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
——以重庆为例
2021-09-10李翔简霞
李翔 简霞
(1.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重庆 400020;2.重庆健康职业学院,重庆 402360)
一、建设背景
重庆市是全国四个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总体具有点多面广、分布密度大、多发频发、危害性大等特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十三五”以来,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重庆市现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的发展需要。
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部署,重庆市将全力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智能化为引领,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工作体制,实施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控重点工程和智能化灾害防控优先行动,同时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立体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为创新驱动发展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的“八项行动计划”精神,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领域应用与融合,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需要根据现有业务模式,对已有系统及数据进行整合、升级。
二、建设目标
以智能化服务于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为宗旨,深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成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在已有的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统筹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调度指挥、项目管理等四大管理体系,在已有基础上,集成、整合、继承已有的地质灾害类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数据,解决各单位信息系统分散、独立,地质灾害数据两张皮,数据时效性低、完整性差、分块割裂等突出问题,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统一编号为唯一标识码,打通相关业务系统、专题数据库之间的联系,消除各个数据库与系统的边界,建立紧密的数据逻辑关系,实现对所有地质灾害点识别、上报、调查、入库、监测、治理、搬迁避让、销号、存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通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调度、治理全业务链,形成整体的工作闭环。全面提高重庆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为把重庆市建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贡献力量。
具体目标包括:(一)完成全市16000 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数据的接入,包括原始报文数据的接入、解析、存储及分析。(二)完成全市300 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数据的接入。(三)完成1个地质灾害数据中台建设,实现基础地理数据、行业部门数据、调查评价数据、监测预警数据、调度指挥数据、项目管理数据等6 大类信息资源统一汇聚、治理与服务,形成统一的地质灾害数据数据资源池。(四)完成1 综合服务平台+4 应用体系建设,依托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调度指挥、项目管理四大应用体系间的信息通道的打通,依托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应用入口与用户体系,形成全市1+40 应用体系,服务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建设内容
整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标准体系、数据体系、软件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支撑保障体系。
(一)构建基础支撑体系
1.依托于重庆市及我局电子政务云环境建设成果,采用租用云平台机房、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支撑软件、灾备等基础资源服务,构建地质灾害子云,为系统提供基础硬件环境。对于涉密部分硬件环境根据现状与需求单独考虑。
2.依托于重庆市及我局电子政务云环境建设成果中现有的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资源,通过整合改造与地环总站、调度中心、地防中心、40 余区县等互联互通。
(二)制定标准规范体系
系统建设标准先行,通过构建数据、技术、运维、管理等四大类标准,指导全市地灾大数据资源池与应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系统的长效运行。
(三)构建数据中台体系
数据中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中台将构建覆盖基础地理、行业部门数据、调查评价数据、监测预警数据、调度指挥数据、项目管理数据等各类数据的大数据资源池并提供统一数据汇聚、存储与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数据汇聚体系、数据管理体系、数据服务体系及标准规范体系四大部分。
(四)构建统一应用的综合服务平台
构建统一应用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应用软件系统的统一入口、单点登录,同时构建地灾大数据看板,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调度指挥、项目管理各项工作情况总体掌握。
(五)建立应用软件系统
本次系统建设将重点开展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本次系统建设将重点开展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包括全市16000 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300 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的接入、管理及监测预警。同时在已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集成、整合、继承已有的地质灾害类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数据,建成统一的地质灾害数据中台。通过升级、重构、新建3 种方式,构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调度指挥、项目管理4大应用体系,服务全市地灾防治工作。
四、总体设计方案
(一)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是本项目的基础框架,基于总体架构来设计和实施项目工程,保障工程实施方向的正确,以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变化。
本项目作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一云一库一平台多应用”架构体系当中地灾防治专项板块,总体架构与全局信息化架构保持一致。
其中基础设施部分为本项目提供统一、安全、稳定运行环境,包括CPU、内存等计算资源;硬盘、磁盘阵列等存储资源;互联网、政务外网、涉密网、物联网等网络资源。对于涉密部分硬件环境根据现状与需求单独考虑。
数据中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将构建覆盖基础地理、行业部门数据、调查评价数据、监测预警数据、调度指挥数据、项目管理数据等各类数据的大数据资源池并提供统一数据汇聚、存储与服务能力。
应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应用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单点登录。在已有基础上,集成、整合、继承已有的地质灾害类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数据,打通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调度、治理全业务链,形成整体的工作闭环。
用户体系涵盖局领导、局机关处室、地环总站、调度中心、地防中心、区县局、四重网格人员、技术支撑单位、行业部门等多个用户,同时包含PC 端、移动端、涉密端等多终端。
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构建数据、技术、运维、管理等四大类标准,指导地灾大数据资源池与应用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运维体系,保障数据传输、存储、应用与信息系统安全。
五、项目效益
(一)促进地质灾害数据资源共享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统一编号为唯一标识码,打通所业务系统、专题数据库之间的联系,消除各个数据库与系统的边界,建立紧密的数据逻辑关系,实现对所有地质灾害点识别、上报、调查、入库、监测、治理、搬迁避让、销号、存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了各单位信息系统分散、独立,地质灾害数据两张皮,数据时效性低、完整性差、分块割裂等突出问题,保障地灾防治工作数据完整、及时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数据支撑。
(二)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通过本项目建设,为各应用提供统一云环境、数据资源及共性服务,促进地灾信息化的精准化、集约化建设,从而减少各单位信息化重复建设,进而减少地灾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管理成本。
(三)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本项目建设,以智能化服务于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为宗旨,深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成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在已有的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统筹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调度指挥、项目管理等四大管理体系,打通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调度、治理全业务链,形成整体的工作闭环,全面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六、结语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加强地灾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对提高重庆市地质灾害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本设计通过对项目建设现状、建设需求和项目效益进行分析,提出了项目总体目标,明确了建设内容,提出了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了工程进度计划,测算了项目投资,落实了资金来源渠道,因此,本项目建设应尽快优质高效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