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美术欣赏课

2021-09-09楼林子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评述欣赏策略

楼林子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是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审美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因教学内容丰富而导致课程连贯性、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反思,试图寻找出能更有效地开展美术欣赏课的方法。

关键词:欣赏·评述;美术语言;策略

一、聚焦问题

(一)教学内容“宽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设计角度多样,涉及面广,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视觉和文化信息。例如,在浙美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课中,不仅展现19世纪末印象派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和表现技法,还涉及印象派画家之间以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间的风格对比。这一课几乎涵盖了有关印象派的方方面面,但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会非常头疼。庞大的信息量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难免将欣赏过程变成信息“输入”的过程,从而失去开设欣赏课的根本意义。

(二)教学语言“偏差”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培养“美术素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而欣赏课的教学实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对其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初中生对于艺术美的理解是存在困惑的。因此,教师引导的方式和语言非常重要。当我们希望学生观察一件美术作品时常常会提问“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这幅作品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完成这幅作品的?”诸如此类。但其实这样的提问并不高效,由于问题指向性不明确,这样的“看”滞留于内容的表面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性思考。而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回应时,教师的评价也值得关注。学生没有答及教师预设的方向,是循循善诱还是转移话题草草结束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会在总结过程中使用一些泛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评价。但这样的总结并不是学生经过切身观察感知所获得的,因此他们往往会觉得是无稽之谈。

(三)教学呈现“单一”

欣赏·评述学习活动中,“看”固然重要,但评述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评述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可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文字”是大部分教师常用的方法,课堂上的讨论、发表自己的喜好和观点、课后写关于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都属于这一方法。但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只对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且大多只是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欣赏课产生疲惫感,也容易失去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激情和冲击性。

二、改进策略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培养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并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研读教材,正确认识知识传递的连贯性

美术教材的编写是具有承接性的。新课标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建议和要求,强调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例如,浙美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九课“齐白石笔下的蔬果”和浙美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课“齐白石”在内容上本是连贯的,学生对齐白石生平和作品的了解应该是不断积累和深入的过程,从激发兴趣、初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到可以进一步深入感知作品的主题思想、技法表现等。这无形中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段的教材,还要清楚教材编写的整体脉络。随着学生学情的发展,若各个阶段课程的重难点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能避免一堂课需要面面俱到、不断“填鸭”的现象。

(二)加强学习,积累教学智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类型让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知识性强,趣味性弱。不管是教师引导学生或是学生表述自我观点的话语都缺乏美术学科的本体特性,更多的是文学的、人文的语言,缺乏美术语言的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知从何下手,无法从艺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述,更别提将知识内化,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了。因此,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非常扎实的艺术及文史、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然后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看”,明确看的内容。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美术语言的解释与表达,并加强 “说”的练习,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主观感受,再通过引导使其了解并学会使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如此反复训练,最后应用到“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更甚者能启发他们将欣赏获得的感悟运用到美的创作中。

(三)突出主体,进行跨学科合作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后,教师再去整合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无缝衔接。比如在欣赏课程中也能加入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成为构建知识的主人公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欣賞·评述领域美术教学需要适度“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美术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段鹏.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理解与分析[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7(7).

猜你喜欢

评述欣赏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Passage Four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