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法视域下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探索

2021-09-10韩敏关振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运用高校

韩敏 关振国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需要及时更新。文章从图像法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图像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如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时代特色,实现育人价值;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提升。通过案例,论述了如何在课前准备图像史料、如何在课中呈现图像史料、如何在课后评价中运用图像材料等。

关键词:图像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60-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一言以蔽之,这“八个相统一”代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对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南针,为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课程的教学,其立足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进程,使其明晰中国人是如何在对中国救国之路的长期探索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及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等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必修课,纲要课程偏重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偏重于史实而非单一的理论叙述。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历史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深入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则考验着授课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必须要充分研究纲要课程的性质,积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宜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历史专业教学常采用图像法,因其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接触历史真相,厘清史实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往往也被借鉴到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本文试图论述在“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指导下,如何采用图像法来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达到纲要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图像法的内涵

众所周知,史料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离开史料谈史学研究无疑是痴人说梦。近年来,图像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开始被学界广泛使用,逐渐成为文化史研究领域一种热潮,如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在所著《图像证史》一书中称:“如果不使用阿尔塔米拉拉斯克斯的洞穴绘画为证据,确实很难写出欧洲的史前史,而没有陵寝绘画作证据,古埃及的历史将显得极为贫乏。”[2]具体而言,“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响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但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点,那么图像史料的指向就更广泛了,它还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3]。

从以上概念中可以发现,图像史料涵盖面非常广泛,能为纲要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作为授课教师,不能采用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策略,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史料内容,同时也要保证选取的图像史料是真实、可信的,是符合马列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二、图像法对于纲要课程的重要性

图像史料能够系统、完整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代替枯燥单一的理论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图像史料法在纲要课程教学中采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正如赵恒烈在《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一书中所言:“教学上使用图像,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说,着重在培养语言再建历史形象的能力,用图像证实历史问题的能力,用图像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因此,在纲要课上采用史料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新时代的纲要课教学中采用图像史料法,能够更好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

(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5]因此,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教学,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学习的效果。图像史料形象直观、逼真,且形式多元,必然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外,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抽象思维已经得到极大发展,能够通过系统的观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对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图像史料,他们往往也能够很快了解其真实含义,甚至是其言外之意。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图像史料预先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同时借助凝练、生动的语言将图片所隐含的史实进行描绘,即可将学生代入教师创造的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极好的教学体验。

(二)具有时代特色,完成课程育人价值

纲要课程是大学思想政治必修课,极具时代特色。如在2018年新修订的教材中,就增加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教材编写所坚持的“三个充分反映”(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一样[6],教师也要根據教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图像史料法则是能够体现“三个充分反映”要求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展示、对比的方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纪录片、微电影等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图像法不仅可以作为显性课程增强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更能够以隐性课程的作用长久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我提升

纲要课程内容的时时更新要求授课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也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图像法则能够进一步促进纲要课程教师的“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首先,采用图像法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先熟悉图像史料,要根据马列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来选择合适的图像资料,且资料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其次,采用图像法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有文学素养,更要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最后,采用图像法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近现代史,要和现实实践相结合,更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图像史料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图像法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施如怡在《用图像征史 让证据说话》一文中指出:“如何培养学生从庞杂的史料中准确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深入解读史料背后折射的时代背景和深层的含义是历史课堂所要落实的教育目标之一。”[4]但是,纲要课程不单单是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可以通过图像史料解读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图像史料,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一)课前准备

对于纲要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采用图像法授课是不容易的。他必须要严格把关,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首先,图像法所选择的图像史料等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未经证实的内容或者虚假的宣传内容不能够成为课堂的教学内容。信息化迅速发展也使得教师不再扮演“知识掌握者”的角色,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当学生一旦得知接收到虚假的知识时,他们会对授课教师产生怀疑,甚至会对课程的内容怀疑。其次,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马列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毋庸置疑,纲要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是马列主义思想。因此,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也要警惕各种不良史料和各类宣传资料的误导等。最后,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特点。当代大学生大都是“00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时代里,对图像、音视频等工具的使用本就很熟悉,因此选择的内容要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才能够激发其兴趣。

(二)课堂呈现

在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为辅助课程内容而选择的新闻图片、历史地图等,就可以直接在PPT中直观呈现出来。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结束,历经三十余年的历程,其先以自强为口号,着力发展军事工业,后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始了创办民用工业的进程,工业门类逐步齐全。教师通过在PPT中插入洋务运动不同年份创办企业的图片,即可将洋务运动创办各类企业的地点、时间及门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本课的核心内容,即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的历程。同时,通过图片也可以给学生呈现出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鲜有,表明当时的工业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这也便于学生认识到本课的主旨——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不可能带领中国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任务。

如果为某一专题而表现历史前后的照应,则可以通过一组或者几组照片的形式予以系统展示。比如为展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危害,则可以借鉴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理论,将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巧妙运用,揭示日军在抗战时期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建构起整体史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

此外,教师要合理安排微电影、纪录片、电影教学片、音频等图像史料的呈现方式与时间,如是否需要在课堂上播放、是否需要学生先学习后讨论等都需要教师来把握。同时,在课堂呈现图像史料时,应该恰当把握合适的教育时机。图像史料的呈现并非简单地直接播放,而是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情境的促进和升华。如讲到“甲午海战”之時,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讲述让学生了解中日两国的国力、国情对比,然后再适当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课堂呈现图像史料还需要重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经常会对课程内容或者图像史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要利用这类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同样以电影《甲午海战》片段为例,教师引用本片段本意为让学生了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了解清王朝腐败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但有学生可能因受各类戏说的影响,提出“清朝皇帝不是多腐败”的观点。教师则根据这一生成性资源,及时中断电影片段播放,并鼓励学生讨论,让他们找出更多史料来改变自己的想法,最终达成“清王朝腐败是必然的,洋务运动也必然失败”的一致看法。

(三)课后评价

在纲要课的课后环节也可以采用图像史料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看某些电影、纪录片,并根据影像资料谈谈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图片、史料等,让学生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教师甚至可以留下更为开放式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去准备脚本,并制作成微电影、话剧等,让学生以图像史料方法述说自己对课程内容、对历史的认知,留下自己的活动印记。此外,作为必修课,纲要课程结束后要通过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多采用图像史料,如图片、表格等内容,让考试题目更加多元。

对于学生而言,纲要等思想政治课往往是既爱又怕的。如果遇到好的教师,那么这类课程将会学得津津有味;如果遇到照本宣科的教师,学生则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作为纲要课教师,就必须要抓住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图像史料法无疑是好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习纲要课程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采用图像史料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导向,要坚持以唯物历史主义观点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实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3]陈敏华.历史教学中的图像史料及其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5(5).

[4]施如怡.用图像征史 让证据说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9).

[5]陈维坚.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法与技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45.

[6]本教材编写组,仝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运用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