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整合

2021-09-10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源教材内容

张 琨

(北京教育学院 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北京 100120)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 继续沿用这一提法。与逐点解析学科知识、逐项训练学科技能的简单线性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1]9。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以群文教学和专题学习为主要形式。“和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无论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还是课文选取、内容设计,这套教材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2]

在《课标》和教材双重变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是必然的趋势。笔者将在解读学习任务群概念、说明统编教材使用方法的基础上,从真实情境、典型内容、典型方法和必要资源四个方面讨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解读

为了科学地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1]8这涉及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学习项目”三个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课标》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是其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依据。教师需要根据《课标》中某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和情境设计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也就是说,“学习项目”是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实施形式,而学习项目的具体目标又是通过若干学习任务达成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单位。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习任务”既不同于真实社会中的工作生活任务,也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习活动,“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性,即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实现一项语言表达或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学习或仅仅为获得考试成绩;(2)真实性,即无论是语言学习的情境、材料,还是面对的交流对象,都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至少应与日常生活中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相似或相关;(3)过程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知道结论;(4)整体性,即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比如一节课),围绕一项语文学习任务,完成完整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完成毫无关联的碎片式学习。”[3]

例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规定了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和知识性读物类三种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新闻传媒类内容,设计“编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特刊”这个学习项目,按照编辑纪念特刊的常规流程,分成四个环节——纵览抗战风云:草拟“纪念特刊”策划方案;重返历史现场:尝试为报纸编辑一个版面;抚摸一个个不朽的灵魂:写小传,做专访;聆听穿越时空的声音,反思战争:读新闻评论,学写评论。每个环节之下再分设若干任务,如环节一设两个任务:

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过程。

2.浏览一份近日的报纸,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草拟一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特刊”的策划方案,并进行小组分工,启动报纸编辑工作。[4]

这两个学习任务的目标明确指向策划方案的完成,学习情境和材料具有真实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历了自主查找背景资料、分析报纸形式与内容、合作撰拟策划方案的过程,了解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报纸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做事前整体规划的能力,符合《课标》强调的“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理念。与传统的问答式或传授式活动相比,这样的学习任务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依托统编教材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方法

统编教材贯彻《课标》理念,利用教材自然单元进行教学应成为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实施路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又设计了读写单元和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两种组织形式。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该了解不同形式单元的编排意图,明确本单元所对应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方式等总体要求,然后根据单元具体内容设计以任务驱动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一)读写单元的使用方法

以课文或整本书为基础的读写单元,其主要栏目和设置意图如表1所示。教师需要根据单元导语明确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根据单元学习任务把单元核心任务分解成若干具体任务,创设一个能够统摄整单元学习的任务情境,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每一课的学习重点难点,整合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表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读写单元的主要栏目和设置意图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由单元导语可知,本单元核心任务为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和对青春价值的思考,以及“诗歌意象与抒情”“小说叙事与抒情”“诗歌写作”等呼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单元课文包括五篇诗歌和两篇小说。单元学习任务有四个,分别指向个人生活体验、诗歌赏析、小说赏析和诗歌写作。

教师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创设“校园朗读者·青春的价值”情境,根据“校园朗读者”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流程将整个单元学习分成“学习准备(感受·多彩的青春)”“嘉宾招募(表达·我的青春)”“组织展演(展示·青春的价值)”三个阶段。在整合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为每个活动阶段分配明确的学习内容,如“学习准备”阶段的学习内容为“诗歌意象与抒情”“小说叙事与抒情”“文学作品朗读”。进而围绕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落实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比如“小说叙事与抒情”这一内容的任务可设计为:(1)写一份朗读背景解说词。要求阐释以《百合花》《哦,香雪》影片中小战士、香雪的形象为朗读背景的理由。(2)完成一篇小说欣赏札记。要求写作内容重点是小说的抒情效果。[5]

(二)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使用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主要栏目和设置意图如表2所示。综合实践单元的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教学时应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整合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创设整体情境,调整活动表述和顺序,增加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表2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活动单元的主要栏目和设置意图

例如,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对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为:1.丰富词语积累。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又下设若干小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例如“丰富词语积累”的三个小活动将“积累”的对象具体化为词语“家族”成员、熟语和新词语三类。每个小活动的说明中都提供了活动情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便教师直接使用。例如,“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的活动说明如下。1.活动情境:“领略成语魅力”主题活动。2.学习内容:成语的含义、出处、保留的古汉语特征和文化信息。3.学习方法:(1)查找成语出处,注意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2)分类整理成语(如爱国、民本、诚信、荣辱、世情、师友、读书、岁月、动物、植物等,也可自己拟定),写一则语言札记。教师可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比如为“丰富词语积累”活动设置“认识词语家族”的整体情境,将“了解词语‘家族’”“丰富熟语积累”“关注新词语”转化为三个任务:“认识词语家族的成员——了解语素和词”“听成语老人讲故事——探究成语文化内涵”和“词语家族新成员介绍会——分析新词语”,使三个任务更具整体性。

教材的“学习资源”栏目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撑材料,例如吕叔湘先生的《语言的演变》主要是为了支持学习活动“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掌握几十个常见词语的古今义,可以了解词语演变的一些规律,可以借鉴作者梳理和归类的方法,还可以对望文生义的坏习惯产生警惕。”[6]教师一方面要在解读学习资源的基础上预设学生的阅读难点,做好学习资源的导读,充分发挥学习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中学习资源的有限性,为学生补充其他必要的学习材料。比如学习资源中关于成语的内容很少,不足以支撑学生完成“领略成语魅力”主题活动,需要补充关于成语结构特征和文化信息的文章或者工具书,为学生的自主梳理分析提供方法和例证。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注重体验”是任务群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务群教学应打破单篇教学模式,设计整合真实情境、典型内容、典型方法和必要资源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任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48何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在学校教育的特定背景下,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引进完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境虚拟一个类似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习得的知识、能力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境就是“真实、富有意义的”。比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以设计“分析一组广告语言,设计一则产品广告”这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语言运用的劝说策略,发现广告语中的谬误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并通过设计产品广告表达自己对劝说策略的理解。[7]学生未来可能不需要设计产品广告,但是判断广告内容真伪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表达中的劝说策略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课标》建议从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三个角度观察任务情境,由此观之,“分析一组广告语言,设计一则产品广告”能够给学生提供个人充分体验的机会,贴近学生生活并且符合学科认知的思维方法,是一个有效的任务情境。

在构建语文学习情境时,要注意虚拟情境的合理性,“既要还原知识产生与应用的具体背景,又要充分考虑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的结合,以便促进学习者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关键能力。”[8]比如,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学习中,“以科学家的身份谈谈研究和创作心得”这个情境就不如“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或者“为这部著作撰写颁奖词”等情境合适。后两个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更加符合本任务群“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1]25的学习目标。

(二)整合典型学习内容

《课标》提倡打破单篇限制,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以学习任务群为形式的教学,无论是依托教材自然单元的教学,还是整合教科书资源的教学,或是根据任务群目标设计的专题教学,都需要突出整体意识:在任务整体目标的统摄之下,整合典型的学习内容,将其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环节中,并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言语实践活动。

例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规定了“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等学习目标与内容,并建议了“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等具体学习内容。[1]20如果结合“演讲”文体,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规定的这些学习内容整合分解,就可以得到“演讲稿阅读与理解”“演讲稿撰写”“演讲展示”“演讲方法提炼”四个学习内容,并在“演讲比赛”情境下转化为准备、撰写、展示和反思四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提示典型学习方法

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两种学习路径:验证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体现为教师直接给出观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以证明观点;后者体现为教师提供生成观点的路径和支架,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得出结论的过程。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而且优化了原有的认知图式,生成了新的行为程序和思想方法”[9]37,这种方式显然更符合学习任务群的理念。

学生需要亲历的知识探索过程应该是在原初认识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有意义的环节,进行逻辑的、结构的、系统的、有目的地展开的过程”[10]。也就是说,活动设计应该能够提示典型的学习路径和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以自主与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究。

例如,探究词义引申规律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按照语言规律探究的基本流程“收集语言材料—梳理语言现象—提炼语言规律—运用语言规律”来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究词义引申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提供必要学习资源

统编教材读写单元的课文、整本书阅读单元的“阅读指导”“学习任务”,以及活动单元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栏目,或隐或显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栏目提供了访谈记录表、选题参考、调查报告结构表以及《调查的技术》《访谈法》等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指导”栏目提供了阅读学术著作的五个策略,在“学习任务”栏目渗透了学习方法和拓展资料;等等。我们应该结合任务需要和学生情况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注意学习资源的使用方式;同时在梳理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资源。

1.拓展运用教材资源,由教材的“某一个”资源勾连“某一类”资源。可以是相同背景的资源,例如学习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勾连同一背景(“三·一八”惨案)的另外三篇: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石评梅《痛哭和珍》,整合形成极富比对性的“群文阅读”[11],拓展延伸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是相同体裁的资源,例如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包含《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四篇文章,教师设计了“为微信公众号推送论说文章”情境,在完成课文推送任务后,推荐了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主父偃的《谏伐匈奴书》等文章,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两篇继续推送,巩固学生的辩证思考与分析能力。[12]

2.模拟学生认识过程,根据学生需要补充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有限,教师需要模拟学生的认识过程,发现学生的知识缺口,提供精准的补给。比如上文所举的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案例,学生在“小说叙事与抒情”主题学习中,需要了解小说在叙事与抒情方面的发展过程,丰富关于小说抒情的感性认识,可以补充《小说与抒情》《竹林的故事》《荷花淀》三篇文章。[5]

3.准确把握资源定位,按照选文类型确定使用方法。教师对于选定的学习资源类型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根据不同的类型设计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学习资源属于“例文”,比如“小说叙事与抒情”主题学习中补充的《竹林的故事》《荷花淀》两篇文章,学习的关注点主要在其写作形式;有些学习资料属于“样本”,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诗经》专题学习中,补充《〈诗经〉的语言特色研究》《〈诗经〉复沓章法散论》等论文,从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体式上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模仿的样本;[9]100有些学习资源属于“用件”,比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提供的一系列学习资源,学生需要关注其中介绍的访谈方法、调查方法等内容,而不需要专门分析这些文章的写作形式。

猜你喜欢

资源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主要内容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