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典型实践研究

2021-09-10黄倩红张志敏

科普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黄倩红 张志敏

[摘   要] 实现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关键要素在人。近年来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训培养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高校、中小学、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格局,挖掘和培养了科幻创作领域有生力量,带动了科幻创作繁荣。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师资队伍不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未完善、人才培养覆盖面与持续性不足等问题。针对于此,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推行学历教育、推动社会化培养、找准潜力人群和重点人群精准培养等方面建议。

[关键词] 科幻创作   人才培养   典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 N4;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3.007

科幻创作是基于科学幻想的文艺创作,广义来讲,包括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展览、科幻文创等多种亚类型。其中,科幻文学是各类创作的基础,为其他类型“提供概念和模型,并为其提供继续创作的脚本。”[1]狭义来讲,科幻创作则主要指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科幻文学作品的创造和生产。相较于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小品等其他科学文艺创作类型而言,科幻创作的文学特质和创作规律十分突出,也走出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幻创作者的能力素质与成长成才也具备相应的独特性。我国的科幻创作始于20世纪初,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多重原因,我国科幻创作队伍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壮大,还存在总量小、成熟度不高、梯队不完善等问题。正如《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人才不足的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幻作家仍然严重缺乏。”[2]因而,科幻创作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十分重要,是繁荣科幻事业和科幻产业的关键所在。

本文基于网络和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当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典型实践,探讨其发展现状,对培养主体及其培养路径等展开解析,同时指出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

1 我国初步形成科幻创作人才多元主体培养格局

1.1高等院校设置科幻文学方向学位与课程

高校是科幻作家成长的最佳摇篮之一,许多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在大学时代就汲取校园科幻文化的营养,开始创作并走上科幻文坛。现阶段,我国高校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主要基于四个方面开展:推行学历教育、开设通识课程、增设教学环节、举办课外写作班及社团活动。这些实践主要由作为科幻作家或科幻爱好者的高校教师推动,并已形成氛围良好的校园科幻生态。

1.1.1 设立科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或创意写作项目

目前国内仅有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开展过科幻人才学历教育。吴岩于1991年在北师大首开科幻课程①,在他的持续推動下,该校科幻课程发展成为具有科幻文学方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至2020年培养了20多位科幻文学硕士、2位博士。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科幻文学理论、中西科幻比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读等。这些课程虽以研究为主,但学生通过对中西科幻经典的研读与鉴赏、审美与批评,对科幻理论尤其是科幻文学批评理论的研讨与把握,全面沉浸在科幻中,获得了深厚的科幻理论积淀,形成了创作相关的审美能力、批判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接受过这一学历教育或参与过北师大科幻课程的人员,如飞氘、星河、杨鹏、刘洋等,均已成为知名科幻作家。不过,随着主要师资的外流,2017年北师大科幻文学硕博士招生暂停,但相关课程继续开设。

高校开设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项目为科幻创作人才提供了另一条更直接的培养路径。科学、系统的写作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创作根基。如科幻作家王侃瑜本科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进入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其研究生毕业作品成为她科幻创作的起点。正如她自述,“如果没有读这个专业,我可能永远不会开始创作”[3]。

1.1.2 面向本科生、硕士生设置科幻创作通识课

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科幻相关课程。由于科幻文学天然的人文属性及源自英语文学等原因,相应课程常在人文学院、中文系或外语学院开设。据不完全统计[4],目前国内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30余门科幻相关课程,其中,专门设置科幻创作类课程的主要有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侨大学、清华大学等。

科幻创作通识课程能使学生对科幻创作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教授学生分析科幻作品的构思、创作的技巧和规律等,提供科幻创作指导,启发学生创作。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自2018年起常设“科幻创作”本科生课程,32学时、2学分,讲授科幻剧本和小说的创作方法[5],需以“科幻电影鉴赏与批评”或“科幻:从小说到电影”为预先修习课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面向研究生开设“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和“科幻、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公共选修课,分别为18学时、1学分[6]和40学时、1学分[7],重点解决“想写而不会写、能写而写不好”的问题;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7年起设有“科幻小说赏析与创意写作”全校通识选修课,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开展远程合作教学,是在线开放科幻课程之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贾立元(即科幻作家飞氘),自2017年起面向人文学院本科生开设“科幻文学创作”专业选修课,传授基本创作方法。

科幻创作通识课之外的其他科幻相关课程以科幻文学、电影欣赏为主,除个别作为中文系或外语学院的专业课来开设外,大部分为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这些科幻课程有助于科幻文学、电影等在学生之中的普及,无形中也有利于启蒙科幻创作人才。

1.1.3 融入基础写作类必修课

高校文学院系通常设置基础写作类专业必修课。在一些爱好科幻文学的高校教师推动下,写作课加入科幻写作教学内容。如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开始在“基础写作”中增设科幻写作课时[8],主讲教师胡晨是科幻文学爱好者。她采用小班分组授课,设计“团队协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沿“作品阅读—作品研讨—作品构思—作品创作—作品交流—作品发表”路径培养学生的科幻创作能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姜振宇自2019年起,在本院“创作理论与实践”专业必修课上,将科幻创作与文学写作结合,通过教师讲授—经典赏析—作品创作—作品点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幻思维,提升学生科幻创作兴趣和能力。

1.1.4 正式课程体系外的科幻创作培训

在高校正式课程体系之外,科幻写作班和学生科幻社团也开展了有益的科幻创作者培养实践。例如,北师大曾有“北师大科幻创意与写作培训班”[9]和“科幻写作提高班”[10],办班教师吴岩认为,“本科教育是教学生如何欣赏科幻作品,硕士和博士教育是教学生如何研究科幻作品,但这两者之间还是留下了空白地带,那就是如何创作科幻作品”[11] ,因此他开设了这类科幻写作培训班。科幻作家夏笳亦在北师大等高校举办过“42科幻写作班”,带领科幻爱好者讨论和构思科幻故事。

另外,高校科幻社团一直是科幻创作者启蒙、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摇篮。目前,全国高校科幻社团数量在百家左右①。这些科幻社团经常开展观影、笔会、讲座等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如重庆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举办科幻交流会,向科幻作家韩松等请教科幻写作。许多知名青年科幻作家也都曾活跃于高校科幻协会,如陈楸帆、夏笳、程婧波、阿缺等。

1.2中小学教育中试点纳入科幻阅读与写作

近年来,随着科幻文化在国内的兴起,科幻阅读和写作主要搭乘语文教学快车,开始向中小学教育渗透,推动者是一批有科幻教育意识的教师,主要在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小学试点推行。目前,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近20所重点中小学都开展了科幻阅读或科幻创意写作教学实践[12]。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在语文课上融入科幻小说写作,如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刘晓虹在语文课上开展“《带上她的眼睛》续写”科幻写作教学;二是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魏然开设“科幻文学概论”校本选修课,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篇1 000字以上的科幻小說;三是举办科幻小说创作比赛,如以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周群为代表的科幻教育团队,连续在小学到高中举办分组别科幻小说创作比赛等,推动科幻小说创作实践;四是创办科幻期刊,开展社团活动,如南京十三中教师曹勇军指导该校科幻社团创办了全国第一本中学生科幻期刊《朝闻道》,作品多来自学生原创。

1.3 行业组织搭建科幻创作人才公益培养平台

现阶段,促进科幻创作的行业组织,如各级各类的科幻作家协会、科普作家协会,普遍将培养青年一代的创作人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其主要做法包括创办期刊、设置奖项、开展培训等。其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开展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在持续培养青年科幻创作人才方面具有代表意义。

自2017年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手地方科普作协、高校和企业等开展面向18~45岁的青年创作人才培养实践。该项目依托在各地开展的创作培训班和一项全国范围的征文比赛,通过“学员选拔—创作培训—作品创作—作品参赛—跟踪指导”的机制,启蒙、发掘、培训和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科幻创作者。以2018—2019年为例,项目先后在上海、成都、长春、天津、南京等地开展科幻方面的5场初级培训讲座和6个高级培训班,参训学员近千人。目前,该项目已经探索出一套青年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一是设置不同班次,分层教学。初级培训主要面向青少年,通过讲座,请科普科幻作家及研究者分享创作经验和技巧,激发青少年兴趣。高级培训主要面向18~45周岁、发表过科普科幻作品或者正在创作的人群,开展小班化教学。二是练笔与评论结合,开展个性化指导。高级培训班和2019年启动的精英学员培养计划安排对学员的个性化指导,对学员作品进行评论反馈,带领学员多轮打磨,提高质量,提升水平。三是深入科学场景,开展创作采风。采风是文学、艺术创作者深入生活、触发灵感、积累素材的常用手段,科幻创作培训常将这一环节设置在科研实验室、科学博物馆、科学观测站等,为科幻创作者开阔科学眼界,营造幻想空间。如2017年北京科幻训练营带领学员参观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天文馆等[13],深入一线感受前沿科技发展。目前,在该项目与品牌的示范和影响下,四川、江苏等地科普作家协会已经逐步形成地方的青年科幻创作人才培训体系。

1.4 文化企业主导的社会化科幻培训兴起

近年来,由文化企业主导的社会化科幻写作培训班层出不穷,既有公益类的①,也有商业性质的。这类培训线上线下灵活结合,多为小班化教学。在师资方面,均以知名科幻作家、科幻编辑、科幻评论家、科幻学者及其组合为主;在学员选择上,或通过筛选择优录取,或由学员自由申请。培训时间往往是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培训流程大都包含教师授课、学员创作、教师点评等环节。下面,本文列举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典型案例进一步详细介绍。

1.4.1 公益性质的科幻写作培训

这类培训常对学员有筛选机制,常由杂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单位联合其他机构举办,较有影响的为以下几个:①《科幻世界》杂志社和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举办的“科幻精品写作班”,围绕科幻小说创作及相关行业知识展开培训,旨在培养优秀科幻作家并为《科幻世界》招徕优质稿源。2017年举办第一届,至2020年已连续举办四届。②高校科幻创作者中心(星火学院)的公益创作培训工程,旨在扶持高校科幻创作者,培养优秀校园科幻作家。项目从热爱科幻的在校生及毕业三年内的学生之中遴选学员,并通过设立奖项、推荐发表、优先出版等方式进行创作扶持。首届培训2020年举办,目前举办两届。培训内容涉及如何构建科幻的想象世界、如何创作少儿科幻小说、科幻文艺与科技发展等。此外学院还举办灵感创新大赛、主题创作等活动。③大连出版社和大白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开办的首期科幻写作研修班于2017年举办,侧重幻想儿童文学,从源头培养好作者。采用“导师+名家串讲”制,通过讲座、创作、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内容包括创作理论、创作技巧、经典赏析、学员作品赏析与点评和投稿指导等。课程结束后向《科幻世界》推荐学员作品,出版优秀作品集。④中国科幻研究院等多家单位2020年合办的“青少年科幻创作公开课”,重在打开科幻阅读与创作之窗,让青少年感知科幻之美。

1.4.2 商业性质的科幻写作培训

商业化的科幻写作培训近年来亦逐步兴起,以未来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未来局)的科幻写作营、微像文化和三明治的科幻小说工作坊为典型。这类培训定位于满足多种不同需求,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寻求签约作家,对接出版,关联科幻产业链。

(1)未来局的科幻写作营。未来局的科幻创作培训可以追溯至2010年果壳传媒等举办的“科幻联合写作班”[14]。从2016年开始,未来局引进美国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的工作坊模式进行科幻创作培训,并参考其课程大纲进行课程结构、内容、培训周期等的本土化改造。例如,国外学员科幻基础好,授课侧重写作技巧,国内学员科幻认知稍浅,教师常从科幻的概念、历史等讲起[15]。总体上,未来局期望通过写作营打造一个具备“专注的辅导团队、连接的作者群体、专业的孵化模式”的培训体系。参加写作营的学员以科幻迷为主,既有初学者,也有发表过作品的人;既有学生,也有医生、编辑、工程师、编剧等从业者。写作营针对学员需求开设不同班次,规模在20~40人,由常驻讲师和不定期邀请的国内外科幻名家联合授课。其中,科幻写作规律分析、案例拆解、技巧展示等是核心课程内容;培训模式包含导师讲解、编辑辅助、专业点评、同好交流等环节。据笔者调研,未来局自2016年以来举办了20多期写作营,累计授课超300课时,学员累计学习超1万小时,线上教学覆盖3 000人次,有作品发表的学员超百人,超百万字作品结集或独立出版中。

(2)微像文化、三明治的科幻小说工作坊。2019年6月,微像文化6位签约作家在三明治平台上开展为期6周的线上科幻小说创作课。课程内容涵盖科幻小说的世界观架构、情节与冲突、结构与语言、人物与情感等。该培训是“講授、创作、点评、发表、签约”结合的模式,优秀作品获得在三明治和微像平台上发表的机会及后续签约和版权服务[16]。

以上所述虽未囊括所有,但可大致勾勒出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初步形成的由高校、中小学、行业组织、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培养的基本格局(见图1)。

2 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近些年我国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体系建设、培养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尚不能满足当下及未来科幻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的需要。

2.1 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处于自发式发展,顶层设计不足

人才培养是体系化工程,提高科幻创作人才的增量、质量,需要找准问题、找对策略、抓好实施。目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此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引导、扶持规划和措施。因此,一方面,高校科班化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不足、系统化学历学位教育培养缺乏,而社会化培训较散且多为自发、探索性的培养,重复率高、随意性强;另一方面,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化,扎堆培养科幻文学写作者,对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创作人才培养还不充分。“日本科幻界的宫崎骏、大友克洋这样的兼具科幻、动漫以及影视创作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科幻产业界几乎没有”[17],这与我国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玩具、创意等创作人才培养的匮乏是分不开的。

2.2 科幻创作师资队伍不足,基础较为薄弱

社会上各类科幻创作培训的师资队伍整体规模还偏小。据笔者统计,近些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参与授课的教师有三十余位,其中十余位在全国各地培训中参与频率最高,一方面体现出授课者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各地培训师资不平衡。这与师资队伍总量小不无关系。与此同时,从当前培训师资的组成来看,占多数的是科幻作家,其次是科幻编辑、评论者等从业人员,具有教师背景的高校学者等占少数。培训师资的多元构成有利于从多方面对创作者进行指导,但从长远考虑,优秀科幻创作者的培养还需夯实创作理论基础、培养理论素养,而目前的师资队伍在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还有一定不足,难以很好地满足需求。

从高校来看,科幻创作的师资队伍也并不充足,稳定性得不到保证。虽然我国近年来开设科幻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有所增多,但直接教授科幻创作的教师较少,能达到招收科幻硕士、博士条件的高校教师不少还在成长之中。从教师专业背景来看,多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专业相关,其他专业背景的占少数,具有复合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历历可数。而像德国许多大学科幻文学虽被归为文学类专业,但科幻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却不限于人文和艺术类[18]。另外,由于教师出国、离职等,科幻课程便可能停开,其他教师接续不上。

总体而言,科幻创作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素养:一是有较为丰富的科幻创作经验或研究经验;二是具备教学技能,会写作还要会教写作;三是专业背景可多样化。我国现有师资中完美具备以上素质的教师还屈指可数。没有量足、质优的师资力量,必然影响科幻创作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影响科幻创作教学的推广和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

2.3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尚未完善

一方面,适合国内情况、面向不同对象的本土科幻创作教材仍较短缺。由于科幻文学在欧美国家起源,作家的成熟度、作品的丰富度总体上优于我国,各类写作工作坊中的科幻创作培训也相对更完善,因此,科幻写作类教材的开发也走在我国前列。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科幻创作课,多引进西方科幻写作教程作为参考教材或推荐书目。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开出一个包括西方科幻写作教程(如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中外科幻作品乃至科幻研究著作等在内的阅读书目,但适合当下国内高校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专门的本土科幻创作教材还较缺乏。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幻教材,截至2021年6月,可见两种:一是《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该系列中的《未来是怎样的:15位世界科幻名家的写作示范课》关涉科幻文学创作;二是《中国青少年科幻分级读本》(小学卷),是具有指导性的科幻分级阅读教材,非专门的科幻创作教材。总体上看,国内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建设中“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另一方面,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教学体系包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要素。第一,目前的科幻创作培训教学内容侧重于作品赏析和创作技巧,在“科幻脑洞”上的培养相对匮乏。究其原因,精彩的科学幻想、别有洞天的科幻创意,与个人的科学素养、想象和创意能力等有关,无法靠培训指日而就。相对而言,写作技巧可以速成,而科幻构思有一定门槛,需要特殊培养。第二,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各类培训强度不够,效果待提升。国外典型科幻工作坊如号角工作坊(Clarion Workshop)和奥德赛工作坊(Odyssey Writing Workshop),均采用高强度、封闭性的课程安排,号角工作坊通常要进行6周的封闭学习,奥德赛工作坊更是要求学员空出两个月时间全身心投入[19]。国内学员很少能有这么长的自由时间来接受培训,国内培训班也罕见开设如此高强度的班级,培训效果不如这些可谓科幻作家“造星工坊”的国外工作坊。第三,多数培训实践的教学方法之一是讨论法,但实际课堂上学员间理解对方、互相给予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还比较弱。培训结束后学员社群交流和激励反馈较少,缺乏同伴交流也不利于写作者的成长。

2.4人才培养覆盖面、持续性不足,成材率不高

目前,科幻创作的线下培训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创作爱好者的参与渠道、机会比较缺乏,同时,社会上的商业培训普遍收费,公益培训名额有限,也一定程度导致科幻创作人才培训培养的覆盖面有局限。虽说当下流行的线上培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效果难免打折扣。从持续性看,多数创作培训都是短期、速成班,能够形成持续性跟踪培养、定向指导的还很少,而职业科幻作家培养的周期恰又较长,导致培训培养的成材率还不高。

3 推进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有关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整体谋划

科幻创作人才是我国文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科幻创作人才队伍需要有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有效沟通,科学研判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有效引导、支持高校、中小学、行业组织、企业等各界社会力量参与科幻创作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各类科幻创作促进相关协会、学会等应积极发挥行业组织领头作用,制定各类科幻创作人才启蒙、发掘、培训培养的可持续成才方案,并联合多方社会力量推动实施。

3.2不断推行学历教育,加强教学能力建设

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载体。解决科幻创作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条重要途径是依靠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进而解决科幻作品总量不高、“科而不幻”或“幻而不科”的水平不高问题。为此,要鼓励高校设置科幻创作、科幻文学、科幻影视欣赏等内容的普及类通识课,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置科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建设科幻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①,放宽招生专业限制。与此配套,一是要打造量足质优、稳定性强、结构合理的科幻创作师资队伍。可通过邀请有科幻创作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教学案例分享活动,面向对科幻创作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开办科幻创作教育教学研修班等,培育科幻创作师资;鼓励和支持具有科幻创作经验或研究经验、具备良好教学技能、学科专业背景多样的高校教师向科幻创作教师转型,建设一支稳定、学科背景全面的师资队伍。二是要构建日趋完善的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可组织一线教师、科幻作家、科幻创作研究者、教育专家等基于成熟授课讲义和经验,研发针对不同群体的中国特色的科幻创作理论和实践教材,加快教材体系建设;在标准化教材之外,还可邀请作家围绕创作历程写下创作随笔、写作指南等,开发与教材不同风格、优势互补的写作指导。三是要在实践中构建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针对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开发科幻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锤炼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等。例如,由于科幻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科学逻辑,也不同于纯文學逻辑,针对目前教学内容侧重文学创作技巧、科幻构思培养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大力推行想象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培养①来破题。

3.3推动社会化培养,扩大覆盖面与受益面

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还应寻求和强化多主体、多途径、多形式的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各级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可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文化企业乃至科幻作家个人等不同主体主动创新,依托线上线下的创作培训、征文活动、期刊笔会、主题研学等,多形式、多途径培养科幻创作人才,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和受益面。特别是要加大对科幻创作资源贫乏地区的重视和支持。

3.4找准潜力人群和重点人群,制定精准培养策略

少年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力和充满好奇心的群体,是科幻作品的重要读者群,也是未来创作者的源头所在。要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科幻启蒙,通过校内的语文、科技等课程和校外的科普活动、阅读活动等,引导他们阅读作品,尝试写作,接触科幻文化,培养他们对科幻创作的兴趣和爱好。广大青年是新时代的新生力量,初步完成科学与人文素养储备,也是核心科幻消费者最集中的群体,他们勇于探索,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当下最有潜力的科幻创作群体。应通过创作基金、出版资助、奖项鼓励、培训辅导等多样化方式和渠道,激发青年科幻创作人才不断涌现,有效成长成才。

优先吸引并重点培养已具备较强科技素养的人才投身科幻创作。鉴于科幻创作人才在科学构想、科幻思维等方面素质培养较难,周期较长,职业化、复合型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更需时日,当前可考虑吸引和培养已具备较强科技素养的专业人才投身科幻创作。刘慈欣、王晋康、郝景芳、江波等科幻作家均为理工科背景,这提示我们或可从此类背景出身的人才中挖掘科幻创作人才。此外,引导和鼓励文学艺术家、文艺爱好者从事科幻创作,推动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变人才队伍单一结构。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美国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夫·麦克特瑞克(Christopher McKitterick)建议,科幻作家培养应具有跨界思维,跨界科幻电影、动画、游戏等创作,这样作家不仅能找到更多创作方向,还能促进科幻产业的融合发展[20]。这一建议无疑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

3.5 提升培养可持续性,提高成材率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其自身周期和规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科幻创作人才从发掘到培养,再到成才,也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规律性活动,因而,要设法建立长效机制,增强人才输出延续性。相关部门可设立长期的科幻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或专项基金,以项目为基点,采用需求拉动的模式进行科幻创作人才的持续培养。此外,在市场淘汰机制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契机下,逐步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院校,成为长效性培养平台,源源不断地输出科幻创作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铭.科幻产业与创意写作接轨方式初探[C]//中华文学基金会,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 2015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大学,2015:161-167.

[2] 产业报告课题组.重磅发布: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EB/OL].(2019–11–03)[2020–06–23].https://mp.weixin.qq.com/s/Y33fjxmrgchZzoQx7St6RQ.

[3] 施晨露.王安忆带领下的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10年来做的是不是一件“蠢事”[EB/OL].(2019–11–24)[2020–07–06].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0551.

[4] 郭伟.中国高校科幻课程开设情况统计[EB/OL].[2021–05–21].https://kdocs.cn/l/sADtN9ZQJ.

[5]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教学网.课程:科幻创作[EB/OL].[2020–07–12].https://course-tao.sustech.edu.cn/kcxxweb/queryKcxxwebDetailVisitorChinesePC?pkcdm=HUM018.

[6] 孔令晗.国科大副教授:我为什么给学生0分[EB/OL].(2018–09–16)[2020–08–21].https://www.sohu.com/a/254114446_255783.

[7] 苏湛.课程大纲[EB/OL].[2020-08-21].http://jwxk.ucas.ac.cn/course/courseplan/157810.

[8] 胡晨.科幻小说写作小班化教学实践[J].文学教育,2019(35):46-48.

[9] 北师大科幻创意与写作培训班开课[J].科幻世界,2009(2):77.

[10] 作家吴岩的博客.科幻写作提高班开班启事[EB/OL].(2015–07–08)[2020–08–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 22af0102vpnr.html.

[11] 北师大科幻专业招到首个博士生[EB/OL].(2015–09–06)[2020–08–13].https://www.sohu.com/a/30697188_123753.

[12] CSWA科学故事会.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讲师“天团”华丽登场!本周五周群老师开启首场直播[EB/OL].(2020–07–16)[2020–08–27].https://mp.weixin.qq.com/s/Y-5xXvxf_SWzMNu9mlv3uQ.

[13]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划”北京训练营(第二场)活动回顾[EB/OL].(2017–12–14)[2020–08–21].http://sci.kpcswa.org.cn/index/inform/id/1117.htm.

[14] 科幻联合写作班招生公告[EB/OL].(2010–10–12)[2020–07–27].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71354/.

[15]未来事务管理局.写科幻,是你逃离日常的救生舱 | 科幻写作线上营第2期[EB/OL].(2018–08–04)[2020–08–11].https://zhuanlan.zhihu.com/p/32262853.

[16] 中国三明治.写科幻没有那么难,当你开始尝试,星辰近在眼前 | 科幻工作坊[EB/OL](2019–05–31)[2020–08–11].https://www.sohu.com/a/317949004_99895237.

[17] 祝力新.媒体跨界:中国科幻产业的“IP制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17-20.

[18] 青木.德国理科生驰骋科幻文坛[N].环球时报,2014–12–05(13).

[19] 高翔.西方创意写作工作坊研究热点梳理——兼谈中国化创意写作体系建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1):15-23.

[20] 贾子凡.为世界科幻发展注入新能量[N].国际出版周报,2019–11–25(002).

(编辑  袁  博)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简介:张志敏,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普创作、科普评估、科普活动等,E-mail:zhangzhimin@cast.org.cn。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