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科的“龙门阵”

2021-09-10邓安平

文学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康复科钟点工护工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遥想当年,“口中无牙”的老人,总爱对我等“嘴上无毛”的“革命接班人”啰里啰嗦!今天,我等口中虽然有牙,但大多假牙的夕阳红,“革命接班人”已听不惯我们啰嗦。而银发间的啰嗦却不分场合,且“只争朝夕”——老茶馆的大爷,新广场的大妈,社区花园绿树下,远游汽车座位间,不是坐发高见,就是开心攀谈!见面啰嗦有限,而微信啰嗦无限!尤其是保健知识方面,那是无以复加,一惊一乍!弄得“嘴上无毛”的孩子们常常啰嗦老爸老妈:“别上当受欺诈”!

“人老话多”尚无忧,而“人老病多”让人愁。最近,我不幸“疾在坐骨”,行走堪忧,于是住院驱疾解愁。住进医院,并不寂寞,竟然感受了别样的啰嗦。

为了给坐骨神经隐忍待痛的老年朋友提供“痛鉴”,我还是先把大夫“望闻切问”的回答在此啰嗦一遍。

“夕阳红”们话多病多,多是暮年生理自然,而我还有一多:“多动”! 他们说:“生命在于运动”,我积极响应,打打氣排球,玩玩自驾游,不打不游就陪“注册夫人”往商场走。

那日走进苏宁,逛到腿脚沉,但见一排按摩椅,免费待客人。这真是瞌睡遇到高枕,又不需要“注册”资金,于是,看准一张雍容华贵的椅子,如释重负地坐了进去。按摩在进行,我的脚开始不沉,但心境开始沉,不知道是我的骨骼太软,还是摩拳太硬,最后把我的铮铮脊骨“擂”得生疼。几天后,脊骨不疼了,可右腿疼——坐骨神经由此患病。同志哥,这病不但能从口入,还能从屁股入啊!正如儿子说:“占小便宜,吃了大亏”!

吃了大亏,不敢进大医院,一是天气凉,二是怕新冠,于是就在社区医院扎扎银针,在家贴贴“狗皮膏药”,拖到“二月二龙抬头”,我才佝偻着愁眉苦脸的头,到成都市第一医院门诊。门诊医生形象美心灵也美,怕我毕“躬”毕敬的身躯“病入膏肓”,当即开出住院手续。

当我挤进住院部康复科长长的走廊,心里“拔凉拔凉”,连绵的走廊各床,感觉不到“肺活量”!几天后,当我住进二人间病房,又是一番景象,陪护的家属脸上少有忧伤。一打听:坐骨神经算什么,大脑梗堵都能“疏浚达畅”!更有“专业”护工哆哆嗦嗦:大夫多是硕士博士加导师,护士也是学士级别,定让你神经无恙!

我在这些“广告词”中,顿生“夜郎”之感慨:这与成都高新区同期迁建的一医院,真是既高新又年轻。在我印象中,博士、导师多是七老八十的宿儒,不坐讲台,就做实验,外加四处演讲,诸如屠呦呦、钟南山。而我市这家三甲医院,竟然满是准级别的专家,且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原以为“抗疫大军”是选择性出征,今日实感才知,祖国强大的后盾,就在于专家级人才普遍存在,普遍年轻!共和国普遍有如此年轻的柱石,何愁大国不能振兴!

认知改变,境界提升,积极配合,逐日精神,精神一爽就找人拉家常。最先拉上家常的是“护工”。

这医院有两种护工,一种是有组织纪律的,一种是病员家属在“外请”来的。康复科“组织护工”有七名,供80余位患者聘用。聘用又分“一对一”,即24小时内都有一人守护,费用200多元。这种护工好处在于,人员相对固定,但护工组的人员可临时多人协调护理。“护工组”另一种受聘模式恰如“钟点工”,即家属固定陪护,诸如翻身等力气活,“钟点工”就随叫随到。病员自己“外请”的护工,就需要两名“倒班”,费用就翻番。

再说康复科的病房,四人、三人的为普通间,二人的是舒适间,一人的乃“高干”间。

让我们先走进高干间,听听“外请”护工摆“龙门阵”:高干间病友曾是某江城县级“经开区”的主要领导,待“经开区”初具规模,升格为厅级时,他却“船到码头车到站”,以带括号的副厅级退居二线。该病友在位时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公仆,但年龄将他逼到“天花板”,故退居二线一段时间有“失落感”感。待后来的“厅级退休群”里,一些老部下的刚性“正厅级”待遇------让他“郁郁寡欢”!

其大女在成都工作,于是,女儿让他离开寡欢之地,到成都安度晚年。在成都有外孙绕膝,并常常与邻居客套,一度兼职小区“调解员”,由于坚持公正“原则”调解,赢得小区芳邻很敬重,故在成都的他,的的确确有“快乐的生活”。这次住院,恰是邻居“遛狗”不慎,将其拌倒骨折并“中风”。他在比较清醒时,叫“调解委员会”判狗主人赔付100元,让对方了却“责任”,了却心理负担,进而住院。遛狗邻居过意不去,坚持上医院照看,但老公仆坚持“原则”,要按护工价付款,故遛狗邻居与一位来自乡下的“天命”老兄,接受了“外请”护理。

住院期间,因年龄不小的小儿子留学海外并移民,在这全球抗疫期间,身不由己,故只有大女儿来去匆匆地关心。其女也用心良苦,见老父亲近似植物人,成天张开鳄鱼大嘴艰难地呼吸,有损“观瞻”,使人焦虑,老母若见,一定血压高攀,可能也要住进医院。于是愁肠百结的她,只有谢绝家人陪护,拜托两位邻居“代行孝义”。

作为“括号高干”,据说住院一月10来万,连同护工费单位都“慷慨”,就是没有“出人照看”!这“芳邻”护工既重情,又有利,不但像亲人一样护理,而且像法官一样直言:“人走茶凉的单位,只有钱,没有情”!护工“直言”,可见其责任心和敬重感!其实单位早在“中风”第一时间,就“按原则”派人登门“做了安排”。

“直言”者所言,也是相比较而发。因为对面的三人间病房里,一位患痴呆的古稀老太,亲人成群!要探究竟,且听我啰里啰嗦地转呈。

这家男主人曾是中铁工程局工人,退休后回资中农村与老伴安度晚年。大儿子早年到成都打工,现在在成都华阳开了一家雇有20多名工人的“复合材料加工厂”。小儿子顶替进入中铁局,现在是成都某地铁工地“项目经理”。一家子都进了城,只有老妈一人是“农村人”。

走南闯北的“铁路工人”啰嗦道:20年前55岁,怀揣一月300多元退休金,回到黑灯瞎火的乡村,一时也有“失落感”。但伴随乡村日新月异的变迁,“铁路工人”倍感庆幸——鸡鸭鱼,果蔬茶,“全是生态”!自己现在退休金涨到3000多元,让故乡300多元“老年补贴”的发小仰视为“马云”。精神与物质生活都“美美哒,爽歪歪”!只是老伴成天在待家里无事找事添烦恼,忙中常骂老头子:“在外冲壳子,在家烧虱子”!而最近这些啰嗦语无伦次听不清晰,儿子们得知,即刻驱车拉到成都一医院——“老年痴呆”!

住院以来,就他家人流不断,曾让邻床生厌。可没几天,几个病房都在“点赞”!何哉?他们家的亲人实在是很“实在”:老头白天来晚上回,儿子周末来,且带上中小学的孙子,感恩婆婆的“留守照料”,也让“百善孝为先”得以传承!媳妇交替陪护,另外还请了“钟点工”。

受聘照料的“钟点工”甚为“点赞”:管理老公工厂财务的大媳妇,嘴巴勤快,总能整出笑料,逗得“呆”婆婆傻笑,诸如“您多大岁数开始耍朋友,您与老头年轻时是不是经常亲嘴”?还辅以手机视屏,弄得满屋大笑。小儿媳妇手脚勤快,一会调牛奶,一会换尿布,偶然离开,就把“钟点工”找来,而这一切,婆婆“不认可”——“失忆了,认不到人”!偶尔认识“铁路工人”!而“铁路工人”不动口,不动手,只动腿,来看一眼,走看一眼。大家说:这一家老小走来走去,真是不怕麻烦不计较钱,单是频频核酸检查就花了上千元!

白天众口乱纷纷,晚上独自细思忖:在“老年易发难康复”的病魔面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士大夫,亦或是“处江湖之远”的小市民,钱多也好,情浓也罢,古稀高龄,病入膏肓,即使妙手回春,亦可能“枯槁形骸风摆柳”!而眼下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多多预防啊,夕阳红朋友,这就是我“痛定思痛”的“痛鉴”!

除了两位古稀“痛鉴”,在这里还有后辈众生:20岁的大一学子失眠多年,30岁的程序大员头晕目眩;40岁的“摩的”骑手摔伤小脑;50岁的酒店厨师半边瘫痪;60岁的“家务大妈”脑袋频转 ------“一脉不合,周身不遂”,一人住“康复”,全家都痛苦!呜呼哀哉,各家老老少少,“平时不保健,到时徒伤悲”!

康复科啰里啰嗦的“龙门阵”,感人情景涌苦涩,揪心印象生余悸!当我“未入膏肓”的神经历时半月“庆幸”康复,屁颠屁颠地走回家中,倍感最平常的“走走路”,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幸福啊!

——问世间何为幸福?“康复”无亲人,自己能走路!

2021年4月5日

作者简介:邓安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山西文学》特约创作员,《中国散文网》会员;重庆永川人,老三届知青,恢复高考78级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写作,以人物通讯,杂文随笔,朗诵诗见长。

创作及作品:

人物通讯集《裂谷风流》(作家出版社,書刊号:ISBN 7-5063-3595-6),杂文随笔诗歌《邓安平作品选》(成都时代出版社,书刊号;ISBN 978-7-5464-8)

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学》、《四川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散文百家》、《杂文月刊》、《山西文学》、《读书文摘》、《中华传奇》、《牡丹》、《鸭绿江》、《山海经》、《唐山文学》、《知识窗》、《山花》、《花溪》、《颂雅风》、《锦绣》、《好日子》、《中国作家网》、《天府作家网》等多种书刊网刊发表作品。

猜你喜欢

康复科钟点工护工
临床教学路径在康复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四川地区护工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吉利
优质护理应用于康复科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分析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康复科护理
康复科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
被钟点工炒了
被钟点工嫌弃了
钟点工成德国劳资双方“救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