务类和设计服务类企业,为生产企业提供广告服务、工业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服务活动。培育发展艺术品拍卖及代理类企业,工艺美术品销售类企业,在艺术品和工业美术品市场经营活动中发力。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优秀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跨界融合。

(四)政策角度:全力打出“四项硬招”

一是加大宣传营销。注重全媒表达,采取H5、VR、短视频、微动漫等形式,创新推出宣传本地特色文化的短视频,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系列动漫产品,不断扩大全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吸引力、感染力。打造景区特色解说词,针对川渝地区中小学生群体,通过讲解文化故事与体验文化项目,为学生烙下难忘经历,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丰富活动形式,积极策划各种论坛,参与西旅会、中国旅游日等区外各种展会,现场派发景区门票、温泉免费体验券;在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机场到达通道设置旅游宣传广告;与四川都江堰、乐山、资阳、南川、武隆等城市推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挖掘资源包装项目,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要注重企业的运营能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关键在于运营,可以短期补贴发展,但是长期务必要有效益。要允许社会资本组成联合体,这类PPP项目内容复杂、投资过大,单一的社会资本方可能无法完成,可根据政策法规许可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要加强产业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以日常绩效监控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PPP项目管理、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等情况,并按效付费。

三是引育产业人才。以项目建设思路聚焦人才引育工作,通过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大型主题娱乐社区、大師工作室、艺术实训基地等项目,形成产业人才集聚,实现以项目助推人才集聚、人才推动项目发展的良性局面。鼓励区内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短视频创作”等文化专业课,培育本地文化产业人才。在制定《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等政策时,重点根据本地人才情况、缺口情况、需求情况,考虑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特别是对熟悉文化经营管理,有潜力、有较大改革创新、有经营管理业绩显著的人才。对文化产业人才,若取得较大创新成果或经济效益,实行一事一议,给予优惠待遇。

四是推动改革发展。探索成立多个企业,负责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活动,承接区内及周边区县节会活动、广告、演艺等方面业务,开展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批量管理,城市公园的统一管理,文创园、博览园的定制管理,实现把目前分散的业务规模化,业务数据纳入文化产业核算统计。

(五)统计角度:深入开展“五个一批”

一是强化升规入统一批。根据文化产业具体分类,对文化企业升规工作坚持抓大不放小,尽快填补产业核心领域空白。加大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引导其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每年新推一批规上入统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占比较少的行业,需要重点抓、抓重点、出成效。针对已招引项目,提前引导企业登记注册为文化企业,推动成为“四上”文化企业入库,力争全部纳入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

二是抓牢工商登记一批。评定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文化企业,可根据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企业在工商注册时申报主营业务活动中,将文化相关活动作为主要经营活动,就可以标注为文化企业。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将文化活动注册为主要经营活动,及时督促其标注为文化企业。

三是加大力度清理一批。每年都会开展新一轮文化企业标注工作。要对与文化产业相关但未登记为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加强清理,引导其修改工商注册信息。尤其是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明显以文化活动为主营业务的要全部标注为文化企业入库。

四是突出文化招商一批。统筹地区招商资源,将文化产业明确为招商重点之一。注重引进反映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与现有产业互补、业态差异的规模文化企业。对新引进的文化企业争取全部在本地登记注册为独立法人。大力引进创意公司入驻,利用城市周边空闲厂房(遗产)、民房打造成乡村遗产酒店、民宿让游客体验,将本地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新建项目。

五是强化政策扶持一批。加大政策扶持本地文化企业,培育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通过政府采购、项目倾斜等方式,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及时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按照文化领域大类划分,让有发展能力的行业尽享优惠政策。及时出台《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帮助文化企业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每年组织本地文化企业参加全国、各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让企业走出去,把效益拿回来。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