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史铁生的生命态度与精神支撑

2021-09-10孟思杏

文学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史铁生

摘要:残疾、医院、苦难、生死是疾病缠身的史铁生绕不开的词,在陌生的生命体验中,他进行着一场场天问:拷问人的标准,拷问生命的意义,拷问生死。本文将通过史铁生的文字来探索史铁生的生命历程,从精神层面、宗教意识、情感支持上来感悟史铁生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史铁生;生死觀;宗教意识;情感支持

一、叩问本源:对待生命的态度

尊重生命首先体现在正视生命、接纳生命、理解生命。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势必会有个孩子从山洼里跑上来,他说:“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史铁生将自己的生命体悟代入,以此处的升起即为彼处的落幕为喻,道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日升日落,生命交替,理解了人类的生命,理解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找到方向去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尊重生命也体现在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追求上。走进史铁生以后,要思考该怎样评价一个人是否残疾?是没有健康的躯体?还是没有健全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命观,但在这一点上应要认识到,真正的“残废”是精神上的,没有目的、没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残废”的人生。史铁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对自己、对生死的坦诚与接纳,不洋洋自得,不妄自菲薄。这样看来,史铁生并不“残废”,并且非但不残废,反而因为其完整的人格与独特的生命体验而很健全。

知道了什么是健全的生命,接下来便要懂得如何去真正的活着。就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所写道:“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对精神价值的歌颂。史铁生则在《命若琴弦》一文中将人的命比作琴弦,指出要“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是故事中的老瞎子想要告诉小瞎子的,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虽简单,却深刻。文中的老瞎子与小瞎子,代表的便是我们人生的两大阶段:懵懂时,在寻找希望的路上;暮年时,在播种希望的路上。其实只要你在路上,你在坚持,那么你迈出的每一步都在证明你的可能性,都是你存在的见证。作品最后的描写更是值得我们的思考:“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或许老瞎子和小瞎子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但他们的关系、他们的联系还在继续,希望也还在路上。史铁生在此对人与人生做了深刻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最后的一切都会是虚无吗?很多答案都可以从史铁生思想中探求。

而敬畏死亡,实则与敬重生命相呼应。说到死亡,很多人会皱眉、会反感、会避讳,但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避开的,与其战战兢兢,倒不如坦坦荡荡。谈论死不是一件值得害怕或者羞耻的事情,将它放在阳光下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作为曾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史铁生说他的主业是生病,副业才是写作。他的洒脱与豁达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体验生命与遭受病魔的过程中历经苦难而习得的: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1973年,开始了轮椅生涯;1981年,患肾病回家疗养;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从此便不断透析;直至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回顾史铁生先生的一生,竟是与疾病纠缠的一部书。

作家一生中或会写下许多本书,而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他写下的最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其一。有学者评价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我们不知道是他的苦难成就了他的写作,还是他的创作粉饰了他的疾苦,但这些经历,让史铁生过早地沉稳了。死亡作为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成为了史铁生作品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之一,史铁生对其采取了即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其实他的精神状态很能反映一类人,也很能激励一代人。他那些关于生死的理解与拷问,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生命问题。敬畏死亡,实则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二、宗教意识:宗教精神的体现

史铁生思想中的宗教意识也很值得重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宗教意识并不是某种事实上的宗教或教义,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引用。

史铁生不信教,但他有宗教观。他的笔下常常会出现“上帝”,如在写母亲离世时,他说“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些话是对母亲的怀念,是对母亲的感谢,是对母亲的肯定,肯定了母亲操劳的一生。此时,上帝与宗教不是具体的教义或思想,而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帮助人获得某种安慰的力量,是一种自我感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史铁生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回答自己,自己安慰自己,从而自己走出困境。

在史铁生的文章中,无论是上帝、宗教意识、抑或是其他某种物象,深层次上所代表的实是“对爱的渴望”和一种“自救的精神力量”①。具体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份慰籍、一个答案。其实这个回答早就在他的心中了,但要有一个契机来使其显露。于是“上帝”一类便在其笔下、在其心中产生了。但至于到底是叫“上帝”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精神每个人都有,但往往要与生存困境结合来谈。史铁生便曾提到过人所面临的三种根本困境,即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的孤独困境、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不及欲望产生能力的困境以及人终将走向死亡的恐惧困境,都可以用宗教意识来解惑。一生与病痛相伴,有志却无处施展的史铁生对于生存困境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体会得越深,在作品中的反映便越深刻、越自然。在他看来,“宗教精神是人们在‘知不知时依然葆有的坚定信念。”

史铁生的思考方式还颇有禅道之意。不论是《命若琴弦》,还是《我与地坛》,不论是《病隙碎笔》,还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在史铁生先生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一丝禅味、一丝哲理、一丝超脱。当再次回顾史铁生先生的苦难岁月,我们发现,富有戏剧化的悲剧经历与一波三折的生存境况都为宗教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我们不得不再回到这个问题:宗教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呢?有学者指出是对自己的指引、对当代文坛的丰富以及对当代人的启发①。当代社会不缺少压力,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某种生存困境。因此走进史铁生的文字,学着去做“面对灵魂的写作”②,在对生命、对人生、对理想的追问中去找寻方向,这在今天值得我们去反思。2B5D57C2-71F3-4F53-825B-425E0A6DBD32

三、至纯之情:情感的支持作用

人害怕孤独,有无尽欲望,却又注定死亡,这是无法避免的生存困境,特别是对身体有残缺的人来说,这种生存困境更是被放大了数倍。在这既定的轨迹上,“情”则担当了止痛剂的角色。在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中,亲情与爱情不得不提,他之所以能够成长为精神上的钢铁汉子离不开这两者的支持。

首先是亲情、是母亲。史铁生在残疾以后,母亲便又一次成为了他的母亲,事无巨细,日夜操劳。她访遍偏方,搜罗群书,在史铁生的笔下,母亲就像是牵扯着他这个风筝的线,随着飞舞,陪着流浪。就如《合欢树》中所写到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为史铁生担忧,她是伟大的母亲。而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亦诉说了希望母亲还活着的愿望。阅读史铁生的作品,你会发现,这就是一篇篇的自传,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痛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写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史铁生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母亲的身影。母亲在世时,做儿子的常常忽视了她,尤其忽视了那一份爱与心酸;当母亲离世,突然地没了那一份呵护,靠着怀念、靠着自我安慰,却是难以找到母亲的温暖了。

不论是在原地目送我离开的母亲、自己安慰自己的母亲、亦或是在黑夜无法入眠的母亲......在史铁生的笔下,点点滴滴,汇聚成汪洋大海,包裹着史铁生的生命,也包裹着他的灵魂。史铁生的文章中有那么宁静的心态,离不开母亲带给他的力量。

除了母亲,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也给史铁生的生命带来了光芒。那便是他的妻子,陈希米。史铁生与陈希米的爱情是值得羡慕的,她是他的读者,他是她的导师;她照顾他的起居,而他创作只属于她的诗。在史铁生的创作之路上,不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妻子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而关于史铁生先生的爱情观,我们或可以从《命若琴弦》中寻找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说人要有信仰,不仅仅是于平淡的话语中点出了宿命与归宿,即“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时候你的‘命,该怎样活那是你的‘运”,指出要用命走好运,其中也通过小瞎子与兰秀儿的爱情萌芽来阐释了“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③这一爱情观。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史铁生更为注重与希米日常的平平淡淡。他说,“若不是爱情,请你离开。”希米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与史铁生一起活出了“爱的荣耀”,这是最好的浪漫。若是没有这一份感情,史铁生的文字中或许不会有如此的轻快与豁达。

亲情与爱情,带给了他哲理的沉思,带给了他浪漫的文字,帶给了他志同道合的安慰。

阳光很刺眼,我们不会选择盯着太阳看,而史铁生作为一个敢抬头看天的男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知道他不该回避什么。史铁生直面死亡问题,懂得了死才能更好的生。他在苦难的岁月里寻找出路,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信仰支撑。最后,为史铁生提供精神支持的亲情与爱情,是史铁生不屈的灵魂倔强生长的养分来源。

参考文献:

① 张宇菊.论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宗教意识下的苦难母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第5期:66-70.

② 吴道毅.史铁生:“面对灵魂的写作”[J].长江文艺评论.2019,第4期:116-122.

③ 方玉营.史铁生小说作品中宁静的爱情哲学[J].语文学刊.2010,第8期:16-17

作者简介:孟思杏(2000年7月6日),女,汉族,湖南常德,本科在读,湖南师范大学,410000,汉语言文学(基地)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2B5D57C2-71F3-4F53-825B-425E0A6DBD32

猜你喜欢

史铁生
如是说
滴水藏海
被减去一切的史铁生
妙语连珠
史铁生在地坛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史铁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