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与认同:合肥城市形象的“云音乐”建构

2021-09-10张冰清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合肥音乐作品

张冰清

(合肥学院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601)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包括合肥市在内的27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城市是区域竞争的基本单元,而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代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给合肥市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挑战。

城市存在于物理空间,更存在于记忆和想象中。芝加哥学派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指出,倘若将城市局限于它的物理实体,仅将其视为有确定边界的空间,人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城市。[1]城市记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理应进入城市形象研究的视野。

城市记忆的结成和传播需要一定的承载元素,如文字、图像、歌曲、影片等。自古代城市诞生起,音乐就成为了城市形象的承载元素。汉唐时期民谣在长安盛行,不乏歌唱长安风俗民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譬如《后汉书·马瘳传》中记录的《城中谣》,描述了长安城的流行风尚和影响力:“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2]世界各地自古流传的音乐作品中,亦多有对城市风土人情的描述。

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变迁。信息革命兴起后,以网易云音乐、QQ音乐为代表的“云音乐”社区成为音乐传播的新兴渠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有6.58亿网民使用网络音乐,使用率高达66.6%,移动端网络音乐使用率也达到了6.57亿。[3]与一般在线音乐不同,“云音乐”支持多种方式的互动交往,形成了新的虚拟交互空间。

然而,目前的合肥城市形象研究较少关注新媒体,尚未涉及“云音乐”这一新兴的城市形象载体。既有合肥城市形象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如张丽杰聚焦《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对合肥的报道研究,通过解构报道框架探讨塑造城市形象的方法。[4]丁东鸿以合肥本地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合肥日报》和《合肥晚报》为例,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建构合肥城市形象。[5]此外,也有研究者从城市建设出发研究合肥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如丁一鸣以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形象的重塑。[6]聚焦新媒体展开合肥城市形象研究的数量较少,张洪、张燕的研究通过在线旅游网站内容剖析了合肥旅游形象的呈现与感知问题[7],是此类研究的代表。

“云音乐”如何塑造合肥城市形象,如何凝聚对合肥城市形象的记忆和认同?立足新时代,应当将“云音乐”纳入研究视野,以期更好地建构合肥城市形象。

1 研究方法

基于大数据技术,综合采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网易云音乐社区呈现合肥城市形象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为案例,剖析其歌词文本和评论区留言的关键词,分析“云音乐”如何建构合肥城市形象,如何结成对合肥城市形象的共同回忆并凝聚认同,从而为借助“云音乐”有效建构合肥城市形象提供依据。

1.1 案例选择

在网易云音乐社区以“合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定评论数最多的6首音乐作品作为案例,案例作品包括5首歌曲和1首纯音乐作品。梳理表演者信息、发布时间、评论数等基本信息(截至2021年2月6日),见下表1。

表1 案例作品基本信息一览

1.2 数据获取

通过编写网络爬虫程序抓取6首案例作品的评论内容、评论点赞、评论时间等信息,建立评论数据库。同时,抓取音乐作品名称、歌词、发布时间、表演者等信息,建立音乐作品数据库。需要说明的是,网易云音乐社区每首音乐作品仅保留500页评论,无法抓取未展示部分。《晚安合肥》抓取评论2047条,其余音乐作品抓取了所有评论。

1.3 研究方法

综合采用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在爬取数据后,首先对爬虫程序抓取的数据进行清洗,完成数据标准化的工作。建立个性化的停用词表和分词词库,借助关键词算法进行数据分析歌词和评论区内容中的关键词。

选择Python的自然语言处理库jieba,借助无监督学习算法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和加权计算,得出相应的文本关键词,并将权重最高的50个关键词制作为词云。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案例音乐作品评论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均为“合肥”,为了合理呈现其他关键词之间的权重关系,在制作词云时将“合肥”一词排除。

此外,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歌词和评论区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意蕴、寄托的内涵进行分析,剖析“云音乐”建构城市形象的方式。

2 “云音乐”以地方象征物呈现合肥城市形象

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通过歌词描绘了一系列合肥地标、代表性事物等地方象征物,不仅呈现了当下的合肥城市形象,也承载了合肥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合肥历史文化特征。由此,“云音乐”在时间维度上勾连了城市的过往与现在,呈现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形象。具体来说,地方象征物包括地标和代表性事物等类型。

就地标而言,除1首纯音乐作品无歌词之外,其余5首案例音乐作品的歌词涉及13处合肥市地标,包括四牌楼、大钟楼、雨花塘、滨湖新区、巢湖、三孝口、女人街、长江路、包河、逍遥津、天鹅湖、稻香村、白水坝等。其中,四牌楼、大钟楼、雨花塘、滨湖新区、巢湖等5处在不同歌曲中出现2次以上。

歌曲中涉及的地标以合肥老城区核心地带地标为主,从而承载了厚重的城市历史记忆。三孝口、四牌楼、长江路、女人街、逍遥津、稻香楼、雨花塘等地标位于合肥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包河则是护城河的一部分。三孝口曾建有火神庙、三孝子祠。四牌楼始建于宋朝,毁于抗战期间日军的炮火之中,四牌楼之名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建国后,四牌楼所在的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口一带逐渐发展为城市中心。长江路连起三孝口、四牌楼,集中了合肥最早的百货商场、书店、照相馆等,蕴藏了丰富的城市记忆。位于三孝口区域的女人街曾名小马塘巷、节约巷。1996年一批下岗女工在女人街再就业,女人街也发展为改革开放早期合肥市著名的商业街。女人街以摊点经营为主,代表了改革开放早期合肥个体经济兴起的城市形象。逍遥津既是古战场,也是建国后合肥最早开辟的市民公园,承载了近二千年的城市记忆。稻香楼、雨花塘、包河均位于合肥老城区的核心区域,是合肥市民日常休闲散步的风景区。

此外,案例音乐作品的歌词中也呈现了一系列合肥代表性事物,如“广玉兰”“龙虾”“庐腔”等。这些事物是合肥市的代表和象征,寄托着合肥市民的共同记忆,呈现了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的城市形象。广玉兰又名荷花玉兰,四季常青,为合肥市的市树。龙虾常见于本地的河道池塘之中,钓龙虾是合肥市民共同的生活回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合肥市民就喜好食用龙虾。庐腔通常指庐剧,为安徽五大地方戏之一,流行于合肥。

无论是老城区商业中心的三孝口、四牌楼,还是曾经走时不准,如今已经维修一新、走时准确的大钟楼,或是曾经身为地方特色餐饮,如今风靡全国的合肥龙虾,都蕴含了本地居民过往的生活经验,同时活跃于居民当下的城市生活中。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在文本中呈现了一系列地方象征物,凸显了合肥历史文化之厚重,呈现出具有纵深感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的城市形象。由此,“云音乐”勾连起历史与当下,呈现出富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形象。

3 “云音乐”设置交互议题、形塑地域认同

分析音乐作品评论区发现,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歌词文本为用户交互设置议题,引导用户关注合肥的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通过用户交互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形象。此外,用户在评论中表达的情感倾向与“云音乐”的情感表达一致。通过表达正面情感,“云音乐”引导用户形成了对合肥城市形象的认同,凝聚着地域认同。

与传统的音乐传播形式不同,除了音乐作品本身,“云音乐”提供了点赞、评论等交互方式。议题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提出,媒介能够影响受众对议题优先性的认知,媒介突出呈现的议题更容易得到受众的重视。对6首案例音乐作品的评论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在音乐作品为歌曲时,用户交互的议题与“云音乐”歌词议题保持一致,并在评论、点赞等交互中形成了内容的延伸,呈现了丰富的城市记忆。同时,包括纯音乐在内,所有案例作品评论区中用户的主要情感表达均与“云音乐”的情感表达一致,从而达成了对城市形象的认同。

具体而言,歌曲《合肥的石头》由飘乐队演唱,旋律轻快,歌词以合肥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提及一系列合肥的地标和特色景物等象征物。评论区共有评论2480条,进行关键词分析后绘制词云,见下图1。

图1 《合肥的石头》评论关键词一览

除了以《合肥的石头》歌词中提及的“三孝口”“四牌楼”“女人街”等地标为议题,评论区还延伸出了“芜湖路”“大蜀山”“天鹅湖”“步行街”等标志性地名,扩展了歌曲所承载的城市形象的地理广度。此外,“小时候”“六中”“大学”“合工大”等代表成长记忆的词语增加了关于城市记忆的情感元素,“我爱饭米粒”“超级大赢家”“玩石音乐节”等合肥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则凸显了合肥文化多元、媒介发达的城市形象。

《我真的到了合肥了》演唱者为王莉,旋律舒缓、优美,歌词以离乡游子梦回合肥的视角描述了记忆中的合肥,表达了思乡之情。抓取评论共计1332条,进行关键词分析后绘制词云,见下图2。

图2 《我真的到了合肥了》评论关键词一览

作为以思乡为主题的歌曲,其歌曲评论凸显了“合肥人”“城市”“庐州”“故乡”“离开”“想家”“回家”等关键词,许多评论回忆了在合肥成长的经历。在点赞最多的10条评论中,有7条评论主要表达对合肥的思念或留恋,与歌曲本身的议题一致。

歌曲《挖芋头》是一首以合肥方言演唱的说唱歌曲,旋律轻快,歌者匿名。歌曲主要描述了村民呼朋唤友去白水坝挖芋头的故事,歌词轻松诙谐。抓取《挖芋头》的评论共计1 924条进行关键词分析后发现,在《挖芋头》的歌曲评论议题与歌曲一致,情感表达也与歌曲一致。具体来说,评论区出现了“肥东”“肥西”“长丰”“下塘”“巢湖”等关键词,市郊地区成为了评论中的热门地标。此外,“侠们”“老表”“可照”等合肥俚语也成为评论区关键词,用户热衷讨论听懂”“听不懂”的问题。在涉及情感的表达里,“憨笑”“可爱”“开心”“亲切”成为使用最多的表述。点赞最多的10条热门评论里有6条涉及合肥方言。

歌曲《晚安合肥》由安子与九妹乐队演唱,旋律舒缓。歌曲以外地人的视角,表达定居合肥多年后对在合肥求学的经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抓取《晚安合肥》的评论合计2 047条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晚安合肥》评论区中,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是“晚安”,这与歌词中的高频词一致。评论区的主要情感表达为怀念校园生活,也与歌曲的主题一致。具体而言,评论出现了“安大”“工大”“毕业”“研究生”“校友”等关于校园生活的关键词。而在热度最高的10条评论中,“合工大的在哪里”获得2 221个点赞,“安徽大学的人在哪”获得1 272个点赞。显然,怀念校园生活成为评论区的主要话题。

歌曲《我在合肥等着你》是一首抒情歌曲,旋律舒缓,主要描绘合肥特色景物,传达了对在合肥展开美好生活的期待。抓取评论共计504条并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在合肥等着你》评论议题与歌词文本议题一致,集中于对合肥城市特色的讨论。感情表达上则主要体现了对合肥的赞许与认同,也与歌曲的情感表达一致。具体来说,评论出现了“创新”“大湖名城”“科教”“985”“211”“中科大”“合工大”“实验室”等关键词,呈现了合肥市创新之城、科教之城的特色。在点赞最多的10条评论中,有3条以介绍合肥的城市特点为主,另外有5条表达对合肥的喜爱和认同。

纯音乐《China—合肥》由音乐人A7i制作,旋律轻快,节奏感强。与歌曲作品不同,纯音乐作品没有人声演唱和歌词文本,主要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进行情感表达了昂扬、积极的情感。抓取共计782条评论并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China—合肥》的评论区情感表达与歌曲本身一致,集中于探讨合肥的城市竞争力问题,表达了对合肥的文化认同。具体来说,评论区的主要关键词包括“芜湖”“六安”“马鞍山”“阜阳”“亳州”“南京”“扬州”等,评论议题集中于讨论地缘接近的城市与合肥的关系。获赞最多的评论是“合肥的老表右上角集合”,获得了730次点赞。最热门的10条评论中,有3条是介绍合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总体来看,以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云音乐”展现着不同时期的用户互动,形成一种永不落幕的“同时在场”。网络空间提供这种特殊交往方式“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而在网络提供的“同时在场”的特殊交往之中,个体的社会交往得到扩张,带来形成认同的新可能。[8]

地域认同包括对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自身市民身份的认同。就文化认同而言,用户在交互中呈现了丰富的个体记忆,回忆了诸多地标和代表性事物,建构了对合肥地域景观的共同记忆,表达了对城市记忆的正面情感,从而形成了城市文化认同。在身份认同方面,在6首案例歌曲的评论区关键词中均有“合肥人”一词。用户以合肥人的身份陈述城市记忆、表达对合肥的喜爱,直接体现了用户对合肥历史文化和自己市民身份的认同。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身份认同,都是在“云音乐”特殊的“同时在场”的交往中出现的,均凝聚着对合肥城市形象的认同。

4 以“云音乐”助推城市形象塑造

4.1 “云音乐”城市形象建构的三个层次

“云音乐”是新传播革命背景下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介,也是新兴的城市形象传播渠道,能够有效助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分析网易云音乐社区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可以发现,“云音乐”建构合肥城市形象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云音乐”通过歌词、旋律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幸福之城的城市形象。以歌词、旋律为主要载体,“云音乐”再现了合肥的城市记忆,呈现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合肥城市形象,既强调了合肥市的历史文化,又塑造出宜居、幸福的城市形象,表达了对合肥市的正面情感。

(2)“云音乐”歌词文本设置了用户交互的议题,用户通过交互分享城市记忆,进一步建构合肥的城市形象。“云音乐”提供的交互场景中,评论区的关注焦点由歌曲生发,体现出了明显的议题设置效应。用户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进行交互,分享了个性化记忆,进一步丰富合肥的城市记忆,呈现出合肥历史文化名城、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城市形象。

(3)“云音乐”牵引用户表达正面情感,形成对合肥城市形象的认同。与歌曲的内容和旋律风格相对应,评论区主要表达了对合肥的思念、留恋或向往的正面情感,结成了对合肥地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合肥人”身份的认同,凝聚起对合肥城市形象的认同,形塑地域认同。

4.2 以“云音乐”建构城市形象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借由新的媒介渠道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增进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到“云音乐”,需要针对其特点制定有效的引导措施:

(1)积极引导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创作。“云音乐”作品的歌词文本能够对城市形象进行直观呈现,应当积极引导“云音乐”创作,将合肥市的新定位、新发展融入作品,传达正面情感。立足新时代,应当将合肥的历史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呈现出更为立体的合肥城市形象。

(2)鼓励和引导“云音乐”评论区的用户交互,进一步丰富合肥城市形象。目前,“云音乐”评论区的用户交互以自发为主,主要围绕“云音乐”歌词文本所凸显的话题展开。应当鼓励创作者参与评论区交互,同时积极投放精品评论,引导用户分享合肥城市记忆,进一步丰富合肥城市形象。

(3)将“云音乐”纳入合肥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框架。传统的城市形象建设主要围绕传统媒体展开,随着传播革命的兴起,应当将“云音乐”等新兴的宣传渠道纳入视野,支持以合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创作。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投放宣传资源推广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作品,增强“云音乐”作品的影响力,借助“云音乐”引导公众关注合肥的建设和发展。

5 结 语

正如罗伯特·帕克所言,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多方位的概念。[9]当数字化交往融入日常生活,城市既根植于现实世界,又生长于网络空间。随着传播革命的兴起,以“云音乐”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经成为建构城市形象的重要渠道。具体到合肥,以合肥为主题的“云音乐”再现了合肥的城市记忆,呈现了合肥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幸福之城的形象。用户通过数字化交互进一步丰富了城市记忆,在歌曲评论区呈现出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城市形象。音乐作品本身、交互文本、“同时在场”的交往和共鸣结成了有机整体,承载着城市形象,生长着地域认同。

立足新的传播环境,应当将“云音乐”纳入合肥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框架纳入宣传规划,支持创作以合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将合肥的新定位、新发展融入到新的“云音乐”作品中,引导公众关注合肥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更加全面、立体地建构合肥城市形象。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合肥音乐作品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关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机制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