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以“探寻广东西樵山古火山”为例

2021-09-10王高权

热带地貌 2021年1期
关键词:火山研学活动

王高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佛山528200)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是其中最佳的体验方式之一[1]。我校位于国家地质公园、享有“山里有湖湖里有山,水在山中山在水里”之美誉的西樵山山麓。近年来,我们根据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开展了以“探寻广东西樵山古火山”为主题的一日地理研学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家乡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在有序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 设定目标,培育地理实践力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导向,设定以下活动目标:①通过在野外运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方向牌等),学会确定方位,查找地理信息,养成用地图的好习惯;②通过野外观察、比较,学会识别几种岩石,描述岩石特征,推断其形成过程;③通过野外观察、分析,学会描述地质地貌特征,推断其形成及演变过程;④通过设计火山喷发模拟演示实验,初步具有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⑤通过调查、访谈西樵山古采石场遗址开发保护情况,关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并能够解释评价现实问题,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具有合作交流力和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⑥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家乡独特的山水美景,培养热爱家乡情感。

2 制定方案,彰显地理实践力

在研学活动设计中,考察地点的选择及考察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安全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实效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2]。综合考虑上述原则,我们与受邀专家一起反复推敲,确定一系列与活动目标相吻合的活动内容(如表1),其内容设计有动手式、观察式、合作式,体悟式等研学方式,从不同层次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表1 研学站点和内容

3 有效实施,达成地理实践力

“探寻广东西樵山古火山”研学活动针对每一批次的学生都在“研学”下功夫,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促成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从而真正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阶段一:初探西樵山——行前有准备

为达到研学的目的,避免“只游不研”。在考察前的准备阶段,我们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给师生开设《广东省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考察报告》讲座,讲座形象直观地介绍西樵山地质地貌概况,如何进行野外考察。播放《地球的力量》火山篇,设计、制作火山喷发模拟演示实验。此外,组织学生组建小组,明确分工(如表2),根据行程和研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问题,撰写考察策划书,自己确立或补充主题等。

表2 某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编印“探寻广东西樵山古火山”地理研学手册,包括致同学们、西樵山古火山介绍、研学行程安排、自我和小组评价表、研学记录表、研学日记等,作为考察行程的参考资料,同时作为野外考察记录本使用。

阶段二:走近西樵山——行中有探究

“研学”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收获,关键是要有一颗探究的心。因此,我们把学生的“研学”游览定名为“发现之旅”,要求学生带着探访追寻的目光,怀着刨根问底的心思,去俯勘大地,触摸自然。全程遵循“发现、互助、环保”的原则。同时要求学生途中边游边学边记。

研学途中,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地理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结合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按照事前的准备,顺势引导,层层追问,激发思考,组织有奖问答活动,生动解释等,从而使研学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示例一:九龙岩在断崖峡谷的东壁上,壁成九空孔,高低偃仰,婉转相通。冬菇石在九曲溪下,横倒涧侧,顶圆似伞,上广下锐,腰下裙垂,形似冬菇。九曲溪下见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的壶穴。考察途中,抛出问题,引发讨论:鬼斧神工的九龙岩它是如何形成的?探讨石蘑菇是由什么岩类组成的?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壶穴是怎么形成?

示例二:翠岩是一个呈漏斗状的峡谷,两面峭崖壁立,林荫覆盖,飞泉入隙,急流归潭。山坡上有巨石隆起似蟹壳,石下左右有两地穴,穴中有清泉上涌,远望如蟹眼闪动。在到达翠岩瀑布景区之前,我们安排竞猜环节:对于瀑布的观赏,在哪一位置欣赏最佳?现在是观赏的最佳时节吗?抵达现场后,让学生进行实地勘察并论证自己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瀑布是如何形成的?看哪个小组最先找翠岩是断层峡谷的证据?为什么西樵山的泉瀑湖井发育丰富,有着众多的泉眼呢?

示例三:石燕岩洞口扁如唇,内进宽广,洞顶怪石嶙峋。洞西北有一斜井通至山腰,留下一个洞口,通风透气。往洞顶观察,可以发现一条横贯洞顶的黄色条带,形似河流,命名为“天上黄河”,实为壮观。洞穴的四壁留有一道道古代采石工落下的凿痕,数百块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对此,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思考,择机进行交流,使学生深刻认识大自然的力量及感受古人的智慧。

阶段三:拥抱西樵山——行后有总结

经过第二阶段的实地考察,师生感触颇深,第三阶段乘热打铁,要求学生对研学活动进行“再研”从而加强“学”的效果,提升地理实践力。①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活动中的资料,完成并上交研学课题报告,内容包括:拟定题目、考察目的、考察方法、考察内容(原始资料与野外考察结果对比得出主要结论等)、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②举办总结交流会,重温行程,反思提升;举办活动成果展评,通过简报或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评选,评选出优胜班级及学习小组;③学生可以通过PPT、征文、摄影、研学报告等方式进行展示,分享感受,使研学的历程变得更加丰满悠长;④研学成果汇编成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并能给其他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材料;⑤对每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研学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猜你喜欢

火山研学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有趣的火山图
海底火山
火山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