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中的运用及策略研究

2021-09-09郑艺萍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5期
关键词:时政教学复习效率小组合作

郑艺萍

摘 要:时政教学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政治认同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对学生复习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中考试题与把握命题趋势,选取时政素材与指导时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与加强引导训练,从“前瞻性”“时代性”“多样性”等方面归纳时政教学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时政教学;复习效率;小组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育才先育人,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加强德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行,更好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作为“系好学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程要加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全方位的践行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时政教学是指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科学分析,更好贯彻、宣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基于时政教学的优势,本人结合近年来福建省中考对时政的考查方式、题型以及评分标准等,探析基于時政教学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以求提高学习效率。

一、时政把“脉”:明确中考趋势,体现“前瞻性”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复习教学中,在时政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筛选针对性的时政复习资料,需要通过分析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趋势[1]。基于时政教学的诸多优势,根据近年来地区中考关于时政的考查方式、主要题型、评分标准等,更好地预测未来中考时政考点,设计新时期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分析福建省近三年的中考试题,看出时政相关的试题融合在选择题、判断题、时事点评、材料题等各种题型中,且占比越来越大,因此,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时政教学,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效率。以2020年福建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为例,在时政相关的题目上有如下命题趋势:

考查方式上更加重视的是“基础知识”。以第5题“单项选择”为例,结合新闻事件与解读内容,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治理体系等基础考点。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系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

评分标准上更加讲求的是“科学规范”。以第28题“时事点评”为例,先引入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时事新闻,要求学生对这个时事进行点评,答题要点按照“一评、二析、三结”给分。一评(观点)——要求提取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教材知识点点明新闻材料的主旨要义。二析(分析)——要求运用教材观点,客观、全面、辩证地对新闻材料进行评价,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学科术语运用要准确得当,可以回答的要点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等方面,评分要求是任答三点即可,其他不同观点可以酌情给分。三结(表态)——结合新闻材料涉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一步回归到自身谈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做法应当结合考生的实际生活。

二、热点聚“焦”:选取时政素材,注重“时代性”

通过研究近年来道德与法治中考的命题趋势,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时政素材,一般选择的是彰显国家意志、贯彻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贴近学生生活、呈现地域特色、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时政素材,以此精心设计时政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时政题目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作出正确的解答[2]

首先,教师要有效整合素材,提高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感性体验与理性总结的基础上,通观新闻事件的全貌,把握思想观点全景,以此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时事报告》(初中)杂志共有“学习新思想”“观象台”“热点关注”“立德树人”“漫画之页”“名师导学”“考考自己”“广闻博览”“法律天地”“心海导航”“国内外大事记”等11个板块27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聚合了大量时政性很强的新闻关注、人物介绍、故事分享等资料。《时事报告》平台上的资源分门别类、排列有序、层次叠进、目标纵深,有很强的整体性,这样的教育资源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更好地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国情、法律、道德、心理”等知识板块产生的逻辑起点、全面认识国情、以案说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进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演进的逻辑中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晶的逻辑走向,进而能让学生善于追溯事件的原点,探寻事件演进的过程,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以整体把握事物。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学习《时事报告》的资源时,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培养,从内部与外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要找到思想和事件萌芽的开端,还要找出思想和事件演进的规律和结果。

其次,多角度挖掘素材。当教师面对一则素材时,一是引导学生抓住所选材料的主旨要义,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了解热点材料的宏观背景,才能实现对材料的整体性把握,通过类似的教育指导也能够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每层的大意。材料分层后,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解读材料,并回忆已学知识与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库的知识与材料信息对应起来,搭建好材料理论的桥梁。三是应针对材料的主要目的进行问题设置,教师需要根据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初中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情况,设置启发性与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易到难,区分不同层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讨。

最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分析材料逻辑、知识逻辑、问题逻辑,采用知识体系融合时政术语、材料关键词的方式,完整、准确表述问题答案。在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从而让答案更加规范、完整。

猜你喜欢

时政教学复习效率小组合作
精雕细琢,提高思想政治复习课效率
高考数学一轮备考复习策略探究
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时政课堂的有效性
中学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
“学生的反思”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的实验研究
作文评改“五步曲”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