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袁隆平
2021-09-10贺震
文>>>贺震
作者与袁隆平(右)合影
2021 年5 月22 日(农历四月十一)中午,91 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着“禾下乘凉梦”,在“禾下”永远地睡去了。
此时,正是小满时节,在北方,夏收作物将满未满,籽粒渐盈;在南方,夏收夏种,一派繁忙。
回到家打开电脑,凝视着十多年前与袁隆平的合影,我不由得哀思如潮,泪流满面。
我不是追星族,也不爱凑热闹。无论之前在军区机关期间,还是转业到地方后,因工作的缘故我都有接触高官、专家和名流的机会,每每看到人家争相趋前与名人合影时,我往往远远地躲在一边,我怕有攀附之嫌,惹人嫌烦。
但,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与袁隆平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我平生唯一一次与名人合影。
2010年,我在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工作,分管环境政策。那年夏天,我与负责全省排污收费的同事及省物价局的同仁去广东省调研环境价格政策,住在省政府附近的广东大厦。2010 年7 月8 日下午两点半左右,我与同事在宾馆大厅等候广东省环保厅和物价局的同行,一抬眼,一个老农民模样的身影出现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黝黑瘦削,颧骨高突,脸上布满皱纹——我们定睛一看,那不是袁隆平吗?!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饥饿给我少年时代留下了太过深刻的记忆,所以对袁隆平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敬重与感恩。我与同事不揣冒昧地迎上前去:“您好,袁老!”
“你们好!”袁老见我们走来,双眼放出慈祥而温暖的光芒。一边热情地回应着,一边与我们一一握手。老人的手虽然瘦瘦的,但很有力量。
与袁老交谈得知,他来广州是要出席一个学术会议,这会儿在等人。我试探性地提出与他合影,平易近人的老人家竟爽快地答应了,并配合着与我们一行五人一一合照,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俨然自家的一个长辈。
那时,袁隆平担任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又是资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干部和名满天下的知名科学家,但他出现在宾馆大厅的时候,身边不仅没有簇拥的人群,连秘书和助手也没有一人跟随,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平凡得仿佛让人觉得他是全中国最像农民的农民,甚至与豪华的大厅“不协调”。
我们向袁老表达着对他杂交水稻成就的赞誉、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老人听了,开心地微笑着。我感觉到那和蔼的笑容里既有成功的喜悦,分明还有些许羞涩。
袁老年轻时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得知我们来自江苏,去广东是为了学习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环境保护的经验时,思维敏捷的袁老说,南京有他的母校,他很关注江苏的环保工作。然后夸赞说,你们的调研很有意义,加大价格改革力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是利用市场的力量,推进环境保护的好办法。
我们和袁老都要赶着去参加下午各自的活动,拍照之后,便匆匆分开了。分别时,我们祝袁老健康长寿。
那年袁老已是80高龄,祝他健康长寿,既是分别时的客气话,也更是我们作为晚辈的真心祝福。
由于见过面、合过影,此后的日子里,我自然而然地留意着袁老的消息,知他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袁老的形象,感觉他尽管年岁一年高过一年,但一直都很健康。在他成为“90 后”之后,我想他定能成为“00后”的百岁寿星。
有些人,他们的人生精彩绽放,达到了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度,伟大到我们以为他没有生老病死。在我心里,袁隆平就是这样的。因此,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来,于我来说,感到很突然,甚至很震惊。因为之前从未曾听闻过袁老患病的报道,今年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科研一线开展工作的呀,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后来才知道,今年3 月10 日,袁老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后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5 月22 日中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逝世。
得知这个因由,我想,如果袁隆平不是摔了这一跤,想必不会这么快走的。进而又想到,他摔跤的时候,有秘书或助手在身边吗?莫不是孤身一人吧?
袁隆平的突然离去,还是让我一时难以接受。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的啊!
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他和助手坐在底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为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平奋斗了一生。
手植一穗稻,自此无饥馑。袁隆平使我们吃饱了肚子,他是我们的亲人和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