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

2021-09-09甄自明赵晓峰王琼

关键词:概况路线

甄自明 赵晓峰 王琼

主持人语:本期推出两篇有关鄂尔多斯地区历史的研究成果,第一篇是来自鄂尔多斯博物馆的甄自明等撰写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一文,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首次完整地梳理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可以说是一部鄂尔多斯中外交流史的提纲。另一篇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的焦懿晟《战国至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对鄂尔多斯高原人口的影响》,文章重点关注了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在鄂尔多斯地区所修筑长城防御体系对这一地区人口成分、数量、分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群是历史发展的承载体,关注人口的变化是区域历史的重要内容。这两篇文章均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工程2019年度项目“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项目拟对内蒙古黄河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挖掘梳理,力求总结出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康建国

摘 要:本文指出了传统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含义与联系,重点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况和路线,包括青铜之路、汉代草原丝绸之路、唐代草原丝绸之路、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走西口的形成、分布与走向、路线,从而凸显了鄂尔多斯高原在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草原丝绸之路;概况;路线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35-06

公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汉朝凿通的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通道上,中国的丝绸是大宗贸易品。后来,丝绸之路内涵不断扩大,不单指这条途经河西走廊的通道,而是泛指所有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1}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至中亚、西亚的东西方大通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广义的“丝绸之路”大致有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四条线路,沙漠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通的汉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四条主要通道,第一条称为“沙漠(绿洲)丝路”,即由西安出发,主要经过中国河西走廊、南疆地区各绿洲城国的经济文化走廊;第二条称为“草原丝路”,主要通过蒙古高原,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草原之路;第三条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主要通过今云贵、川藏地区至印度及东南亚,这条通道又是藏区与内地的茶叶、马匹贸易运输之路,又称“茶马古道”;第四条称为“海上丝路”,是通过海路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经东南亚、印度洋,抵达波斯湾的海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以及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发展,为这些文明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高原沟通亚欧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内蒙古阴山长城沿线,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部的欧洲地区。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兴盛起来以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心地集中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东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同时也是当时游牧经贸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南端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区和必经之地。广义的草原丝绸之路泛指分布在欧亚草原的历朝历代所有连接东西交流、南北交流的贸易、文化和天然通道,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路线。以鄂尔多斯草原为例,在青铜时代,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青铜之路;在秦汉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秦直道及当时其他天然通道;在隋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受降城道及参天可汗道;在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四通八达的驿道;在明清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万里茶道;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走西口。

一、鄂尔多斯青铜之路

在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早已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然大通道,那就是途经欧亚草原的“青铜之路”。“丝绸之路”传播的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和四大发明,而“青铜之路”传播的则不只是青铜器,还包括众多的技术和观念,比如关于牛、马、羊的饲养技术,比如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比如马衔、马鞍、马镫的发明和使用等,{2}而且西传或东渐了多种多元的青铜文化。

商周秦汉时期,从朱开沟遗址及其他鄂尔多斯青铜器遗迹与中原、东北以及境外青铜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来看,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就已经存在多条青铜之路。

鄂尔多斯高原青铜之路有五条(图1),1.从鄂尔多斯市向北,经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张家口市至北京市,是一条天然通道,{3}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冀北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再由京津唐地区向北,沿桑干河、老哈河流域至辽西地区,经赤峰以北的西拉木伦河向西,越大兴安岭到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也是一条天然通道,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漠北青铜器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2.从鄂尔多斯市向北经包头,过蒙古国直到米努辛斯克盆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蒙古青铜器文化、卡拉苏克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的直接交流传播通道。3.由鄂尔多斯市向西北,经巴彦淖尔市,过蒙古国到阿尔泰地区,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等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4.由鄂尔多斯市向西,过黄河经宁、甘、青越河西走廊,可通至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4}此道發展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又称“沙漠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5.由鄂尔多斯市向东南,过黄河进入晋陕高原,再向南到达中原地区。这条通道和秦直道,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与中原青铜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

通过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的青铜之路,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周边地区的中原青铜文化、晋陕高原青铜文化、冀北青铜文化、夏家店上层青铜文化、蒙古青铜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阿尔泰青铜文化等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交往和双向的文化、技术交流与传播。在商代至汉代的青铜之路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区域内,多个部族、多个地区、多种青铜器文化进行着经济、文化、贸易、技术和人群等多方面的广泛交流,借鉴吸收、兼容并包,从而形成了青铜之路上丰富多彩、轰轰烈烈的交往、贸易、征战、抵抗、分裂、交融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二、汉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四条,除秦直道以外,鄂尔多斯市东部有两条,一条位于准格尔旗;一条由伊金霍洛旗进入,经过准格尔旗,在达拉特旗北渡黄河。鄂尔多斯市西部有一条,从乌海市附近进入鄂托克旗境内。除秦直道是人工修筑的路以外,其他三条路线都是天然通道。(图2)

(一)秦直道

秦直道从今陕西淳化县北的云阳甘泉宫,直达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的九原,从秦朝的心脏地区,直抵北方边塞。秦直道纵贯鄂尔多斯南北,是当时联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该道出汉上郡(今榆林市)沿榆溪河北行,经汉虎猛县(今红庆河古城),增山县(今城梁古城),到达五原郡(今包头市)。{5}该路线是秦汉时期由关中通往漠北的首选。秦直道南北纵观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大通道。

(二)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天然通道

由皇甫川向北进入准格尔旗,沿纳林川经过汉美稷县(即纳林古城),向东北到达汉沙南县(即十二连城古城),由十二连城附近的榆林古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到达今呼和浩特市西南的汉云中郡。{6}

(三)鄂尔多斯东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天然通道道

由牜孛牛川北上,进入伊金霍洛旗境内,经过汉广衍县(勿尔图沟古城),向北在汉曼柏县(榆树壕古城)附近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四十里梁——敖包梁——点素敖包分水岭,再向西北到达汉河阴县(城拐子古城),由昭君古渡口北渡黄河,通往汉五原郡。

(四)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天然通道

这是一条匈奴南下进入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通道,起点在今巴彦淖尔市秦汉长城的高阙塞,匈奴骑兵从这里出发,沿秦汉长城外缘,向西南经过乌兰布和沙漠,到达鄂托克旗碱柜渡口或乌海市、宁夏石嘴山与鄂托克旗交界处的石咀子渡口,由这里东渡黄河,进入鄂托克旗,从而进入了一马平川、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西部大草原。{7}

三、唐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唐代统治者利用草原丝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并对其加以控制与安抚,当唐太宗征服突厥后,为安置回鹘、铁勒等部,曾到灵州与数千少数民族首领会见,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唐朝还开通从五原到哈剌和林的南北通道,沿途设立60余个卫所来保护这条道路,铁勒、回鹘等称之为“参天可汗道”,是一条连接北部草原的重要道路。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了唐都长安通往塞外漠北突厥、回鹘的3条重要驿路,(图3)分别为:

(一)夏州道

从唐都长安北行,经延州、夏州即今白城子古城,向西北过经略军城即今鄂托克旗包乐浩晓古城,向北过丰州至西受降城。这条驿路是在秦直道废弃后,为适应当时北方边疆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漠南的安全,逐步开拓和建设起来的纵贯今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重要军事通道。这条驿路再向西北与参天可汗道相连,经鹈泉,至回鹘牙帐,成为唐代都城关中地区通往突厥、回鹘漠北地区的主要通道。

(二)单于都护府道

从唐都长安北行,经延州向北,过鄂尔多斯高原东侧的绥州、麟州,向北经胜州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向东北经东受降城到单于都护府。该道是漠南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再向北与白道相连,通往漠北碛口。{8}

(三)中受降城道

从关中地区向北,经延州、绥州向北,过麟州向西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渡过黄河至中受降城。该道与秦直道走向、分布大致相同,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秦直道的作用,成为唐朝京畿之地经过鄂尔多斯高原通往塞外漠北的重要通道。{9}这3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重要通道,加上当时从灵州到单于都护府黄河段相当昌盛的水上交通,形成了唐代漠南地区空前的交通盛况,成为唐代草原丝绸之路上不可替代的交通大枢纽和交流大通道。

四、元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元朝建立以后,与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在这一庞大版图区域内畅通无阻,一度实现了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的大贯通,这个时期的草原丝路表现为全境范围内四通八达的驿道。元代驿道通畅,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都司,南接安南、缅甸,西南至乌思藏、大理,西通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北达吉利吉思。全国设有驿站约1500处,驿道上每隔60里左右置一站。

元代的鄂尔多斯高原,其东北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的云内州、东胜州所辖,其南端属陕西行省的延安路绥德州所辖,其西部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所辖。除了北、南、西三面的边缘地区为中书、陕西、甘肃行省所辖外,鄂尔多斯的其余广大地区,称为察罕脑儿,是元朝皇室的封地。据专家考证,乌审旗三岔河古城应为元代由安西王阿难答所建的察罕脑儿故城,后收归朝廷直辖,设察罕脑儿宣慰司。察罕脑儿也是元代的重要军事牧场,是元朝在全国各地官办的14个大牧场之一,因此元朝十分重视这一地区。察罕脑儿成为河套、漠北通向陕西及内地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和中心。

(一)以东胜州为中心的三条驿道

这条驿道从东胜州(今托克托县东沙岗古城)出发,经中兴府路(今银川)到达河西走廊,与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西可通中亚,北经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黑城子)可到哈剌和林。另一条道路从东胜州到中兴府路之间,沿黄河北岸而行,元初設水站10处,属东胜州管辖的有只达温站、白崖子站、九花站、怯竹里站和梧桐站等5站,后全线增设至14处驿站,水陆并用,中兴府璐附近设哈温站。再一条驿道从东胜州向东延伸至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再到元大都(今北京)。{10}

(二)以察罕脑儿为中心的驿道

这条驿道从察罕脑儿(今乌审旗三岔河古城)往南,经白塔儿(今陕西靖边县)、延安路(今延安)、甘泉、中部(今陕西黄陵县)、同官(今陕西铜川)、耀州(今陕西耀县)等地,到达陕西行省的交通中心奉元路(今西安)。另一条驿道从察罕脑儿往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在东胜州附近渡黄河,西通中兴府路,东连丰州(今呼和浩特)。{11}还有一条驿道是从察罕脑儿往西北经过陌眼驿、阿尔寨石窟,过黄河经过亦集乃路,到达哈剌和林。

(三)灵州——陌眼驿——亦集乃路——哈剌和林驿道

据清代张鉴所撰《西夏纪事本末》中的《西夏地形图》中记载,从灵州通往西辽界的驿道上共有12个驿站,其中的“陌眼驿”,无疑就是鄂托克旗的百眼井。百眼井是窝阔台时期设置的,从哈拉和林通往漠南的重要驿道之一。那么窝阔台时期至元代,就形成了灵州、宁夏府路至“陌眼驿”经过阿尔寨石窟,再到亦集乃路(黑水城),到达哈拉和林的重要驿道。

正如明朝学者宋濂等人评论说,因为有完备的驿站制度,“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意思是说,驿站使天下资源能汇聚一堂,这是元朝强盛的重要原因。有了驿站制度,加上元朝与四大汗国的密切关系,元代的草原丝路达到了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五、万里茶道

明代形成了北上的“茶叶之路”。明代万历年间,俄罗斯人从蒙古草原哥萨克手中得到中国的茶叶,很快在俄罗斯风靡起来。起初,俄国人见到的茶叶,有的是通过海运运达。通过比较,还是认为陆上运来的茶叶好。海上运去的茶叶由于水汽大、潮湿、容易霉变。很多中国商人,包括回族商人选择当年匈奴走的草原通道,将中国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回族商人将大宗茶叶通过水路运往包头,北上经二连、恰克图等地,向俄罗斯贩运。明代形成的“茶叶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衔接。

清代以后,草原絲绸之路发展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清代以来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达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万里茶道经过和通行的支线和重要区域。然后,万里茶道向北从伊林(今二连浩特市)进入今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六、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从明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时期,大批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进入内蒙古地区,带动当地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事件。“走西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移民。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后,康熙皇帝举行“多伦会盟”,之后诏令建立内蒙古五路驿站,分别为喜峰口、杀虎口、古北口、独石口和张家口等驿站。由于张家口、杀虎口的地理位置东西并列,清代把张家口也叫东口,把杀虎口叫西口。(图5)杀虎口驿路,有两路,从杀虎口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分道,一路至乌拉特三公旗,一路至鄂尔多斯地区。出杀虎口的驿道共设蒙古站11个,其中经和林格尔等地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设四站,由归化城通往鄂尔多斯的西路设7站。鄂尔多斯的7个驿站是:杜尔根站,在今托克托县河口镇东北;东素海站,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西,为进入鄂尔多斯的第一站;吉格苏特站,在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巴颜布拉克站,在今东胜市西北;阿鲁乌尔图站,在今东胜市罕台庙西北;巴尔苏海站,在今杭锦旗与乌审旗毗邻处;察罕扎大海站,在今鄂托克旗沙拉布洞。这些驿道和驿站的设立为交通和通邮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鄂尔多斯高原各地之间及与外地的联系。这些线路是从山西进入鄂尔多斯走西口的主要道路,实际上,从杀虎口出关后,在准格尔旗由南向北的娘娘滩羊圈子渡口、大迠西口古渡、君子津渡口、榆林古渡口,均可西渡黄河进入鄂尔多斯,这些都是鄂尔多斯地区走西口的支线道路。

鄂尔多斯地区与晋西北、陕北相邻,这里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成为晋陕居民外出谋生的首选之地,也是最为方便到达的地区。而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封闭状态,单一的牧业经济使蒙古族牧民缺乏粮食、蔬菜和布匹糖茶等生活用品,需要引进汉族的农耕技术和小手工业产品。于是,走西口的移民现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内蒙古中南部,三面环绕黄河,南接中原、北通大漠,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都曾在这里放牧、崛起,南面农区的粮食、丝绸同北面牧区的皮革、马匹,本地盛产的糜子、牲畜、池盐等产品都在这里交换、贸易,同时鄂尔多斯宜农宜牧,使得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历朝历代沟通关中与塞外,乃至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成为亚欧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区域。

自古以来,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的长城以北的广阔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众多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与中原、西域发生交往,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游牧经济文化。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体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包容思想理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草原丝绸之路,是农牧经济产生与发展的结果,以产品交换形式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直接连通中原、亚欧,成为当时世界最为活跃、距离最长的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蒙古高原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12}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迅速推动沿线各国各地共同繁荣发展。构建新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致力于发展繁荣丝路经济,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的又一重大贡献。

——————————

注 释:

{1}陈育宁.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A].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2}杨泽蒙.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3}{4}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J].考古学报,1988(03).

{5}张光耀.秦直道探索与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M].现代出版社,1996.

{7}田广金,郭素新.西沟畔匈奴墓反映的诸问题[J].文物,1980(07).

{8}{9}内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编委会.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10}{11}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第三卷·蒙元时期的內蒙古地区(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旺楚格.论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力[A].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The Silk Road of the Ordos  Plateau

ZHEN Zi-ming1, ZHAO Xiao-feng1, WANG Qiong2

(1.Ordos Museum,Ordos 017000, China; 2Ordos Library, O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eaning and the contact of the traditional Silk Road and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analyzed the route of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in Ordos plateau, including the Bronze Road,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Han Dynasty,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Yuan Dynasty grasslands of the silk road, Ten Thousand Li Tea Route and Taking the West Pass. We discussed these routes, form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thu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rdos plateau in the Eurasian Grassland Silk Road

Keywords: Ordos Plateau; The Silk Road; General Situation; Route

猜你喜欢

概况路线
美食新路线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画路线
找路线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