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融合
2021-09-09张磊
张磊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行草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先后获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江左风流”奖(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办)等,并入展二十余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等。
碑帖融合是书法实践在书法审美上的一次尝试,以其对帖、碑兼容的“清雄”美学特征在书法实践中与“帖学”“碑学”风格并列,成为又一种新的书法美学实践趋向。
明代末期,虽然碑帖融合思想尚未形成,但是,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等书家进行的融碑入帖的实践,却使得书法风格既具有“帖学”清俊的面貌,又能够体现出“碑學”的雄浑,这种特征对我们进行碑帖融合实践有很好的启发。清代前中期,以金农、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汉碑融入行草,打破了“二王”一脉的帖学传统,形成了师碑破帖的风气;清代后期,碑学兴盛、帖学式微,何绍基将隶法与颜书融合,赵之谦又将北碑融于行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对某个书法名家的取法进行学习,在其个人书风完全成熟前的书法实践,既兼有其前期吸收传统的风格特点,又略微显现出其成熟风格特点,这对我们研究书法个体风格提供了较为便利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书法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几年我一直对明清大幅条幅作品较为关注。明清诸家如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何绍基等,以“奇”“厚”为审美取向,融碑入帖,将笔法、字法、章法与墨法表达得淋漓尽致。诸家作品中不仅体现出深厚的帖学功底,也能够表现出古、拙、浑、朴的气息。观其作品,为之震撼的是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更为之触动的是在这些巨幅条幅创作时,字法的丰富变化以及笔法仍不失细节的表达。
“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碑帖融合一直是我追求的作品风貌。在学书过程中,多取法倪鸿宝、何子贞,倪鸿宝“一笔不肯学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锋棱四露,仄逼复叠”,何子贞“笔挟篆分,遒劲质朴”,由此上追秦汉碑刻,以增加用笔苍茫之意。
关于大字创作,我注重势的把握,借鉴鸿宝章法,行距拉大,字距靠近,结字取势亦多遵循鸿宝法,用笔除借鉴鸿宝苍健古拙外,还融入子贞笔意,以增厚重之感;相比大字创作,小字我更关注写意,小字作品多为闲来抄书之作,无太多雕饰,或行或草,因字取势,仅此而已。整体创作无论大字小字,更多地追求写我心、写我意,每幅作品力求一气呵成,避免重复创作,更避免左右腾挪、矫揉造作,这大概就是我书写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