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安徽省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09-10李世军
李世军,于 晨
(合肥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合肥 230000)
人类正走向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赋能新时代。在现实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工业4.0时代互联网经济下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使得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农业社会把人从茹毛饮血的荒野中解救出来,工业社会把人从无边无际的土地里解放出来,信息社会把人从不知疲倦的机器旁解放出来,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就是把人从多种形式的劳动里释放出来,使得人们能够从大量枯燥乏味、单调繁琐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去从事更加有创造性、有价值的工作。[1]但也正因为如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即将被替代的担忧。“机器取代人”的讨论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产业空间。[2]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极大程度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可能对传统社会模式、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运作机制等方面产生未知的挑战,其对就业的影响即属于此类挑战之一。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业力行的“机器换人”潮正加快部署,完全由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生产的“黑灯工厂”不断涌现。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机器换人”发展战略。有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为3.4万台。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机器人代替传统的产业工人数量约为200万人。[3]
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会对安徽省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深刻的变革,导致人们对“科技性失业”产生恐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如何?应当如何协同推动安徽省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就业数量增长及质量提升?以上问题亟需探讨。
1 人工智能对安徽省就业的具体影响
1.1 人工智能对安徽省就业规模的影响
1.1.1 就业的替代效应
一台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数个体力劳动者,这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表现为以下趋势:
(1)人工智能会替代一部分简单、重复、具有危害性的工作。[4]以农业为生的农民将面临失去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减少的问题,继而更多的农民将走向外出务工的谋生道路。2019年,安徽全省农民工总量1 977.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 399.2万人。[5]以此数据来看,由于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庞大,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第二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威胁主要是针对从事体力及简单劳动的蓝领工人,人工智能设备代替流水线和人工操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用工成本。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将对安徽省的制造业产生剧烈冲击,加剧普通的生产线劳动者、高危行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例如,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行业中,很多岗位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空气中充满微小尘埃,大量工作岗位处于高温、辐射等有害环境中,这些都会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替代的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对第三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智能货柜、自动售票、无人售货机的出现,以及智能医疗、智慧驾驶的发展,社会对相应服务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2)绝大部分岗位通过人机协同方式实现智能化应用。[6]在合肥、芜湖、马鞍山这样经济较发达、竞争较激烈的地区,由于机器人在速度、准确性、持续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辅助性岗位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工作模式。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辅助性从业人员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将在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步履维艰。
1.1.2 就业的创造效应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虽然会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造成就业率的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整体的就业量,并使就业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迫使劳动者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农业生产中,倒逼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占全省GDP比重较大。从安徽省2015—2019年就业情况(见表1)看,安徽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此为短期影响,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必会产生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新需求,以此来平衡人工智能对第一产业的消极影响。对于第二产业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刺激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开启技术性岗位的缺口,如在生产链中,依旧需要技术开发、技术维护人员来对人工智能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造新的技术岗位。对于第三产业来说,人工智能将以其独特的数据分析以及统计优势,促使服务业在成本降低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规模或者增加分支机构的形式来实现就业岗位的增加。
表1 安徽省2015—2019年就业人数统计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正反两面效应,一方面能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创造相关新型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替代会导致某些领域的结构性失业,长期内如果就业增量无法冲抵减量部分,则可能对总体就业造成较为明显的冲击。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强人工智能时代”还未到来之前,就业替代效应略大于就业创造效应,即短期内人工智能将挤占部分劳动力就业岗位,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对安徽省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大的挑战。
1.2 人工智能对安徽省就业结构的影响
(1)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对于第一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将以覆盖性的优势代替以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低技术劳动力,部分学者还通过实证研究方法, 利用历史数据证明了新技术会减少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工人的工作时间。
(2)增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根据表1分析安徽省目前的就业情况可知,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基本符合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和相对劳动力比重同时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和相对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7]现阶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扩大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就业需求,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第二、第三产业及人工智能产业中去,缓解安徽省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而服务业劳动力不足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更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安徽省内就业岗位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本地劳动者留驻,减少劳动力向省外的流失。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新兴职业岗位,可以更好的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同时将直接吸引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对促进高新技术的良性循环和安徽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工智能对安徽省就业方式的影响
1.3.1 人工智能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方式
人工智能产生的许多就业岗位,其工作方式不是传统的“朝九晚五”的正规工作场所的就业,而是工作时间、地点、内容并不固定的灵活就业方式。
例如,疫情的爆发给予了线上教育行业巨大的发展机会,在线教育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让其在疫情之下获得大量优质客户资源,使学校“停课不停学”成为可能。数字化医疗从疫情的发现预测到患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凸显了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各大医疗线上平台纷纷开通防范新型肺炎的免费义诊。“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模式减少了广大工作者就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使灵活就业成为最优选。
1.3.2 人工智能促进新型工作岗位的技能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专科层次)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数共计29.468万人。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持续深入发展,省内就业市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级人才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特别是在高技术服务和制造业领域,该增长现象尤其明显。根据表2可以推出,人工智能产业每亿元产值约需300名相关从业者。但与此同时,新机遇意味着新挑战,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新的配套工艺与流程,能够留下的劳动力为了更好地继续工作必然要提升与人工智能协同的能力,方能不被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所淘汰。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在就业市场更加游刃有余。
表2 2013—2017年AI产值和就业人口统计
以“人工智能+法律”为例,在安徽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着力构建智慧法院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优势对法律职业者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系统”“机器人法官”是否会取代职业法官群体引发热议,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案件本身的思考上,并且新的法院工作环境为职业法官群体提升自身业务、成长为兼备法律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审判人员提供了发展空间。基于此种情况,安徽省各大高校对于法科学生的培养应准确定位: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信息化核心能力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化的优秀法科人才,以适应人工智能在法律实务中的广泛应用。[8]
2 应对人工智能影响安徽省就业的政策措施
可以看到,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工作效率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迫使一些劳动者为即将失去的工作而烦恼,所以要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对策。
2.1 扩大创造效应和弱化替代效应
2018年1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指出:“建立一个令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社会、保护公众利益的政策、法律和标准化环境,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9]因此,政府在宏观上要加强监管,适当地干预市场,积极展开科学合理的检测与评估,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人工智能进入就业市场的速度、规模及对于就业结构带来的影响。同时,限制人工智能可应用的生产领域,对企业淘汰劳动力做一定规制,如对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原来没有人工智能改造可能需要上千人来完成工作,但是这些智能制造的设备维护和程序开发可能也需要上千人。即便是被机器所取代的大批农民工,无法从事高层次编程工作,也可以培训为硬件修理人员,或转岗从事新型服务业等,依然可以实现就业。但在人工智能与就业平衡的总体框架内,应充分尊重市场演进规律,给予人工智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国外在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方面,他们通行的做法是运用“工作分享制”,通过灵活调整现有工作岗位的劳动时间与薪酬,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致的裁员。[10]中国目前应借鉴采用国外实行效果良好的工作分享制模式,先选择恰当的试点企业,再逐步扩大推行,灵活运用劳动法中规定的弹性工作制。
劳动者自身应为适应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变革进行前瞻性的职业规划。奉行终身学习理念,可以通过接受国家或社会提供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途径,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自身整体素质,努力把自身培养成不被时代淘汰、不被AI取代的复合人才,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由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改变的挑战。同时,劳动者要打破自身对就业的思维定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适应未来新型岗位,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智能对自身就业的冲击,更从容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2.2 制定本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
宏观层面,安徽省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有计划地制定好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首先,根据本省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并结合省内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形适当地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与保护;其次,应借鉴其他省份的有益经验,如北上广深地区,积极完善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以及营商环境等相关产业政策,以此来强化政策支撑。最后,必须完善相关的就业保障措施,未雨绸缪,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构建适当的解雇保护制度体系,制定相关救济政策解决技术性失业人员的生存问题以及加大对不公平、不合理、歧视性解雇行为的治理力度,平衡保护劳动者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此,既有促进高端人才就业的保障措施,又有针对普通劳动者出现结构性失业的保障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为本省广大劳动群体营造一个公平稳定的外部就业环境,从政策上为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作出努力。
微观层面,对于因人工智能替代效应而短暂失业的劳动者,安徽省应精准发力出台相关的扶持性政策。例如政府可以妥善安排一定程度的过渡性支援,为普通劳动者增加生活收入,此举可使部分劳动者顺利渡过就业困境,重拾就业信心;政府也可以出资开发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创造大量公益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岗位,如公共设施的维护、居民社区的保安、城市道路的保洁绿化等,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部分劳动者得到安置,继续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避免与社会脱节,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助和岗位补贴,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和特殊人才政策,为高端外来人才住房、教育等问题开辟绿色通道,以期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留皖发展,减少人才流失,快速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能力与水平。
2.3 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
首先,政策是最强大的保障。政府不仅要出台政策督促学校和企业为适应“人工智能换人”而转变模式,还应提供相应的资金缓解学校和企业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时的经济压力,保障学校和企业的正常运行,激发他们的改制积极性。同时,政府应着力推进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支持劳动者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岗位的需求。
其次,教育是最稳固的基础。在学校教育方面,要依托安徽省内多所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批该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构建面向产业发展前沿的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人才团队。一是调整专业类别和专业规模,淘汰部分劳动力市场需求小的专业,增设与人工智能产业有关的专业,对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使人才市场的供应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契合,例如安徽省高校应扩大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应用软件设计等专业的招生规模,满足人工智能产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紧缺的人力资源供给。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实用性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创建“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紧缺型人才培养针对性。
最后,培训是最关键的条件。企业应联合政府及教育培训机构,确定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为劳动者快速就业提供帮助。[11]在企业招工方面,企业管理层人员应着重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传统工人转型转岗培训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企业除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外,还应主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如此才能走的更远。因此,为了有效吸纳更多市场上的剩余劳动力,缓解招工难、就业难的“双难”局面,企业应适当降低用工标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使部分被淘汰的低素质人才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岗位需求,缓解低素质人才过剩、高素质人才不足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企业也要建立人才储备库,高技术企业要主动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各自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企业要积极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让高端人才提前介入、提早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择优录用所需人才,使劳动者与本行业的匹配性更高,形成吸纳效应,实现企业发展与劳动者就业的双赢局面。
3 结 语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的就业影响已在各行各业开始显现。对于人类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取代一定数量的劳动岗位,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加剧安徽省就业压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社会进步,随着人类与机器之间分工的不断改变与完善,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产生创造效应,从而协调安徽省就业结构,总体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浪潮对就业的具体影响未有定论,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皆有之,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但新技术也必定会对就业产生波动影响。
因此,安徽省要充分分析自身就业结构缺陷,牢牢把握自身优势条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平抑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12],确保社会的公平稳定,促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够真切地享受到这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