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探析
2021-09-10张霆
张霆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能够使该类课程教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合而为一,这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与育人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其可行思路是将“课程思政”贯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实务课程的知识点讲授之中,对接于案例讲解之中,融入实操训练之中。同时,要提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相关教学技能,并通过在课程考核中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加强对其成效的跟踪评估与效果反馈来加以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实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7535/j.issn.1671-1653.2021.01.011
收稿日期:20200107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CQGJ19B36);202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23S);2019年度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03010)
作者简介:张 霆(1973-),男,湖北荆州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传媒实务及高等教育研究。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a of "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into Journalism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Integrating the idea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to the teaching of journalism practi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ability cultivating and value shaping,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running the majors and educating the studen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a feasible way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knowledge points teaching,case explanation,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training of journalism practice courses such as news interview and writing,news editing,news commentary,news planning and so on.The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nsciousness and teaching skill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reflect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in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appropriately and strengthen the track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f its effect.
Key word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majors of; journalism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新要求。课程思政,体现了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它不拘泥于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汇于各科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的过程当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的推行,对于提升与强化高校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同样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众所周知,我国党和政府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一贯较高,因而,有必要在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以便使得相关专业的育人成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也能获得良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客观上就包含着大量能够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知识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以便今后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地把新闻传播工作做好,产生积极效应。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强调高校所有课程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高校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3]新闻实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课程。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所有这些课程的教学都应该重视价值引领,讲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合而为一。实际上,这一要求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与育人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一)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时代要求
在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高校的育人工作必须牢牢秉持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肩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然而,近年来网络上不时曝出一些高校学子、海外留学生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辱国”言论,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倘若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把大学生培育成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忽视育人目标的整体性、过于偏重专业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将导致高等教育的过于功利化,会产生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背道而驰的后果。“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坚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基本要求。”[4]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同样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教学,在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正是该类专业践行正确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旨。
(二)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刊发、刊播的所有新闻都是经由采、编流程和环节,然后形成定型化的文字、圖片、音频、视频等新闻产品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这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闻产品具体承载什么内容,除了需要新闻工作者运用纯熟的业务技能从专业层面进行内容的生产、输出和把关外,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依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从正确的政治站位出发,进行导向把关、流程把关,以便使传播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及其相应的管理要求。由此可见,只有能做到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才能符合新闻媒体的用人需要、社会的用人需要。而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恰好顺应了这一现实要求,它能够有效助力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积极培养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三)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投身行业发展和服务公众的素质要求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投身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素养的获得显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设想,一个虽然有着良好的新闻传播专业素养但却在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以及道德品质欠佳的新闻工作者,能够顺利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策划等业务工作做好,更惶论在投身行业发展、服务公众中贡献自身价值。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客观上就包含有能够引导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和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内容。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育人导向凸显出来并加以适当强化,以实现知识传授、业务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在统筹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新闻传播类专业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并进,从而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全球的传媒生态和媒体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阵地的形势也变得愈发复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新闻后备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新闻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5]这就需要重视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包括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内在地包含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成分,这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从教育实践来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实务课程教学,可以有以下三种具体思路。
(一)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在知识点的讲授之中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他们能够始终“心中有国家,眼中有人民”,自觉维护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当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不能脱离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境,否则“课程思政”将变成教学过程中附加的空洞、牵强的道德说教。因此,将“课程思政”贯彻在新闻实务课程的知识点的讲授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看,有以下切入方式:
在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知识点时,如新闻发现与新闻选题的策划,新闻采访的主要方法,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消息、通讯、特写的写作要领等,要培养学生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击浊扬清,重视用事实说话,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努力用手中的新闻报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主、法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北京出租车行业垄断黑幕的采写报道(200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瞒报事件的采写报道(2003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孙志刚事件”的采写报道(2003年),《长江日报》记者对“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的采写报道(2012年),《福建日报》记者对“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的采写报道(2018年)等,这些报道的选题确立、采写思路、价值立场、报道方式等方面知识,都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发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在讲授《新闻编辑》课程中的知识点时,如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与能力、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新闻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稿件的配置、版面设计等,可以有机融入树牢“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及敬业、奉献、守法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严把稿件质量关,守好新闻宣传阵地,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履职尽责自觉意识和相应素养。2016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专门成立了《新闻联播》“头条工程”编委会,在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时政头条正式推出“1+N”组合编排的报道方式。[6]这一做法就是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编辑人员自觉树牢“四个意识”,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履行党和政府“喉舌”职责,严把稿件质量关,努力提升传播效果,守好新闻宣传阵地的具体体现。显然,对此类知识的讲解,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在讲授《新闻评论》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时,如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新闻评论的属性与功能、新闻评论文体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养等,可以结合不同类型新闻评论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的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2月24日江苏《新华日报》刊发了新闻评论《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批判了一些地方存在的“数字政绩”这一不良现象。文章提出,民生实事不能沉迷于“数字突破”。失真、失准的“数字突破”即使看起来再美,也难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篇评论既契合中央防止“数字脱贫”的精神,又抓住了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还原了“家庭医生签约率高”的真相,发表后在基层反响强烈,获评第28届中国新闻奖(2017年度)一等奖。[7]在我国,新闻评论能够发挥良好的正风肃纪、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作用。显而易见,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可以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新闻策划》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如新闻策划的作用、新闻策划的本质和原则、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新闻报道策划的基础和前提、突发事件报道的要求与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典型报道的作用、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其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要领等,本身都蕴含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譬如,科学、合理地开展新闻策划,有助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价值的鲜活新闻信息;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挤压谣言滋生的空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典型报道,让典型更加可亲、可近、可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注入更多力量;尊重新闻规律,改进会议新闻报道,使会议新闻报道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符合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既应当将它们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主要知识点,又完全可以作为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良好的职业信仰、敬业精神、实干作风、为民情怀的重要支撑点,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思政”。
(二)将“课程思政”对接于案例讲解之中
当前,高校新闻实务课程大都依托各种相关案例进行教学。这些相关案例中,大多数都内在地包含有能够对人们加以思想引导、价值塑造、行为规训的元素或成分。新闻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深入发掘案例中所蕴含的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产生正向影响,有利于增进其自觉拥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元素,如爱国主义、奋斗精神、担当精神、大局意识、民主与法治观念、敬业精神、诚信作风、实干作风、民生情怀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价值理念,加以整理和提炼,完全能够使之成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可以依托典型案例——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人物通讯《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05年)的经历的讲解,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信仰、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度教育。在《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讲解2015年8月在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庆华龙网推出大型全媒体融合专题《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的经过(该专题作品2016年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一等奖),
与培养和教育学生形成敏锐的新闻判断力、良好的新闻把关能力与良好的政治嗅觉、负责任的思想品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兼得。在《新闻评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如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刊发经过等,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新闻策划》课程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策划和推出调查性报道《虎照疑云》(2007年)等新闻报道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调查作风等。
(三)将“课程思政”融进实操训练之中
新闻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方面的实操训练时,可以有机融进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引导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业务实操技能的同时,增进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协同进步。
具体而言,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课程的实操训练中,除了训练学生基本的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与要领之外,可以将引导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想、重视新闻舆论引导、“三贴近”原则以及 “二为”方针等新闻思想的要义有机融入其中,增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涵育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譬如,学生在进行实地新闻采写训练中,时常会碰到一些事先意料不到的困难,甚至遭遇一些较大的挫折。此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如范长江、穆青、郭超人等的新闻工作作风,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完成采写任务。这些就需要任课教师有机结合具体情境施以教育和培养。
在《新闻评论》课程的实操训练中,除训练学生掌握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短评、新闻专栏评论、新闻述评等的写作要领外,也要重视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时事分析能力、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可以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今后写出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提供厚实的养分。譬如,针对前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现象(一些办事机构索要证明过多过滥问题),训练学生写作新闻评论,就可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敏锐的时事分析能力、鲜明的批判意识和健全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写出的评论既导向正确、立场鲜明,又切中肯綮、直击要害,从而避免发谵言妄语、泛泛之论。
在《新闻策划》课程的实操训练中,除了需要训练学生掌握新闻策划的运作流程和要求以及突发事件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会议新闻报道策划、节假纪念日报道策划、介入式报道策划等的基本要求、技巧和要领外,还可以适当融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为民服务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業精神、文化自信、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深层次教育,以便为他们今后能够始终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牢牢把握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坚守社会效益优先的新闻报道原则和“三贴近”要求,不断策划推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需求,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功底。譬如,可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训练学生策划推出关注各地祭奠革命英烈、抗日英烈的新闻报道,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可以针对本地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民生事件(如一些居民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引出的事端等),训练学生策划推出相关民生新闻报道,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为民服务思想、环保意识、公民道德等。
近年来,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坊”师生深入扶贫县开展社会调研,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进行纪录片创作,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团队凭借专业所长助力首都文化发展,再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模式,主张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8],都可以看到将“课程思政”融进实操训练之中的有益尝试。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思路外,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推行“课程思政”,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无意注意”这种心理规律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效应来进行相关实践探索。“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创新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9]显然,这样有利于拓展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系统地看,在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政治站位意识、良好的职业信仰与为民情怀、敏锐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扎实的新闻舆论把关素养以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公民道德等,对于今后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十分有利。同时,在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新闻报道中自觉坚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价值理念,进而为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保障措施
新闻实务课程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具有显在性、易外化的特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善于挖掘、梳理新闻实务课程的德育元素、成分,找准时机,合理融入,契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相融相合。
(一)提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相关教学技能
毫无疑问,建设专业知识过硬、育人能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10]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课程思政”的各类培训会、经验分享会,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微课、讲课、说课比赛,以及架桥沟通渠道,加强同各类学校同行的沟通交流,提升新闻实务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相关教学技能。“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11]所以,高校应扶持“课程思政”学术研究,通过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帮助新闻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技能。这样有助于他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善于主动择取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采、写、编、评、策划个案作为案例,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能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助益,有利于增进其自觉拥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元素,并加以整理和提炼,使之成为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此外,可以考虑设置“课程思政”典型教师和典型课程,打造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进而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在课程考核中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
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推行“课程思政”必然需要一定的教学新要求来与之配套,以保障其推行成效。为此,在新闻实务课程的考核中应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这样有助于推动学生有效吸收、接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中,可以考查学生对隐性采访(暗访)的正确认识和操作规范以及对记者敬业精神、公民法治意识、公民道德的理解,可以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报道时代价值的认知、改进与提升报道质量的要领以及对典型人物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的体认等;在《新闻编辑》课程考核中,可以考查学生对我国新闻媒体编辑的把关素质及其主要作用的认知、对一些知名党报党刊办报(刊)历程的认知、对编辑方针的理解及其所体现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的领悟等;在《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中,可以考查学生对新闻评论在引导人们思想认识方面的作用的理解,可以以一些新闻评论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为例,考查学生对新闻评论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和利导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的认知等;在《新闻策划》课程考核中,可以考查学生对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策划上的“亮点”与“败笔”相关典型案例的评判以及对于求真、务实精神的感悟;可以考查学生对我国新闻媒体改进会议报道的历程的认知以及对中央“改进会风文风”精神的深刻领会;可以考查学生对新闻策划人员应具备的多方面素养的理解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沦为一厢情愿的传播者,从而增进“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
(三)加强对“课程思政”成效的跟踪评估与效果反馈
通过在课程考核中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但建立相应的跟踪评估与效果反馈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尽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但仅凭考试来评价达成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试强调的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测评的是怎么想而不是怎么做。”[12]事实上,人们怎么想与怎么做,常常会有差距。所以,有必要通過开展相关调查、测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后学生的基本态度、看法、接受状况; 同时,结合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入分析和评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政治觉悟、责任意识、精神信仰、职业理念、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养成状况,并将它们纳入效果反馈之中,作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以及评价教师相关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这样既可以多维度地掌握“课程思政”的成效,又可以通过建立“评价压力”,督促和推动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深入推行“课程思政”。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也都应当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自身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教师应当从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掘新闻实务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运用在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质塑造之中。这也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让新闻实务课程发挥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进而在新闻传播领域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4.
[3]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思考[J].现代传播,2012,(12):93-96.
[4]贺武华,张云霞,杨小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应对[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12):60-64.
[5]冷 爽.实践知识哺育理论知识:“好记者讲好故事”之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9,(3):165-168.
[6]祖 薇.央视为《新闻联播》头条专设编委会[N].北京青年报,2017-04-11(01).
[7]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17年度·第二十八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41.
[8]高晓虹,赵希婧.守正创新: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探索与实践转型[J].中国出版,2020,(14):3-9.
[9]陈 磊,沈 扬,黄 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10]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2]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