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独秀“国语”教育主张的嬗变

2021-09-09储小旵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语陈独秀识字

李 明,储小旵

(1.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浙江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一、“国语”的含义及名称演变

但五四前后所说的“国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民国时期的全民共同语,二是指中小学语文。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今序(1951)》:“‘国语’这个名词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已曾为进步的改良主义者所提倡,但社会并不理睬。‘五四’后,就在一九二○年,学校语文课程也发生了突变,首先把小学儿童三千年来一贯诵读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因而把课目名称‘国文’改为‘国语’。”[4](P11)为什么将中小学语文也称为“国语”呢?大概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白话文,故此称中小学语文为“国语”。

二、早年的陈独秀:“国语”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

“为了创造全国统一的语言,陈独秀后来在革命工作之余,做了一生的研究工作。”[5](P60)早在1904年,陈独秀就提出“国语”教育的主张。他在《国语教育》一文中说:

现在各国的蒙小学堂里,顶要紧的功课,就是“国语教育”一科。什么是国语教育呢?就是教本国的话。……一是小孩子不懂得深文奥义,只有把古今事体,和些人情物理,用本国通用的俗话,编成课本,给他们读。……一是全国地方大得很,若一处人说一处的话,本国人见面不懂本国人的话,便和见了外国人一样,那里还有同国亲爱的意思呢?所以必定要有国语教育,全国人才能够说一样的话。……本国话究竟比外国话易学些,若是学习三年,大约就可以够用了。免得官话一句不懂,日后走到外省外府,就像到了外国一般,实在是不方便哩[6](P42)。

上段陈独秀的论述中出现了几个与语言学有关的关键词:“国语”“俗话”“官话”。我们在这里要简单地解释一下各自的语言学含义。“国语”“官话”其实是一个意思,即民国时期的全民共同语。“俗话”应该与书面语相对应,其实指当时的口语。以上陈独秀所说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主张:一是要言文统一;二是使用一个全国通行的标准语。当然陈独秀倡导“国语”教育目的,不仅是为了普及“国语”,更深层的目的是打破陈旧的文言文的束缚,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学习知识,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时事,从而达到开启民智的作用。陈独秀的主张,可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审视。可以说,提倡“国语”,陈独秀并非第一人。“国语”运动,是从1897年开始的[7](P85),直接原因是“他们目击甲午(1894)那一次大战败,激发了爱国天良,大家推究原因,觉得日本的民智早开,就在人人能读书识字,便归功于他们的五十一个片假名”[7](P91)。于是福建的卢戆章第一个提出切音运动,其实质是用一种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但这种主张“有两个大缺点,所以终于行不通”[7](P99),结果失败了。陈独秀提出的“国语”教育主张,正好处在“国语”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切音”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国语”运动的“宗旨是‘言文一致’,还不甚注意‘国语统一’”[7](P91)。而陈独秀不但提出言文统一,还提倡使用全国通行的标准语,在当时来说,这种观念非常富有前瞻性,走在时代的前沿,可惜黎锦熙先生的《国语运动史纲》并未记载陈独秀的这一功劳,有点遗憾。

再说“国语”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切音”运动的失败,除了黎锦熙先生所说的“切音”本身存在两个缺点外,不得不说,失败还有其他的原因:一是提倡者通过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语言改革,清末政府动荡不安,官府做事效率低下,改革推行起来也困难重重,因此改革一再延宕;二是“切音”运动忽略了汉语的语言特点,丢弃了几千年使用汉字的传统,脱离了广大群众。这些因素预示了“国语”运动第一阶段失败的必然性。

陈独秀不但提出“言文一致”“使用标准语”的主张,他还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大众,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行“国语”教育。他说:

我开办这报,是有两个主义……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长点知识[8](P18)。

可以看出,该报创办的主旨有二:一是让大众获知时事消息;二是教育那些因无钱读书的人学习知识。也有学者认为该报宗旨是“反帝救国,开启民智”[9](P26),也是“对国民性的初步探索”[5](P51)。该报是“立足于安徽省情的地方性报刊,语言表述迎合了安徽民众,符合安徽人民的文化审美趣味。报刊在编辑中加入数量众多的安徽俚语、俗语,‘别要’(不要)‘搭伙’(合作)‘保不住’‘顶要紧’(非常要紧)‘老山里头’‘肚子都气大了’‘可管’等地方性语言均取材于安徽百姓的日常生活,契合了底层民众的表达习惯”[10]。使用的是“俗话”,其实是当时全省通行的口语,中间夹杂了安徽地方性、浅近的方言俗语。陈独秀从安徽实际出发,用行动做到了言文一致,远比那些同时代的“切音”运动要实际,起到了直接宣传“国语”的效果。

但早年的陈独秀,对“国语”改革的看法甚至有激进的倾向。同时代的钱玄同对“国语”改革的主张远比陈独秀激进,他主张废除汉字和汉文,“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11](P743),而陈独秀稍有折中,主张先废汉字,不废“国语”,但改用罗马字母书之,他在《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然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至于废国语之说,则益为众人所疑矣。鄙意以为今日“国家”“民族”“婚姻”等观念,皆野蛮时代狭隘之偏见遗留,根底甚深,即先生与仆亦未必能免俗,此国语之所以不易废也。……当此过渡时期,唯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11](P738)。

胡适对陈独秀的看法极为赞同,他说:

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11](P745)。

陈独秀甚至认为未来全世界统一使用世界语,他在《答陶孟和(世界语)》中说:

此仆对于世界语之感想,而以为今日人类必要之事业也[12](P721)。

从以上语料中可以看出,早期的陈独秀,对“国语”改革问题持激进观点,今天来看,不管陈独秀的观点正确与否,早期的他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三、晚年的陈独秀:“国语”教育的探索者

可以说,陈独秀对“国语”教育的探索,伴随他革命生涯。如果说,陈独秀早年对汉字汉语的看法偏于激进,但晚年显得比较保守,一心扑在“国语”“训蒙”的事业中。直到临终前几天,还在撰写《小学识字教本》下篇(乙)部分的第112个“抛”字[5](P855),因此称他是“国语”教育的探索者,一点也不为过。1940年底完成《小学识字教本》上篇。这是陈独秀晚年亲自制定的“国语”教材——《小学识字教本》(以下简称《教本》)教师用书。

对于该书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有简单介绍的必要。

(一)版本概况

据唐宝林先生《陈独秀全传》,“陈可忠也甚为遗憾,为有所弥补,很快遵陈之嘱,把《教本》油印了50册,分赠学术界人士,特别是对‘小学’有研究的学者,包括陈独秀的朋友和章太炎(作者注:当是章太炎后人)、梁实秋、王抚五等。此事由当时寓居四川江津白沙镇的台静农和魏建功主持,使这部珍贵之作得以存留下来”[5](P858)。该书传世的版本有多种。1971年梁实秋将保存的油印稿,在台湾影印出版并再版,但由于政治原因,将该书改名为《文字新诠》,却没有陈独秀的署名,也没有陈独秀的叙。大陆1995年第一次出版的《教本》,是据严学宭教授抄存王抚五收藏的油印本,巴蜀书社刊布,但删削改动和错误较多。2017年由龚鹏程先生作序、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教本》,基本保持了原貌。

(二)撰写宗旨

全书由“小学识字教本自序”、上篇“字根及半字根”和下篇“字根孳乳之字”组成。编著该书的缘由非常清楚,即推翻旧的传统的汉字教学方式,创立新的汉字教学方法。他在《教本·自序》中说:

昔之塾师课童授徒而不释义,盲诵如习符咒,学童苦之。今之学校诵书释义矣,而识字仍如习符咒,且盲记,漫无统纪之符咒至二三千字,其戕贼学童之脑力为何如耶!即中学初级生,犹以记字之繁难,累及学习国文,多耗日力,其他科目,成受其损,此中小学习国文识国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缓矣[13](P145)。

陈独秀认为旧的汉字教学方法“戕贼学童之脑力”,急待建立新的“识国字之法”。这是陈独秀编著《小学识字教本》的原因。陈独秀极力推翻沿用两千年的童蒙识字方法——六书,自己创立一套新的识字方法。他认为许慎“六书”有误,导致“中国文字训诂之学益入歧途”,“原本小学而为变专家之业”。

“中国文字训诂之难通,乃因误于汉儒未见古文,不知形义,妄为六书之谬说。许慎又易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之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中国文字训诂之学益入歧途,而又依经为义,经文几经传写,往往乖譌,儒者乃从而穿凿附会,又或故为艰深,以欺浅学,使学者如入五里雾中。说文字之书籍愈多,而文字之形义愈晦,原本小学而变为专家之业,宜其用力久而难通也。”[14](P16)

唐宝林先生认为,陈独秀撰写《教本》,“原意是想汇报毕生研究音韵学和文字学的成果,致力于寻找汉字的规律,以解决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问题。此乃是他大革命失败后竭力鼓吹汉字拼音化运动无人响应后的另觅路径之为”[5](P854)。

龚鹏程先生认为,陈独秀撰写《教本》,除了长期关注“国语”问题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学术风气使然。他认为“当时风气,论学而不通语言文字,几乎便缺了入场券,故第一流学者多驰骋于此”[15](P4)。

(三)基本体例

他将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六书体系推翻,打破两千年来的识字传统,原因是许氏六书是“谬说”,给后人识字带来困难。在推翻许慎六书之后,他自立一套以“字根”及“半字根”孳乳一切汉字的识字方法,即:

取习用之字三千余,综以字根及半字根,凡五百余,是为一切字之基本形义,熟习此五百数十字,其余三千乃数万字,皆可迎刃而解,以一切字皆字根所结合而孳乳者也[14](P15)。

陈独秀所说的字根盖即今之能独立成字的独体字,而半字根盖为偏旁。根据他的方法,即从常用的3000个汉字中提取500多个字根及半字根,分为:

一、象数(7字);二、象天(15字);三、象地(32字);四、象草木(57字);五、象鸟兽虫鱼(82字);六、象人身体(63字);七、象人动作(67字);八、象宫室城郭(40字);九、象服饰(25字);十、象器用(157字),合计545个。再由这些字根半字根孳乳出一切汉字。

(四)后世研究

对于《教本》的内容主旨,学界亦有些研究。罗会祥认为“陈独秀以极其科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明了每个字的来源及其演化,对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文字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在芜杂的各家学说之中,理出了一个科学的体系”[16]。余国庆认为《教本》有四个特色:从字形入手,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井井有条;从语音入手,分析汉语同源词,卓然可信;从文化史着眼,说明字词的来龙去脉,独具慧眼;利用新材料与新方法,使字形阐释见解新颖,超越古人[17](P197-211)。石云孙认为该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本着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以字根连及孳乳字为义例,贯以同源词研究,提供了一个识字教本,用意在改良识字方法”[18]。熊彦清认为该书“在汉字分类,同源词研究以及某些具体字词的解释上都做出了贡献”[19],多持赞扬肯定观点。但有些学者将该书解析为同源词典,如严学宭认为该书是“探讨词的历史演变……揭示词之间的渊源关系”[20];杨世元认为该书是“探讨语词历史演变……揭示了语词之间的渊源关系,目的在写出一本采诸民、还诸民的‘新文论’”[21]。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露珠的硕士学位论文将《教本》看成是同源词研究[22]。以上这些研究虽然指出了《教本》在其体例、文字学和同源词等方面的价值,但均违背了陈独秀的初衷——为童蒙识字而作的教材,并非艰深的文字学著作或同源词典。高雅靓《〈小学识字教本〉与〈说文解字〉释义比较——以“象人动作”字根为例》将《小学识字教本》的部分字根的释义与《说文解字》进行了比较,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新意[23]。

龚鹏程认为《教本》“恰好是一本专门写给教师使用的教材”[15](P8)。关于该书撰写的目的,陈独秀已有非常明确的阐述:

许叔重造《说文》,意在说经;章太炎造《文始》意在寻求字原;拙著《教本》,意在便于训蒙①。

以上学界对《教本》的研究,虽然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和数篇单篇论文,但还存在一个严重不足之处,那就是——以上的研究基本围绕陈独秀撰写和出版《教本》的艰难历程、该书体例、新方法和同源词的外围角度进行研究,还未有专门将《教本》与《说文》二者具体单个字释义进行细致比较、从书本具体内容展开深入探讨的著作。

四、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述评

以上虽然罗列了学界对《教本》的评价,但他们只是从《教本》的出版艰难历程、体例和同源词等外围考察,没有将《教本》和《说文》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因此评价未能深入或认识有失偏颇,故此,我们有必要对《教本》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作较为详细的述评。

(一)《教本》是陈独秀晚年专为中小学生识字而作的教师用书

虽然后来没能用作中小学语文训蒙教材,但这是陈独秀一生中除革命之外所做的专业性的探索之一,即“国语”教育的探索,值得我们后人尊敬。

(二)客观来看,该书最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上,而非在教育学上

这尽管违背了陈独秀的初衷,但实际中《教本》也没法使用,一是因为这只是教师用书,内容也不全(下篇未完成),而且学生用书还未编纂出来,陈独秀就去世了。

(三)就此书而言,它有非常高的文字学价值

该书的学术创新之处主要有:

1.体例创新

该书运用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汉字体系,推翻沿用两千年“六书”识字方法,打破《说文》按部首排字的传统,而代之以字根和半字根孳乳出所有汉字的方法。以往有部分学者都将《教本》看成同源词著作,其实是对《教本》释义方式的一种误解。《教本》对某个字的解释往往是由一个字根联想到相关或形近且偏旁易相混的字,它们之间有的并非同源关系。如在解释“鬥”字的时候,同时也将形近字“門”放在一起进行形体对比[14](P281)。显然是为了防止学生将“鬥”“門”相混而故意排列在一起进行对比。

2.材料创新

运用许慎未见过的新材料——甲骨文,分析汉字形体构造,解释字的意义。同时,书中大量引用金文进行论证;在解释某些字时,还引用外文进行比较论证。如解释象形字“日”时,引用了Crefe、日文、Ojbwa字、mok字等象形字进行比较[14](P3)。

3.释义创新

对《说文》中部分字义提出新的看法。主要体现在:

(1)梳理《说文》释义的脉络

如“愛”字《说文》训作“行皃”,陈独秀认为“愛当为有所贪恋而行迟之义”[14](P332)。又如“討”,《说文》:“討,治也,从言,从寸。”但未解释其意义的由来。而《教本》做了详细的阐释。《教本》:“討,从言犹从辛,从寸犹从手……象手持辛以平草。故《说文》‘討’训‘治’。”[14](P287)

(2)指出《说文》释义错误

如“鬥”字,《说文》释作“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但《教本》纠正了它的错误,认为“鬥”象两人徒手相斗,并无兵杖在后[14](P281)。又如“雲”,《说文》:“雲,像雲回转形,古文省‘雨’作‘云’。”陈独秀认为“‘云’已省便,后假用为同声之‘曰’,遂加‘雨’以别之。若依许氏古文省‘雨’之说,则篆文反在古文之前矣”[14](P6)。

4.视角创新

《教本》对汉字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如采取分析字形、相近偏旁联想和比较等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释义远比《说文》详细

《说文》解释字义时,往往用一句话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就结束了。而《教本》对字义的解释,远比《说文》详细,也可算是一种创新。如“玄”字用了一页半的篇幅进行论述。

以上只是笔者所见陈独秀《教本》的部分学术价值,然查检学界有关中国语言学史或文字学史等著作,它们不提或只是用极少的笔墨记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之功,如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未见记载陈独秀在“国语”、文字学等方面的贡献[24];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肯定了陈独秀、胡适等在书面语改革的贡献[25](P488);姚孝遂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史》指出“在胡适、陈独秀等人‘文学革命’口号的影响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继而提出了汉字改革的主张”[26](P578);黄德宽、陈秉新先生的《汉语文字学史》认为胡适、陈独秀等人“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打倒文言,提倡白话,实行语文改革……‘汉字革命’……的口号被提出来了”[27](P263)。以上著作,均未指出陈独秀《教本》在语言学史或文字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实乃一件憾事。

(四)《教本》的不足

运用历史的观点看这本未使用的“国语”教材,《教本》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该书认为沿用两千年的许慎六书为“谬说”,是否值得我们思考?难道“六书”之说一无是处?这种认识似乎有点激进,甚至主观。

其次,运用陈独秀的545个字根和半字根能孳乳出一切汉字?当然不能。比如民间百姓使用了两千年的破体字(今称为俗字),是字根和半字根不能孳乳的,而完全脱离了正字的体系,它们只是符号而已。如汉字中使用了上千年的汉字简省符号“又”,《教本》是无法说明的。

再次,有些字的训释上,有较强的主观性,甚至有望文生义、以今律古之嫌。“弔”的俗字作“吊”,《改併四声篇海·口部》引《俗字背篇》:“‘吊’,同‘弔’。”[28](P626)而陈独秀认为“‘吊’字像自经者以巾束颈而口张,义亦可通”[14](P108)。我们认为,“吊”只是“弔”形体讹变之俗字,并非陈独秀所说的象“自经者以巾束颈而口张”。

最后,民国时期,部分学者提出汉字简化的主张,钱玄同、黎劭西、胡适等提出要接受小老百姓使用了两千年的“破体字”,“处处都合于‘经济’原则”[29](P581),而陈独秀推翻汉代以来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还是旧的识字方法,可以说是破旧立旧。

五、结语

如果说早期的陈独秀提出多种较为激进的“国语”改革主张、创办《安徽俗话报》等活动是为了发爱国救亡、发扬科学、开启民智,而晚年的陈独秀专注于“国语”教材的撰写,其目的首先是为了“训蒙”,改进“习国文、识国字之法”[14](P15),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但陈独秀撰写此教材的根本原因是“不欲穷究事物之所以然,此吾国科学之所不昌也”[14](P16),而通过讲授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受学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此不独使学者感兴趣助记忆,且于科学思想之训练植其基焉”[14](P16),可见晚年的陈独秀仍在探索如何提高国民的科学精神,可谓用心良苦。但我们认为,汉字只是汉语的辅助工具符号,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象形意味越来越弱,符号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还从分析字形结构、解释其语义演变的方式来教中小学生,似乎脱离了时代,有点保守了。无论怎么说,陈独秀除了是新文化运动主要倡导者和政治家外,他还是一名“国语”教育的倡导者和探索者,他的贡献不能被遗忘,我们后人必须重新审视他在教育学史和语言学史上应有的学术地位。

注释:

① 该句话原出自《实庵先生复陈部长书》,1941年10月13日,该书编辑小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第271页,本文转引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第858页,句中的3个“《》”为笔者所加。

猜你喜欢

国语陈独秀识字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识字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妈,你好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