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的精神分析之思
2021-09-10孙晓蕊
孙晓蕊
由香港著名导演曾国祥执导,易烊千玺、周冬雨等演员领衔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于2019年10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引发热议。该片获得了15.58亿元的高票房收入,也在豆瓣电影取得了8.3分的高分成绩。随后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荣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8项奖项;在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荣获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奖;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荣获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等众多奖项。2021年3月15日,该片代表中国香港提名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继北美和英国同步上映后,该片于2020年7月9日在韩国上映。
电影《少年的你》由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而来,主要讲述的是高三女生陈念在高考前夕被以魏莱为首的同班同学暴力欺凌,机缘巧合下遇到了小混混小北,从此二人相互依靠、抱团取暖。小北为了实现对陈念“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誓言,选择了替导致魏莱死亡的陈念顶罪。当真相浮出水面后他们也各自接受了法律的制裁,并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影片最终以各部门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及地方性法规为结局。《少年的你》以校园为原点向外辐射,涉及了家庭与社会,揭露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暴力,给人以深刻警醒。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着人最原始的欲望;“自我”是控制“本我”的部分,克制那些最原始的非理性冲动;“超我”代表了人格结构中最高级的道德的部分。本文试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来分析影片《少年的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欲望驱使下的“本我”满足
“本我”指的是本能的我,是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的。它包含着生存所需要的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即“我想要”。“本我”始终坚持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主要表现为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并以此来获得个体的舒适感。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在电影《少年的你》中,与“本我”最为贴切的是“少年”,他代表着人性的最原始状态。
“少年”遵循的是无意识的“本我”。影片中由易烊千玺饰演的人物小北,本身正处于由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其所有的行为都透露着一个少年的人性“本我”。他易冲动,爱意气用事,但这一切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与社会产生敌对的关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小北的父亲在多年前就弃他和母亲而去,母亲不堪重负最终选择将他抛弃,因此便使他产生了这种易冲动的脾气性格,他是典型的弗洛伊德“本我”式的人物。
魏莱成绩优秀,且家境富裕。她表面上以一个乖乖女的形象展现在父母和老师们面前,实则心狠手辣。她将胡小蝶围堵在厕所向其身上扔脏东西;放学后和同学一起跟踪陈念,对其拳打脚踢并录下视频;体育课上利用体育器材攻击陈念,将陈念推下楼梯。她作为这场校园霸凌事件的主导者,在逼胡小蝶跳楼自杀后,接受警察审讯时声称:“胡小蝶死了不好么?说不定在学校一闹能给个几十万呢。她要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由此可以看出,她在做错事情之后,不仅没有丝毫的悔改和愧疚之心,反而自私恶毒,不顾及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民警反复地跟陈念强调当有人欺负你时你要跟大人说,但是陈念知道,即使她跟大人说了换回的也仍是魏莱愈演愈烈的报复。因为陈念内心深知少年是极易凭借感情行事的,他们或许有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只是在释放人性的本能罢了。
周蕾作为一名母亲,为了躲债将还未成年的女儿陈念独自留在家中做挡箭牌,且在人性追逐利益本能的驱动下选择销售假面膜来获取利润。她不仅没有尽到作为母亲的责任,反而以一个逃避者的身份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她给女儿带来的只有担忧和恐惧,甚至还将女儿陈念推向了风口浪尖。在陈念难过需要最安慰的时候,她仅凭一句“考上大学就算熬出头了”便敷衍了事。与此同时,陈念试图通过“高考”这一途径来获得母亲的认可并满足母亲的自身需要。由此可见,影片中对于人性的“本我”刻画得十分成功。
二、现实约束下的“自我”成长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解析中,“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的,“自我”讲求的是“现实原则”,它会根据现实环境,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抑制着“本我”的不合理需求,在现实面前更偏重于关注自己的命运。
陈念的“自我”是理性且宽容的,同伴胡小蝶的死亡和随之而来的看到小北被欺负,唤醒了她极具报复性的一面,所以她选择勇敢地站出来,并通过打电话报警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她的心里只有学习,她想要考到北京,并称高三不需要朋友。或许陈念也从未想到自己会是下一个“受害者”。在距离高考仅剩一个月的时候,却连最基本的安心学习对她来说都是奢侈的。在她躲进垃圾箱里时,明明已经接通了郑警官的电话,却选择隐瞒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婉言称不想让这些事情影响自己的高考。因此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找到小北来保护她。在现实环境的逼迫下,陈念唯有坚持内心的“自我”。
在某个时间段内,人的某种人格会主导人性,但没有哪种人格可以独占人性的全部。起初魏莱在欺辱陈念并拍下裸照时,是绝对非理性的做法,但是当她得知有人要报警后,她便开始害怕,开始畏惧。她向陈念下跪请求的情景与她起初所表现出的高傲刻薄的性格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巧反映了她在遵循着“现实原则”来行事,在追求自我满足的同时,开始注重避免痛苦。这同时也是她从“本我”走向“自我”人格的具体表现。
人性本是具有着一定复杂性的,同时还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受众也不能简单地将人的某种行为举动视为善或者是恶,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陈念是第一个问小北疼不疼的人,陈念的关心无形中给小北带来了力量,使他逐渐成长到了“自我”阶段,并且选择无条件全力地帮助陈念,他宁愿自己活在阴影下也要把光明和未来留给陈念。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看,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弗洛伊德式的“自我”。
三、道德规范下的“超我”追求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论的顶层,遵循着“道德原则”。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受其教育而形成的,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同时追求着一定的完美主义。影片中的主角小北正是从“本我”成长到“超我”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小北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要拼尽全力来保护陈念。当他看到陈念被欺负时内心十分复杂,陪同陈念一起剪了短发,此时人物的“超我”人格便展现出来。小北为了能够实现陈念“考上大学,拯救世界”的梦想,选择替她顶罪,完成了“超我”的升华。他对恩的情义,支撑着他从街头喋血的小混混升格为牺牲自己以渡人的圣者。之前小北每次跟随陈念的步伐走在其后面,路过摄像头时都选择低着头并且将脸遮挡住,但当影片结尾小北最后一次跟随陈念时,他抬起头正视摄像头,此时暗示着他们一起走出来了,实现了陈念肩并着肩光明正大地一起走在大街上的愿望。他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他所展现出的人格体现了人性“本我”“自我”“超我”的各个层面。
除此之外,影片开始部分陈念在青藤英文培训中心教书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个正在被欺凌的女孩,接着故事便回到了陈念读高三的时候。而在影片结尾处同样是开头陈念教书的场景,陈念这次则是护送女孩回家。正是这个女孩的出现使陈念想到了过去的自己,她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
与少年相比,大人所遵循的便是被法律道德等社会意识规训的“超我”。大人做事是有逻辑、有顾忌的。影片中的男警官郑易的名字与“正义”二字同音。作为一名警察,他长期受到职业道德的影响,在片中一直坚持要还原真相,并且坚持帮助受欺负的同学。虽然这个真相是让陈念和小北两个人都接受法律的制裁。片中有一个细节,即郑易警官在最后处理完案件后与上级说自己要回去睡觉了,这与他在之前同陈念聊天时所说的做警察后喜欢睡觉是因为有些事有些人不想看见相互呼应,同时可以看出他内心柔软的一面。这种“超我”的人性光辉在郑易身上得到了绽放。
四、结语
影片《少年的你》以现实题材为基础,以主人公陈念为叙事点,采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当代“校园霸凌”这一社会现象,巧妙地使用艺术手法来揭露现实,真实地刻画出人性的各个方面。创作者并未局限于暴力本身,而是选择深挖基于这一现象背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矛盾、社会阶层固化、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等深层因素,使影片实现了对现实社会、人性和生命的关怀。该片借助人物角色的情感发展变化,展现了人性的暖人力量,引发了受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