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期待怎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2021-09-10蓝薇薇刘惠娟
文>>>本刊记者 蓝薇薇 见习记者 刘惠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常住人口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372.6531 万人,占比16.20%,江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养老机构增加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传统的家庭观念则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会更受老年人的欢迎。
社区居家养老与单纯的居家养老不同,它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
但长久以来,相比于机构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业中,深受百姓期待的社区居家养老市场仍相对滞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提出应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我们特邀各界人士从切身感受出发来谈一谈——
多数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他们是否更倾向于社区养老?
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建邺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易婕:
在我看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缺一不可。社区养老主要针对一些身体情况相对较好,并且社区提供的服务足以满足其日常需求的人。而机构养老则适合刚需人群,例如年龄较大或者生活不能自理,要定期对身体进行评估并得到专业指导的老人。
宿迁市政协原常委、学习文史委主任张允乐:
我和老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但目前我们居住的社区条件还不成熟,比较遗憾。
我们没有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现在身体尚好,一日三餐、生活自理没有问题,但总有一天我们中哪个身体不行了,就得考虑养老问题。我们不想给子女太多负担,也不是很想入住养老机构,最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早日发展成熟。
省苏豪控股集团原副总裁秦志强:
我赞同张允乐先生的意见。目前,从社会上的养老机构来看,价格比较适中、服务条件比较好的,供不应求,一般很难进去;而价格比较高、服务设施好的,一般人又无经济条件。所以,如果社区具备基本服务条件,还是在社区养老比较好。
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原监所科科长向隆鸣:
曾去养老院看一位老友,他说这里条件还好,四周环境也不错,房间里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日常生活没有问题,但整个养老院的氛围有点压抑。我认为,最适合中国的养老形式,恐怕还是社区养老。
我和很多渐渐上了年龄的人一样,担心无法排遣孤独与惶恐。国家已经提出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目前还缺少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内容。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学习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1年2 月,《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定(试行)》出台,明确全市各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定位、建设标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和奖补办法等,为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那么,老年人期待怎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江苏省民政厅退休干部汪生夫:
从社区的实力出发,从居民的需求出发,第一,依托社区平台进行谋划,充分利用社区的设施,来完善和补充社区居家养老的内容和项目。第二,将机构服务进行延伸,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将机构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服务引入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机构、社区、居家三类养老模式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第三,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拓展,向社会化和平台化发展,整合社区、街道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展社区养老服务。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陶建国:
常州8 个人抱团与社区相结合的养老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好友住在一个社区,医疗、看病、吃饭、出行等由社区提供服务。
为大多数老年人考虑,政府有关部门应立足于居家养老,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普惠性养老服务制度,将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与机构老人统一评估、统一协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人员调度,并建议把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监管统一纳入地方政府专门机构信息平台,实施监管。当然,对服务人员应进行专业服务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前,有关部门——民政部门,应对老年人家庭既有床位和设施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安装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等,及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在服务上,明确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必须由等级养老机构提供,以确保服务资质;明确为老人提供助餐、保洁、定期巡诊等“机构式”服务套餐;明确由第三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满意度调查,确保服务质量。
原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晓群:
我所在小区有一个托老机构“常青藤·颐家小站”,有就餐、洗浴等服务,可以白天托老,也可以上门服务,三顿饭送到家。但那里走的是市场化,还没有与社区形成更深的合作。建议这些走在前面的有养老理念的公司能与社区真正接轨、深度合作。
省发改委原调研员丁旭:
利用社区、小区、文化娱乐场所(前提是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审计责任监管都配套),吸引、丰富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健康快乐的文化、娱乐活动。
原南京铁路分局机关党委宣传助理张鹰:
让老人便捷而有尊严地生活,是政府、家庭,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未雨绸缪的大工程。
前些天,我到医院开药,见一老人用放大镜在看收费单据,很吃力的样子,我忙上前帮她看。她告诉我,她84岁,老伴去世了,自己一人住,儿女都不在身边。看她浑浊的双眼,看她步履蹒跚地一个人看病检查,我的心好痛。如果政府或社区有一支陪医队伍多好!这可能很难,但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后记:
宋晓群提到的“常青藤·颐家小站”引起了编辑部的兴趣。7 月8 日,宋晓群热心联系并陪同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朗诗国际街区北园的颐家小站。
负责人梁颖介绍:“常青藤·颐家小站”建立于2014 年,从属于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面积200 平方米,装修设计科学,视觉感官温馨,站内设施设备讲求实用。目前小站入住七位老年人,疫情之前可承接两到三位日托,同时服务两公里范围内的居家上门服务。
接受日托的老年人,一天是这样安排的:
9:00-9:30 生命体征测量;
9:30-10:00 健身运动,康复训练;
10:00-10:30 上午茶;
10:30-11:30 文娱活动;
11:30-12:30 午餐;
12:30-14:00 洗漱、午休;
14:00-14:30 起床;
14:00-16:00 洗澡;
14:30-15:00 养生下午茶;
15:00-16:30 文娱活动;
16:30-17:00 收拾个人物品,准备返家。
健身运动时间,一名员工正领着一位奶奶在房间里缓缓走路
爷爷奶奶们随着领操的工作人员活动肢体
一周的菜单,清淡而有营养
颐家小站看重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中间有来自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小站也会不断培训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一对长期入住的老夫妇——93岁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系主任杨戊与88岁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原俄语教授刘璧予。刘璧予告诉记者,2014年,杨戊已患脑梗,走路不稳当,有一天走在她前面,忽然摔倒,压在刘璧予腿上,将她的大腿骨坐断,断成三截。这一年,颐家小站刚建立,二老出于康复的想法预备在此短住,岂知一住就是七年。其间,二老也曾去养老机构住过,比较之下还是觉得颐家小站的环境与就近养老的服务理念都很贴合心意。梁颖也认为,二老心里有家的情结,可以随时回自己原来的住处,儿子与他们同住小区,也会每天来看望。
刘璧予说,她和这里的员工处得很好,她亲手为很多员工打了精致的毛衣。
快吃午饭了,工作人员将不易消化的固体食物进行碎食处理
杨戊与刘璧予夫妇
梁颖介绍,颐家小站要想持久发展,离不开社区及社会资源的紧密合作,站点由于规模小,没有配备专职的医生、护士,目前通过朗诗常青藤睿城社区站的医护人员兼任。由于离社区医院及明基医院很近,老人常常由家属带去问诊。
陪同记者实地访问的宋晓群道出他的心声:希望这些走在前面的有养老理念的公司能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希望政府予以补贴等实质性鼓励;希望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充分发挥作用,给予一般性专业化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