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历史内涵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及意义

2021-09-09宋长青

关键词:舒曼罗伯特

宋长青

摘 要:19世纪是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的鼎盛时期,德文艺术歌曲作为德文诗歌与音乐结合体,其创作无不体现着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态以及人文风俗等信息,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研究不能局限在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上,而应同时在文学、历史以及社会人文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领会艺术歌曲的创作精髓。通过对舒曼歌曲《两个近卫兵》中诗词及音乐创作的研究,能充分感受到19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的社会人文。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人文历史;罗伯特·舒曼;《两个近卫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76-05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高艺术水准的声乐体裁几百年来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所推崇,作为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德语艺术歌曲的创作水准在19世纪被推向了顶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等音乐大师将古典乃至浪漫时期的诗作谱写成艺术含量极高的艺术歌曲并传唱于世,其中不乏歌德、席勒、海涅、穆勒、艾辛多夫等文学巨匠的诗词[1],在众多的艺术歌曲文献之中,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文历史状况得以体现,艺术歌曲不仅作为宝贵的古典音乐财富,更是作为现代人了解历史人文的珍贵桥梁被流传至今。因此,作为艺术歌曲的学习者与演唱者,除了具备出众的演唱能力,还要充分了解歌曲创作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才能做到由心而发的歌唱。

一、艺术歌曲的发展以及与社会历史人文的关系

艺术歌曲作为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作品形式,在西方的起源相对较早。从游吟诗人和恋歌歌手时代开始,情歌和叙事歌就作为世俗歌曲体裁被传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牧歌”(Madrigal)的出现使世俗声乐艺术在创作水平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进入巴洛克时代,由于歌剧的出现以及清唱剧的兴盛,“美声”(bel canto)唱法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和技巧在严肃音乐范围中确立地位,其细腻柔和、饱满舒展的唱法同时使得意大利抒情小咏叹调和小型歌曲得到很大的推广。17世纪德国出现了以诗歌配乐为主要形式的独唱体裁“里德”(Lied),形式有简单的分节歌、变化分节歌以及随后出现的通谱歌,这被认为是19世纪浪漫艺术歌曲的雏形,古典时期,歌曲体裁得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古典后期的歌曲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2]。

到了18世纪末,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当时西欧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在德意志文学领域率先展开了由古典向浪漫时期的推进,在歌德、席勒之后,又涌现出了海涅、艾辛多夫、缪勒、吕克特、莫里克文学大师,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在当时的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真实情感的表达,那么诗歌自然成为作曲家情有独钟的文学载体,艺术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兴盛起来。浪漫初期,在舒伯特的努力下,艺术歌曲在曲式结构以及艺术高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确立了一定的作曲规范,“艺术歌曲”真正作为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在古典音乐世界中确立地位。在此之后,舒曼、勃拉姆斯、马勒、施特劳斯等音乐家前赴后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歌曲作品,使艺术歌曲在整个19世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3]。

作为一种歌曲题材,艺术歌曲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先驱。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有收机结合体,而文学又是人类社会人文和精神思想和的体现,了解一首艺术歌曲,我们要读懂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歌,而是要通过诗歌了解其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民众思想、人文特点以及民俗文化等。让我们通过罗伯特·舒曼的一首歌曲《两个近卫兵》来了解一下200年前欧洲大陆的历史和人文。

二、《两个近卫兵》诗词创作之中人文历史内涵的体现

舒曼的《两个近卫兵》创作于1840年,是一首典型的叙事体裁的歌曲,要了解这首歌曲,我们先来看看歌曲的出处。《两个近卫兵》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浪漫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作为典型的叙事体裁诗歌,这首诗讲述的是关于两个士兵的故事,那这两个士兵来自哪个年代,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争呢?

首先,诗词中的主人公是两个法国士兵,他们参加的是爆发于1812年的法俄战争。当时身为法皇的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法国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击败了奥地利、普鲁士等强敌,并让英国臣服,为了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法国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发起“大陆封锁”政策,作为联盟的一分子,俄罗斯在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法国的侵略野心后退出了联盟,成为欧洲大陸上阻止拿破仑实现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俄国的敌对行为招致拿破仑的愤怒,便计划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俄国投降,于是借口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合约》,在1812年夏天率领60余万大军进军俄罗斯,分两路跨过涅曼河,一路高歌猛进,俄军采取后退决战方针,主动撤离莫斯科,至卡卢加,以退为进抵抗法军,法军难忍严寒,俄军最终转入反攻,追歼大量法军,法军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大部分炮兵,最终只有3万人回到法国。诗词中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两名法军士兵。

海涅作为著名的德国浪漫诗人,他也是这场战争的时代亲历者,1820年秋天,海涅回到家乡杜塞尔多夫探亲,路上遇到一大队从俄国遣返回法国的战俘,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在其中他发现了他的昔日好友勒·格朗,多年不见的两人悲喜交加,他们坐在草地上促膝长谈,勒布朗讲述了他们战败并且被俘悲惨经历,还用他随身携带的旧军鼓给海涅敲出了行军鼓调[4],此情此景使海涅深有感触,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两个近卫兵》[5],整首诗以两个战败受伤的法国士兵的对话为主线,着重表现了法军在法俄战争中的困境以及士兵对祖国及拿破仑的忠诚。

海涅1797年出生于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的一个商人家庭,作为犹太人,性情敏感的他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别人的冷落和歧视[6],在他童年经历了拿破仑战争,这场战争也在悄然改变着他的性格和命运。1795年,拿破仑的部队曾经开进莱茵河流域,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也被带到了海涅的故乡,德国的封建统治开始瓦解,民主革命也在悄然进行,法军的改革使当地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民主思想也深入人心,童年的海涅便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自己本身也是革命时期拿破仑的崇拜者[7],而这种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之后的文学创作。1809年海涅开始写诗,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并迅速闻名于世,1827年出版了他亲自编选的四部诗集中的第一部《诗歌集》[8],为了获得德国公民权,他于1825选择皈依基督教,但是根深蒂固的民主革命思想也使得他饱受排挤,在1830年革命后离开德国流亡巴黎,并转向从事政治活动,成为民主革命的践行者与领导人。拿破仑崇拜普遍存在于19世纪德国的文学家之中,如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无论是出于拿破仑革命对德国犹太居民的解放,还是借这位法国革命者批判德国封建统治的黑暗,海涅对于拿破仑的崇拜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他曾高呼“皇帝!皇帝!伟大的皇帝!”也曾写道:“拿破仑呵了一口气,就吹掉了普鲁士。”而在这首《两个近卫兵》中,海涅通过士兵对法国皇帝至死不渝的忠诚和誓死保卫皇帝的呐喊表达出了自己对拿破仑和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推崇。

海涅诗歌创作风格朴实流畅,善用平实的语汇抒写内涵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即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海涅善于将二者巧妙结合,让诗歌即有内涵又不背负沉重的哲学包袱,这在德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两个近卫兵》中两名士兵的对话以及慷慨激昂的呐喊都展现了诗人朴实而又精妙的创作风格。

三、舒曼歌曲创作中人文历史内涵的体现

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我们再来看一看舒曼在《两个近卫兵》的创作中赋予了歌曲怎样的人文内涵,歌曲的音乐中又蕴藏着哪些玄机。

首先来看一下歌曲的前奏。本曲前奏简短但很有特点,听起来高亢雄壮,像是一个进行曲或者行军号的动机,但是歌曲的原调调式是g小调,相比我们熟悉的大调进行曲的感觉,它显得相对暗淡,再来听这个简短的前奏动机的旋律走向:d1-g1-g-a-bb-c1-a-bb-g-bB-c-bB-A-G,旋律在开头两个音的四度上行跳跃之后急转直下,整体呈现出一个明显下行的走势,同时歌曲原调是为男低音量身定做,加之演唱者厚重的音色,使歌曲整体呈现出悲伤甚至是悲壮的色彩。为什么呢?不难理解,歌曲以法俄战争中的两名法国士兵为主体,他们身上延续了法国大革命的先锋精神,为了拿破仑誓死不屈,这正是进行曲精神的体现,无奈作为这场失败的侵略战争的亲历者,他们的境遇与其皇帝一样走向低谷,正如前奏的下行旋律,略显悲凉。

歌曲共四个乐段,第一乐段是叙事的开始,中速四四拍的节奏铺垫出略显沉重的气氛,叙事者的口吻讲述着故事的背景,主人公两个士兵的境遇在沉缓的音乐中体现出来,男中低音的音色对于这首歌有着特殊的感染力,低沉浑厚的音色可将士兵的沮丧与战败的悲凉贴切地展现,演唱时也必须注意语气的运用,叙事歌曲对于歌者来讲,就是用声音讲述故事,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特别是在故事的开头,要向电影开场的旁白运用合适的语气做好铺垫,况且德语辅音的运用多且复杂,要合理利用好辅音以获得丰富的语气,做到引人入胜。

在一个前奏再现的动机过度下,歌曲进入第二乐段,士兵的对话开始,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第一个士兵的歌词中的辅音:“Wie weh' wird mir,wie brennt meine alte Wunde!”这句话共含有五个以辅音字母“w”开头的单词,句子开始的三个词也都是以“w”开头,我们知道,德语字母“w”发音需要咬唇,舒曼巧妙地运用歌词中连续的咬唇音所带来的丰富语气将士兵身体上的伤痛和心灵上的悲愤表现得更为形象,同时,舒曼将音乐氛围变得陈静柔和,加上平缓进行的音程和休止符的运用,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两个满身伤痕有气无力但内心极不平静的两个士兵,看到了法俄战争中战败归国、颠沛流离又满怀不甘的三万法军战俘的形象。

进行到歌曲的第三乐段,音乐突然变得柔和,之前持续进行的注释和旋被以三连音为主体的分解和旋所替代,浪漫音乐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时候,士兵在向他的兄弟托付后事,让战友在他死后将他带回故乡,安葬在法兰西的泥土之下,这一部分是歌曲中少有的充满温情与人文关怀的片段,在这简短的乐段中,舒曼将他的浪漫音乐气质充分体现;当人们还沉浸在浪漫流畅的氛围中意犹未尽,音乐突然变得激烈,左手四分音符与右手八分音符使钢琴声部变得极其不安分,这个动机就如同士兵此时的心跳声,急促而充满力量,而且在“越来越流动”和“更快”的音乐提示下,氛围越发激烈,直到推进至最后个乐段。这时,音乐的调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调性从暗淡的g小调进入到D大调,同时旋律下行的动机也被大调主和旋的上行音程代替,音乐的色彩变得明亮而雄壮,就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熟悉的旋律——《马赛曲》。

《马赛曲》大家都很熟悉,是法国的国歌,这是它现在的一个官方身份,那作为一个德国人,舒曼为何会在此处运用马赛曲的旋律呢?要知道,《马赛曲》的意义不仅是法国国歌这么简单,《马赛曲》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間,它的创作者鸣叫鲁热·德·利尔,创作于1779年,最初名叫《莱茵军战歌》,1792年来自马赛的500名工人义勇军就是高唱着这首歌浩浩荡荡来到巴黎,支援和拯救因支持改革被囚禁的巴黎议员,以此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马赛曲》也因此而命名,作为向往自由和革命的赞歌,《马赛曲》和革命的火种一起迅速传遍整个欧洲。从那个时候开始,《马赛曲》就不仅是法国人的革命赞歌,它和拿破仑一样成为代表自由和革命的一种精神符号。

在历史上,拿破仑对于铲除欧洲的封建势力,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尽管他后来自称皇帝并且发动了侵略他国的战争,所以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当整个欧洲又陷入封建复辟时期,不少国家的人民又重新怀念起拿破仑来,这其中也包括文学和艺术界的海涅和舒曼。作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罗伯特·舒曼生性热情敏感,又具有民主主义思想,舒曼出生于书商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德意志文学与诗歌有着深入的研究[9],1834年,已经身为作曲家的舒曼创立《新音乐杂志》并亲自担任主编,这段时间,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他的评论成为当时音乐节的热门话题,其中不乏批判陈腐音乐思想、推进音乐艺术变革的革命性文章,作为音乐界的民主革命人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与拿破仑的变革精神早已根植舒曼的内心,因此,创作《两个近卫兵》时引用象征自由和革命精神的《马赛曲》实为顺理成章。无独有偶,德国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里夏德·瓦格纳也以海涅原诗创作了歌曲《两个近卫兵》[10],并与舒曼不约而同地在末段借用了《马赛曲》的旋律,瓦格纳更是为此而视舒曼为知己,并把他的《两个近卫兵》献给了舒曼。1840年,他在给舒曼的信里写道:“听闻你已为海涅的《两个近卫兵》谱了曲,并在曲子的尾声运用了《马赛曲》,去年冬天我也为它谱了曲,并且也在末尾用了《马赛曲》。这一定是有些道理的。……因此,我把我的曲子重新不公开地题献给你,虽然我已题献给了海涅,同样,我表示接受你的《近卫兵》的不公开题献,并等待着题献的刊本。”对此,我们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谁知道海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脑海里回荡的不是《马赛曲》呢?

舒曼比海涅晚12年出生,二人都逝世于1856年,在这个如火如荼的年代,他们同为民主革命精神的狂热追随者,同为德国浪漫主义浪潮中的宠儿,也都在莱茵河畔寄托了各自的人生理想,生性热情内心敏感的他们似乎注定要在浪漫主义的大潮中惺惺相惜,共同的民主思潮和浪漫主义气质使他们跨越了艺术题材的界限,诗与歌在他们的内心也必然是灵魂契合的纽带。海涅曾说:“我将内心巨大的痛苦化作一首短小的歌”,音乐之于海涅乃是诗歌的延续,而舒曼在创作风格和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也源自他音乐诗化的理想,舒曼曾说:“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每个音乐家首先都是诗人,更加高深的诗人”,在他的内心,作为艺术家首先理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1833年3月的一天,舒曼在他的日记中说道:“海涅的诗就是音乐,配词的歌”[11],极具诗人气质的舒曼自然欣赏海涅,他发觉海涅抒情诗中传递出的浪漫情感与自己的气质不谋而合,因此,他用海涅的诗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包括我们熟知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12]。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创作思想,海涅与舒曼皆有共鸣,因此二人可以琴瑟和鸣,音乐成为语言,语言化为音乐,音乐与诗歌碰撞出炫丽的火花,寄托对他们共同的向往。而在《两个近卫兵》最后一个段落,海涅笔下士兵视死如归的呼喊仿佛是法国革命精神的缩影,而舒曼在此处会意地借用了《马赛曲》的旋律,听觉效果慷慨激昂,诗乐齐鸣,严丝合缝,实乃天作之合。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总是喜欢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寻觅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探寻德国浪漫主义的辉煌与陨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创作于1840年,这一年被称为舒曼的“歌曲之年”,这一年舒曼31岁,克拉拉21岁,相识十几年的他们经历了并不平坦的爱情之路,舒曼的老师、也是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先生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两人的感情,而历经坎坷的两人终于在1840年的9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3]。也就是在这一年,一直专注于钢琴创作的舒曼将创作重心突然转向声乐作品,也许他觉得唯有给诗歌谱曲才能抒发其内心的幸福,也只有诗词中实实在在的文字才能让他多年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仅在这一年之中,舒曼谱写了138首,占其一生歌曲创作数量的一半之多,其中包含作为献给其妻克拉拉结婚礼物的套曲《桃金娘》,也有被广为传唱的《诗人之恋》《声乐套曲》等等,而在众多诞生于1840年的优秀作品之中[14],这一首《两个近卫兵》因其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和创作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是歌曲中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恰好契合了舒曼突破阻挠、最终获得爱情的心路历程。

任何形式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作为音乐与诗歌有机的结合体以及人文历史的艺术缩影,德语艺术歌曲的创作更加直观地体现出这一点。通过一首歌曲我们会了解到几百年前的历史人文,就像通过这首《两个近卫兵》,我们仿佛看到了两百年前欧洲大陆革命的波澜壮阔,以及历史大背景之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演唱一首歌曲,我们要重视声音、气息、节奏、语言等基本要素,它决定了我们演唱的精准度,同时,又要了解他的文学内涵、歷史人文,它决定了我们歌唱的深度和音乐修养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唱歌和生活一样,不能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

——————————

参考文献:

〔1〕〔2〕〔3〕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0,24-28,28-33.

〔4〕〔5〕〔6〕〔7〕〔8〕(德)海涅,潘子立.海涅抒情诗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3.13,13-15,1, 13,2.

〔9〕〔12〕〔13〕〔14〕吕昕.世界音乐巨匠——舒曼[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3,46,27-30,46-47.

〔10〕(德)海涅,潘子立.海涅抒情诗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3.13.

〔11〕(德)巴巴拉·迈尔.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罗伯特·舒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7.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Ap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History in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Songs

——Give Schumann's Song The two Grenadiers as an example

SONG Chang-qing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6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19th century is the heyday of the creation of western art songs. As a combination of German poetry and music, the creation of German art songs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status and human customs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songs, study and research of artistic songs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singing skill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but should be in-depth study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social humani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poetry and music creation in Schumann's song "Two close Guards", we can fully feel the social and humanistic society of continental Europe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Keywords: The Creation of Art Songs; Human History; Robert Schumann; The Two Grenadiers

猜你喜欢

舒曼罗伯特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xed infection of hepatic cystic and alveolar echinococcosis:Four case reports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Autumn Fiers 秋火
平凡世界里的“罗伯特”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罗伯特·G·爱德华兹(1925-2013)
我并不完美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