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革命歌曲的风格特征研究
2021-09-09赵敏
赵 敏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革命歌曲是指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它贯穿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尤以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民歌最为丰富,全面真实地记录了那些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为世人呈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这些风格多样的革命歌曲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底蕴,形式短小精悍,语言质朴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坚定的理想性、广泛的群众性、深刻的教育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的革命精神的艺术载体,是铸造和涵养时代新人党性灵魂的重要文化源泉。
一、皖西革命歌曲所赖以生发的民歌土壤
皖西革命歌曲主要指皖西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和政策、动员和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普及文化知识、宣传革命纪律、瓦解敌军斗志等由革命知识分子、文艺宣传干部、工农战士及群众在传统皖西民歌基础上所编创和流传的反映革命内容的歌曲。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敌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根据当时的客观斗争环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把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最伟大的斗争实践和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为了顺利开展革命运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和革命政策,唤起群众阶级觉醒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难以理解抽象的革命道理的社会现实,认识到运用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民间歌谣进行革命宣传的有效性和便利性,又因当时缺乏专门音乐人才,于是开始借用传统民间歌曲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和简单流畅易于学唱的旋律音调,融入时代革命内容,开始对大量传统民间歌曲进行了革命化改编,正如瞿秋白所说:“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曲谱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1](P72)。这些脱胎于传统民间歌曲的革命歌曲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进程,成为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对敌斗争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毛泽东主席也曾对这种继承传统敢于创新的文艺创作方式给予高度肯定:“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也就变成了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2](P205-206)。所以,土地革命时期漫山遍野飘荡的红歌大都由传统民歌进行革命化改编而来,皖西革命歌曲也不例外,绝大多数都脱胎于皖西民歌。
皖西民歌“是安徽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主流文化,虽然这里也蕴含戏曲、曲艺、民间器乐或其他音乐形式,但皖西民歌却以其突出的文化属性鹤立于诸音乐体裁之中,是安徽西部大别山音乐的代表性乐种”[3]。皖西民歌体裁丰富,有山歌、小调、号子、花鼓、锣鼓书等,犹以山歌“慢赶牛”著称。皖西人民“崇尚朴实而不做作,表情达意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大胆泼辣,热情奔放。在民歌中则表现为主题突出、性格鲜明、旋律优美、韵味淳厚、节奏舒展、结构清晰”[3]。由于山歌音调及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作为传统农耕时代山野田间的自由漫唱尚可,但如果作为富有力量与号召性的革命歌曲就明显不妥。而皖西民间小调蕴藏丰富,艺术上比之“山歌”更为成熟,具有曲调流畅自然、节奏规整等特点,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更适于革命歌曲的改编,所以,皖西革命歌曲常采用音调简单流畅、亲切自然的皖西小调填词编曲而成,偶见山歌体裁。
二、皖西革命歌曲的风格特征
根植于传统民歌土壤的皖西革命歌曲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皖西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们的精神风貌,深情真挚地抒发了革命情怀,全面地呈现了皖西地区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历史画卷。其风格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痛苦无奈类
这一类革命歌曲通常是诉苦歌,歌词往往以旧社会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等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来控诉黑暗的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如广泛流传于皖西地区的《穷人调》《八恨》《穷人歌》《十二月打长工调》等,这些革命歌曲音调悲凉、歌词凄切,诉说了穷人饥寒交迫的生活苦难和封建礼教给妇女们造成的不幸婚姻。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出现了许多新编创的呼吁妇女解放的革命民歌,这些革命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简单易唱,运用了当地妇女熟悉的民间音调作为歌曲旋律,对宣传党的妇女解放政策,动员妇女解放思想,认清革命历史形势,配合支持革命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霍邱革命民歌《妇女小调》:
今日那好晴天,我出外散散心,听我表表妇女们,穷富也不平等。
有钱的妇女们,虽说好的很,一天三餐不离荤,顿顿不操心。
穷人的妇女们,可怜又伤心,少油无盐吃两餐,生活累坏人。
有钱的妇女们,虽说好的很,天到午时下床庭,丫鬟随后跟。
穷人的妇女们,可怜又伤心,鸡没叫来天没明,吃饭下山林。
有钱的妇女们,她把小奴家恨,她说小奴家是生成,小奴家把冤伸。
穷人的妇女们,劝夫当红军,打倒土豪和劣绅,土地归我们。
这首作品通过运用口语化的歌词,把有钱的妇女们和穷人的妇女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鲜明对比,把有钱阶级妇女们的懒惰优渥、高高在上的生活状态,对贫困妇女的颐指气使和贫富悬殊所带来的优越感通过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尽现无遗,同时也把穷人的妇女们低贱卑微的生活窘境衬托得愈发令人怜悯。这首民歌的创新之处在于最后一段歌词“穷人的妇女们,劝夫当红军,打倒土豪和劣绅,土地归我们”,它一改往日传统民歌的倒苦水、诉苦请的悲切之风格,传达出了“穷人的妇女们”的阶级觉醒,通过“劝夫当红军,打倒土豪和劣绅,土地归我们”的行动发出了对“有钱的妇女们”以及土豪和劣绅进行武装斗争的革命号角。仅仅通过四句歌词就呈现出了勇敢向上的革命歌曲的新的时代风貌。
(二)果敢坚定类
这一类革命歌曲的歌词常常具有坚定果敢、不怕牺牲、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其音乐往往通过富有动力的节奏音型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与歌词密切联系,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使得整个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富有革命的朝气和热情,极具感染力。如曾在皖西大别山区广泛流传、激励过无数大别山儿女的金寨革命歌曲《革命潮流高潮起》即属此类歌曲[4](P18)。
图1 谱例《革命潮流高潮起》
(三)欢快喜悦类
皖西欢快喜悦类革命歌曲常用于表现觉醒后的工农群众对新社会新风尚的喜爱和拥护,以及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妇女对翻身后自由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妇女也能参加革命运动的欣喜自豪之情。如《读书歌》就是描写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群众参加列宁小学学习革命文化时的愉快心情的歌曲[4](P60)。
图2 谱例《读书歌》
此曲音调采用了五声角调式民间小调,由四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两小节,结尾落于羽音。第二乐句承接第一乐句,也是两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发展。第三乐句音调与前两乐句形成对比,一小节衬词的加入使其结构也扩充为三小节。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歌词与旋律的回环重复,起到了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的抒情效果,尤其是后两小节的旋律线条中低音徵音到中音角音的六度跃起,继续三度上行到中音徵音后旋即又五度跃下,直至持续下行到主音角音结束,这种旋法使音乐在保持前后统一时又蕴含着新奇,把农友们参加读书活动时的喜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再如金寨革命民歌《十月小阳春》:
十月小阳春,无事散散心,听我唱个三次来革命,听我唱个三次来革命。
河南老红军来在我西镇,一心要打土豪和劣绅,一心要打土豪和劣绅。
先打闻家店后打刘家湾,回头就打几个白卫团,回头就打几个白卫团。
提起那土豪做事真可恼,他待穷人坏事说不了,他待穷人坏事说不了。
提起那劣绅做事真狠心,压迫穷人永不能翻身,压迫穷人永不能翻身。
提起反动派他要作狗怪,一心要把我们农民害,一心要把我们农民害。
钢枪打前面后跟赤卫队,游击四面来助威,游击四面来助威。
身挂盒子枪手拿指挥刀,洋号军笛吹得嘟嘟叫,洋号军笛吹得嘟嘟叫。
四路都打开各处要安排,农民协会到处办起来,农民协会到处办起来。
这首描述战斗历程的歌曲凸显出浓浓的对红军的赞美之情,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南老红军攻打闻家店和刘家湾的情景,通过朴实的农民语言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的布阵策略、战斗场面和战斗结果。叙述的过程中很自然巧妙地抒发了农民对土豪劣绅和反动派的痛恨、对革命政权的拥护,歌词中生动形象的方言口语的运用使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四)温柔亲切类
皖西革命歌曲中有一类歌曲旋律亲切柔美,婉转深情,歌词温柔深挚,给人以温暖如春之感。这种作品常常是在“扩红运动”中产生的,以“劝郎参军”“拥军护军”等为题材的歌曲,常以女性口吻、第一人称来演唱,其音调多来源于民间流传甚广的“五更调”和其他时调小曲。如金寨革命民歌《五更送郎》即属此类[5](P48)。
图3 谱例《五更送郎》
五更调是汉族民间歌曲中常见的小调类型,多为男女相思、闺怨、临别嘱托等题材。这首《五更送郎》就是根据皖西传统五更调的音型而创作。此曲为五声徵调式,旋律以级进环绕为主,明显具有江淮民间音调的特征,兼有四度和六度跳进,避免了音调的平淡呆板。《五更送郎》虽然是徵调式,但旋律中却多次强调了羽音,尤其是羽音到宫音的进行多次出现,明显呈现出皖西山歌“慢赶牛”的典型音型,显而易见这首歌曲融合了皖西小调、山歌等典型音调,使整首作品呈现出质朴亲切,通俗易唱的特征。可见皖西革命歌曲是根扎于皖西民间音乐土壤的。
(五)幽默风趣类
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不仅抒写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培养了革命志士的坚强意志和品质,而且常常通过歌曲来抒发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之情,这类歌曲往往通过幽默风趣的歌词和活泼有趣的音调,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敌人进行讽刺挖苦,打击了敌军的斗志、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对鼓舞我军的战斗激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红军游击歌》就是此类歌曲[4](P65)。
图4 谱例《红军游击歌》
(六)热烈明快类
革命的烽火点燃了皖西大别山区军民的革命激情,伴随峥嵘岁月产生的革命歌曲以丰富的题材和风格抒写了大别山军民的战斗豪情,他们常常以明快热烈的歌曲来抒发人们对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欣喜和自豪、送亲人当红军上前线的热情,以及对光明革命前景的憧憬和革命胜利的信心。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一首热烈明快的革命歌曲[5](P55)。
此曲根据金寨民间小调《八段锦》改编而成,欢欣鼓舞的歌词与明快热烈的音调珠联璧合,抒发了人们对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的热爱之情,号召农友们拥护苏维埃政府,坚定革命信念,这首史诗般的革命歌曲,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对宣传革命政策、鼓舞人们的革命士气和热情、树立革命的信念、促进军民团结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皖西革命歌曲风格多样,是皖西人民永不消逝的珍贵的生命记忆,深刻而生动,深沉而丰沛。这些红色革命歌曲根植于传统皖西民歌土壤,革命化的歌词与民间音乐的结合使得传统民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体现。这些革命民歌既具有诗的音韵,又具有史的真实,深入研究这些“史诗”般的皖西革命歌曲,不仅能给予新时期歌曲创作以宝贵的启迪和借鉴,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对高校立德树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