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器材,优化实验数据
2021-09-10胡莹蒋新
胡莹 蒋新
摘 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效果不好,许多教师选用海波做实验。冰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冰吸热就会熔化,吸热温度就会升高,因此“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是有必要做的。本次改进实验使用超小球形模具制作小冰粒,不用再碎冰,简单易操作;采用水浴法加热或者空气加热,调整水浴法的水温、使用纯净水或者自来水冻小冰粒,均可以调控实验时间;测量出的数据比较准确,能够观察到冰的温度从0 ℃以下逐渐上升,保持0 ℃一段时间不变后,温度再次上升。
关键词:冰;熔化;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8-0049-4
“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中的重要实验[1],冰的熔化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其熔化特点具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总结归纳出晶体熔化的特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降低了引入晶体概念的难度。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实验一直较难成功,部分教师选择海波、金属镓进行替代实验[2],或者播放实验视频。
1 传统实验的困难
1.1 制冰麻烦,过程繁琐
为了均匀受热,部分教师借助刨冰机将冰块切碎,过程中碎冰已经熔化,不能直接用于实验,需要二次冷冻,但是冷冻后碎冰又冻在了一起。制作过程麻烦,并且制不出较好的碎冰,得不出完整的温度数据。
1.2 实验现象不明显
冰的状态变化应该是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但以往实验取出碎冰时,已经是固液共存态,看不到全是固态时的冰。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认为,冰只要吸热就会熔化,这样的实验现象不仅没有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反而给了有力的
证明,正确的实验现象应该是冰达到熔点后才会熔化。
1.3 测量的温度数值不准确
取出碎冰时已经是固态共存态,温度从0 ℃开始,测量不到0 ℃以下的温度值;随着冰继续熔化,水逐渐增多,慢慢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测量的温度变成水的温度,出现了“冰没有完全熔化,温度已经升到0 ℃以上,并且会持续上升”的现象,看不到维持0 ℃一段时间不变。学生一直认为物体吸热,温度就会升高,实际上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是不变的,以往实验不能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2 冰的熔化实验的改进
2.1 实验器材
超小球形模具,试管(直径2 cm,长度10 cm),红水温度计(-30 ℃~100 ℃),酒精溶液(浓度75%),小烧杯(50 mL),水,胶头滴管,铁架台,石棉网。
(1)超小球形模具(图1)用于制作球形小冰粒,一个模具有228个孔,每个小孔直径为0.5 cm,直接注水冷冻成小冰粒,不需要再碎冰,减少了繁琐程序和实验前的准备时间。模具在淘宝上购买(搜索关键词“超小球形模具”即可找到),10多块钱一个模具,一次可以制作228个小冰粒,基本可以满足一个班级分组实验。
(2)选择直径为2 cm、长度为10 cm的试管装小冰粒,既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體充分接触,又不会因为冰粒过多而延长实验时间。10 cm的长度,可以使温度计的刻度值在试管外侧,避免液化形成的水滴附着试管壁,影响读数。
(3)浓度75%的酒精溶液用于储存冰粒。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将75%的酒精溶液置于冷冻室降温至-18 ℃左右,将装冰粒的试管放入其中,使小冰粒维持低温,以便课堂使用。
2.2 制冰过程
胶头滴管吸取自来水或者纯净水注入模具中,放入冷冻室冷冻,脱模装入试管,就得到了小冰粒。以下细节需要注意:
(1)水不能注满,避免冰粒太大;
(2)与小冰粒接触的试管、酒精溶液和温度计要提前放入冷冻室,避免冰粒接触到温度比自身高的物体而快速熔化;
(3)从模具背面挤出小冰粒,直接注入试管中,不用手触碰冰粒,避免熔化;
(4)每个试管装30粒小冰粒,大约3 g,既能使被测物体与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接触,又不会使实验时间过长;
(5)装好小冰粒,将装置再次放进冷冻室,维持低温;
(6)课前将小冰粒装置放在低温的酒精溶液中,维持小冰粒的温度在-15 ℃左右,以便课堂使用。
2.3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有两种可供选择,第一种装置跟课本一致,采用水浴法加热(图2);第二种装置采用空气加热(图3),装置更加简单,在装小冰粒的试管口塞一个橡胶塞,用于固定温度计,实验中用两根手指捏住试管口,不要触碰试管其他部位,防止熔化加快。
2.4 实验过程
“熔化和凝固”一课按照教材安排应该在9月下旬施教,此季节温度在26 ℃左右,教学时采用空气加热。小冰粒装置从低温酒精溶液中取出发到学生手中,温度大概在-10 ℃左右,学生摇晃试管能够听到沙沙的声音,同时可以看到完全固态的小冰粒;温度逐渐上升,试管中并没有出现液态的水;当温度达到0 ℃,发现试管中逐渐出现水,慢慢地水逐渐增多,冰逐渐减少,但是温度计示数一直维持0 ℃不变;当冰粒消失完全变成水后,温度计示数开始上升。表1是课堂中记录的一组数据。
9月下旬,同时用自来水冻冰粒做了对比实验,发现实验时间缩短,但仍能维持0 ℃一段时间不变,即熔点没有改变,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12月初,尝试再做冰的熔化实验,仍采用空气加热的方法,发现需要30 min的实验时间。这是因为此季节气温较低,并且空气的导热性也比较差。于是尝试使用水浴法加热,小冰粒装置从-18 ℃的低温酒精溶液中取出,发给学生,组装好器材开始记录,一般从-7 ℃开始记录,学生同样可以观察到冰的状态从固态变成固液共存态最后变成液态,温度从0 ℃以下上升至0 ℃,然后保持0 ℃较长时间不变,最后再逐渐上升,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水浴法的水温控制在10 ℃,水量控制在50 mL,并且是纯净水冻的冰粒,整个实验时间可以控制在10 min以内。
同时用自来水冻冰粒做了对比实验,发现实验时间再次缩短,但仍可以维持0 ℃一段时间不变,如表4所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发现:自来水冻冰粒,会缩短实验时间,但不会改变冰的熔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同时,教师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冰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既能显示温度,又能直接绘制温度变化的图像,节省人力,又比较直观,如图4所示。最后,将传感器绘制的图像与学生绘制的图像(图5)进行对比,总结出冰熔化的特点。观察图像还会发现,冰吸热升温要比水快,为讲授初三的“比热容”打下基础。
3 实验反思
科学思维教育在物理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并且核心的地位,科学思维主要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等要素[3], “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改进实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实验改进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改进后的冰的熔化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数据准确,学生能够观察到冰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的温度及状态的变化。对于得到的温度数据,学生分析发现冰熔化前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熔化后吸热温度继续升高,进而推理出晶体的熔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2)实验改进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学生一直认为冰吸热就会熔化,吸热温度就会升高,但是分析实验得到的冰熔化的溫度数据和图像,发现与自己的认知相冲突,在实验现象和数据面前,学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前概念,得到正确的冰的熔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3)实验改进后提升了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操作和体验,得出实验数据,进而建立晶体和非晶体的物质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4)实验改进后提升了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通过对比自来水和纯净水冻冰粒进行对比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选用小冰粒而不是冰块进行冰的熔化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纪爱杰.“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02):78-79.
[3]彭前程.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0):1-4.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