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军事志书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2021-09-10李涛
李涛
摘 要 军事志书是红色资源宝库。开发这一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需要把握系统原则、普及原则和创新原则。本文以《中国革命纪念建筑物志·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志》为例,阐述了编纂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特色专题志书是开发军事志书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军事志书 党史学习教育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別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习主席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军事志书属军事地情信息资料工具书范畴,具有极高的军事文化资源价值,被称作区域性的“军事百科全书”。深入开发军事志书资源,编纂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特色专题志书,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一、正确认识开发军事志书资源的重要意义
军事志书记述了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防建设、驻防训练、重大战事、军事人物等,内容真实可信,资料丰富翔实。尤其是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所形成的光荣传统、所锻造的优良作风,涵盖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活动、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浩如烟海的军事著述、闻名遐迩的军事人物等,是座红色资源宝库。深入挖掘军事志书资源的内在价值,既是实现“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题中之义,又为广大官兵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丰富的文化产品。
(一)有利于强化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披着所谓“普世价值”的外衣,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贩卖其价值观,肆意攻击、抹黑我党我军,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我殊死较量,目的无非是妄想通过虚无历史、渗透洗脑来动摇党指挥枪的根基。习主席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1]。开发军事志书资源,用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听党指挥跟党走的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官兵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看齐追随,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听党话,始终不渝跟党走。唯有如此,人民军队才能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党指挥枪的原则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国梦强军梦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利于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精神保障,是我们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也是战胜困难、抵御诱惑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极大的冲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理想缺失,信念沦丧,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危害。习主席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2](P65)。开发军事志书资源,宣传革命先烈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理想信念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教育广大官兵只有补足精神之“钙”,站位才会高,眼界才会广,心胸才会更宽阔,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浮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红色基因“不突变”。
(三)有利于培塑深厚的爱国情怀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都有赖于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强烈认同所形成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早已深深地融入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之中,滋润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若星河的民族群英,铸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习主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开发军事志书资源,教育广大官兵认清中华民族虽历尽沧桑与磨难,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依靠的民族之魂正是由优秀文化传统所生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树立卫国志向,锤炼战斗作风,坚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信心和决心。
(四)有利于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优良制度、作风和方法,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本色和作风,闪耀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重要力量源泉。为此,习主席强调要坚持用“革命传统铸魂育人”,传承好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1](P139)。开发军事志书资源,教育广大官兵铭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光辉历史,汲取蕴涵其中的红色基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
二、开发军事志书资源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经过30多年的辛勤工作,全军军事志工作机构通过对收集的海量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加工,拥有了权威、广博、系统的信息资源,建成了极其宝贵的当地军情信息库;同时由追述历史发展到同步存史、由单一编纂军事志发展到“志、鉴、记”体系上来,形成横向互补、纵向贯通,以志为基础,史、鉴、记、传相配套的系列群书。深入开发这些资源需要把握系统、普及、创新原则,努力构建具有实用价值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成果体系。
(一)系统原则
军事志书蕴涵着丰厚的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源头活水。通过举办党史军史上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活动,在革命先烈牺牲地、重要战役战斗发生地修建纪念园、纪念馆,编撰军史、战史、民兵史、名将传记等文化副产品,开发出反映时代风貌、彰显地域特色、满足大众需求、服务强军实践的系列产品,让广大官兵爱看、愿读、真用,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生动教材,更好地发挥军事志书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普及原则
修志是为了用志。军事志书只有被广大官兵所理解、所使用,才能实现教化育人功能。要广接地气,把学术性与普及性有机统一起来。既防止板着面孔说话、唱高调、教训人,又反对一味迎合、搞噱头、媚俗化,做到通俗不庸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叫好又叫座。通过搜集、研究、整理部队光荣历史,完善军史场馆建设,把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英雄事迹编撰成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专题志书等军事文化产品,使军事志书走进基层,滋养官兵,面向大众,传于社会。
(三)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开发军事志书资源同样需要不断创新。要适应信息时代军事领域知识增长和传播的特点规律,拓展内容形式,创造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成果,推动军事志书的开发向现代发展模式转变。要针对广大官兵文化需求、成分结构、认知习惯的发展变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军事志书成果,把丰富的史料资源真正转化为广大官兵喜爱的文化盛宴。要突破传统的纸质载体,利用信息技术,编纂多载体形式的衍生产品,使军事志书真正“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三、编纂特色专题志书助力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举措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际,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军事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共同组织编纂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军军事理论科研重点项目——《中国革命纪念设施志·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卷》(以下简称“烈士纪念设施志”)顺利结题,即将付梓。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的专题志书,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好课堂新教材。
(一)基本情况
作为国家的“烈士记忆”,烈士纪念设施关乎一个国家的尊严与形象,更事关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集体认同。遍布于祖国大江南北、群山峻岭、城市乡村、边疆要塞的烈士纪念设施,是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牺牲奉献的历史见证,犹如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一串串注解“共和国是红色的”符号强音,一盏盏提醒“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心路明灯。其中,由民政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就达277处。习主席深刻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1](P110),要传承好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2018年1月,中宣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捍卫英烈形象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捍卫英雄烈士形象主题宣传活动。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从国家层面鼓励、支持开展对英烈事迹和精神的研究,要求加强对英烈遗物、史料的收集、保护和陈列展示工作,组织开展英烈史料的研究、编纂和宣传工作。为积极配合这些重大活动,缅怀和弘扬英烈们的光辉业绩,教育启迪后人,同时更好地开发利用军事志书资源,发挥军事志书成果的社会效益,军事科学院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共同编纂“烈士纪念设施志”。
(二)主要特点
一是全面系统。“烈士纪念设施志”收录了277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时间跨度自辛亥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地域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编排上按国家行政区划顺序排列,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又按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批次顺序排列。设置上以每处烈士纪念设施作为一个条目,分为文字和配图两部分,文字主要包括纪念设施介绍和相关烈士人物或重大事件链接;配图采取每个条目配有1幅纪念设施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数幅纪念设施照片及链接内容相关历史图片。全书共计100万字,配有700余幅照片和278幅地图,全景式反映了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情况,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二是权威可信。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重建和修缮。为准确翔实地反映烈士纪念设施全貌,退役军人事务部、军事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支“国家队”合力打造这部“国家级”专题志书。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各地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单位主动提供反映纪念设施建设的第一手史料、最新信息和图片,课题组走进烈士纪念设施实地调研,反复印证,不断补充完善,并依据党史军史权威著作,对史实进行认真核实。全书对277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的建立背景,地理方位,建筑特色,建设与修缮的历程、现状,承载的革命历史,记录的烈士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以及纪念设施的开发利用等情况都做了详细记载,资料图片真实准确,信息数据权威可信,既是了解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学习中国革命史的史志精品,又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和敌对势力污蔑诋毁革命英烈提供了有力武器。
三是主题鲜明。编纂这部专题志书的主旨,就是要让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成为一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使英雄故事化作“国家记忆”;让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成为一座世代守望的灯塔,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让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英烈精神滋润民族心灵。通过蕴藏于一座座烈士纪念设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史实和英烈故事,歌颂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家国情怀;反映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和丰功伟绩、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越功勋;体现领袖与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和纪念缅怀;诠释纪念设施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展示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之美、历史之美和文化之美;续写红色家谱,传承红色基因,增色美丽中国。
(三)作用意义
烈士纪念设施呈现的既是一部记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感天动地、催人奋进的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纂出版“烈士纪念设施志”,既是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又是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编史修志,解决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史料分散,記载不够准确、系统和全面等问题;既是用实际行动向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忠骨英魂致敬,更是为了把英烈事迹和革命精神永续传承。这部专题志书有益于帮助广大官兵学习党史、国史、军史,更加深刻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珍惜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有益于广大官兵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德为典范,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事业的情怀担当;有益于宣传英烈不朽功勋,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广大官兵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免疫力。(责编:高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