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21-09-09王玉娟
王玉娟
摘 要: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浅薄意见,以供广大同行交流使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研究;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整体素质、学会明辨是非、增长个人阅历、充实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整个人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教师要精心雕琢这些璞玉,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铸造好阅读的基石。且现在的小学语文更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阅读又是为写作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学习手段,可以提升小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明白基本的行文顺序。
二、小學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具体
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存在目标过大的现象,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存在困难。因此,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并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阅读教学内容引导存在问题
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没有根据教材设置重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深入课文核心。此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汲取知识,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使学生对教学知识存在短时记忆,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急功近利,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三)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累积,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字词运用不到实际中、导致基础知识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导致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形不成长期记忆。所以教师要格外重视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告诉学生阅读不是只有精读一种方法,还有泛读这种快速了解全文大概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构建阅读框架,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汲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力度
许多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是积累字词,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这个想法没错,但是教师太过重视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字词的运用——阅读的重要性。任何知识点都要学会用于实处,才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字词积累的前提下,亦不可忽视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字词积累落于实处,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好表率,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小学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增加自身的阅读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旁征博引,对名人佳句信手拈来,就可以在班级里起到垂范作用,促使学生效仿语文教师,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果教师把阅读教学等同于背诵课文就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可以将一篇饱含人文情怀的课文简单地当成基础教学资料,只分析课文中作者所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忽视对课文情感的分析。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师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背景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给学生拓宽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此外,这篇文章的情感中心是毛主席听到这个噩耗时悲痛万分的心情以及所呈现的超人抉择,让学生了解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对伟人由衷升起崇高的敬意。
(四)结合实际,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要让阅读基于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候,课文的时代背景久远,学生理解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播放短视频或是动画让学生对作者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在写作时可以游刃有余,写出高质量作文。
参考文献:
[1]金磊.基于生本阅读理念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29):21-22.
[2]杜爽馨.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4):34.
[3]王继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青海教育,202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