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选用 事半功倍

2021-09-09彭慧琴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5期
关键词:导学单模式语文教学

彭慧琴

摘 要:当前深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倡导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导学单就成为教育者的好帮手。它是一种体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教学载体,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切实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也发现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且学习主动意识不够强,导学单在施行当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完成,还没有真正做到高效。所以笔者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课堂实际出发,对导学单使用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尝试调整导学单的使用方式,因材施教,合理选用,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导学单

十年前,洋思中学的成绩在江苏省异军突起,且名列前茅,所以,他们所提倡的“导学单”学习方式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学校竞相了解、学习、效仿。有的学校使用后,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毋庸置疑,“导学单”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在很多中学中,也逐步开展了“导学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即“导学单+信息技术”,主要有“导学单+展台”“导学单+PPT”“导学单+展台+几何画板”等。课堂上以导学单为主线,再辅以投影仪、展台、课件等来完成每堂课的教学工作。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到底成效如何?在日常操作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与传统讲授方式相比,利用导学单来规划整堂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下面,就走进课堂,根据教师们反馈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谈一下在农村中学中“导学单”的使用现状吧。

首先请大家看一份本校较简单的导学单的样本。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单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预习·导学】

1.注音

佃农(      ) 祖籍(      )

溺死(      ) 私塾(      )

衙门(      )

2.解释词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周济:

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4.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5.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合作探究】

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2.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当堂检测】

品味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由这份导学单可以看出:使用导学单上课,重、难点直接列出,明确清晰,整堂课方向、目标明确;规划好了课前该完成的任务,学生不会在预习时如无头苍蝇般乱窜;课堂流程、任务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在讲授中一步步去贯彻落实;每堂课的任务贵精不贵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再是“满堂灌”。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当堂检测”,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掌握当堂所学,也能给教师最及时的反馈,有利于下次课程教学任务的安排。

所以说,“导学单”使用起来是非常方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起来”,不再是被动地“听”,其广受欢迎真的是有道理的!

一、导学单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难发现,导学单在施行当中也确实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有时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完成,还没有真正实现高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前预习操作起来有纠结,当堂作业量增加

提前发放导学单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时常常就要借助工具查阅,而手机便是最快捷的选择。这时家长们就很难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情况了,更何况很多时候家长们都是早出晚归的,平时家里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手机一到手,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同时,导学案上的探究及检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众所周知,学生每天都要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如果再增加“导学案”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完成课外作业以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研究新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负担,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壓力,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2.课堂流程的设置,并不适合某些课程。

导学单上课堂步骤的设计是先预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然会布置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题目。但语文课堂大多是针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探究,它的很多问题都是有连贯性的,往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设计的,所以将导学单提前发给学生后,学生一看便知,很多问题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了。如上一篇导学单中,有一题问“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而后文的合作讨论中又涉及了“感谢、哀痛、热爱、忠诚”等几个词语,相当于把答案已经告诉给学生了,这样的课堂导学就并无多少实效了。

猜你喜欢

导学单模式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学单”的运用方法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