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队伍建设和审稿环节的视角谈提升医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
——以某医学类学术期刊为例
2021-09-09孙玉花
孙玉花
(《安徽医专学报》杂志社,安徽 合肥230601)
医学类学术期刊作为医学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发布和传播平台,是搭建医学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和审稿专家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医学类学术期刊来说,应当以坚持提高学术质量为主线开展一系列工作[1],这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组稿、约稿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求聘请的外审专家在该医学分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知名度,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某医学类学术期刊(双月刊)通过近20 年的办刊实践,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很好地完成了各项编辑出版工作。分析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审稿组合等措施的效果,以探讨提升医学类学术期刊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发扬奉献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
编辑工作无名无利,要以“汗水浇灌别人田”“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职业精神为荣,只讲奉献,不计名利。作为一名专业编辑,首先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发扬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精神,勇于奋进,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传播和积累有益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医学技术和相关文化知识,为办好高质量的医学类学术期刊多作贡献。
(二)发扬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
编辑在编校审稿过程中,应当增强为作者服务、对读者负责的意识。编辑人员需要耐心、细致地审读作者的文稿,虚心学习文稿中的先进思想、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对文稿中的不足之处予以指正和恰当的编辑加工和优化。编辑应尊重作者,珍惜稿源,与作者长期保持良性互动关系,要不断地发展作者群和读者群。对文稿中错字、漏字等明显的文字、语法错误进行修改、补充和修饰,最大化地降低差错率,不能轻易地要求作者回修,以缩短审稿周期,提高时效性[2]。
(三)发扬务实精神,提高安全意识
日常的编校工作是一种务实工作,必须做到专心、耐心和细心,坚决抵制疗效不实、数字虚假、学术不端的稿件或不符要求的“人情稿”。编辑对文稿中的数据应认真审读,反复核实。如某药物的治疗剂量为“0.1mg”,而在一校稿中编排成“0.1g”,仅一“字”和一“点”之差就可能差之千倍和万倍,若读者实施后可能会造成重大的责任性医疗事故。因此医学类学术期刊的编辑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3]。
(四)参加培训交流,提高专业素质
编辑应当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学会交流以及专业知识培训等多种渠道,听取编辑及其相关行业的专家报告,掌握行业的热点方向和新技术、新观点,开阔视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培养和提高编辑的选题策划、期刊营销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审稿环节
医学是保障人类健康、挽救生命的科学。提高医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需要根据办刊单位的属性和期刊自身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扬长补短。医学类学术期刊稿件的专业性强,名词术语高度抽象,药物剂量、检测数据要求精准。而医学专业分科过细,前沿学科发展较快,新的学术观点、治疗方法、诊断标准、检测指标及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对非专科医生或脱离临床实践较长时间的医生来说都难以把握,此时仅凭编辑审稿难度较大。组建具有高素质的审稿专家团队,建立以医学专家为主的审稿专家库,优化审稿组合,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种有效举措。同时为适应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的要求,要严格地把握舆论导向,加强稿件的意识形态管理审查环节。
(一)初审要全面
期刊文稿的初审环节非常重要,它要求收稿编辑在收稿登记后就要对来稿进行初审。首先查对来稿作者有关信息是否完整和准确,标题和文中内容是否相符,基本格式是否符合本刊要求,并对文稿的研究方法、表述水平、政治政策水平、专业学术水平及发表价值作出初步鉴定和评价。其次就是“查重”,筛除学术不端和有抄袭行为的劣质文稿,筛选优质文稿并且初列栏目。再次是对口送审,编辑必须了解和熟悉医学分科特点以及相互联系交叉的关系,各医学分科稿件的审稿专家不能相互代替。送审不对口,既耽误审稿专家的时间,又影响文稿审稿的时效性和质量。一般情况下,由初审编辑将待审稿直接发送至相关学科专家的邮箱,有时送审编辑甚至还要到其办公室登门送审,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二)同行评议要专
同行评议即专业对口审查,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医学行业的审稿专家团队,并时刻更新维护审稿专家库,是医学类学术期刊打造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医学类稿件临床内容方面的专业审稿人应由该医学分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主要审查文稿中有无创新意识,有无学科前沿的新发展、新方法、新标准、新诊断,操作是否规范,药物剂量描述是否准确安全,有无临床应用推广价值等。对文稿中附有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和统计图表的,则同时分送给统计学专家,请其对文中的常见统计学概念性错误、逻辑性错误、方法性错误和推断性错误予以纠正和帮助修改与补充[4]。稿件送审后应立即联系告知外审专家,请其尽快审核稿件。当外审专家存在不同的审核意见时则请另一位相关专业专家会审,再作出鉴定性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
(三)复审及终审要实
通过医学同行专家、统计学专家评审的稿件均交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部主管或者主任复审,并对其政治政策水平、医学伦理道德、保密性、安全性、学术水平、表述水平、发表价值及社会效益等作出鉴定和评价。终审是由主编或副主编对拟用稿件的政治政策水平、专业学术水平及发表价值等作出审核认定,对审稿专家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裁定把关,对拟用稿做出选择性、决定性处理。
(四)及时提交审核意见
责任编辑要根据专审或会审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及时通过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作者,告知其稿件的改后刊发、改后复审或不宜刊发、退稿等审查、处理意见。责任编辑还需要对同意刊发稿件进行编辑处理,确定其归属栏目,并对文章结构、层次序号、图表绘制、版面安排、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进行修改和补充,对文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予以修正、补充和优化。
三、结果分析
(一)对某医学类学术期刊2015 年和2019 年有关项目调查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2019年数据占比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会审论文①篇数占比82.24%,统计学会审论文②篇数占比80.14%,本省作者论文篇数占比65.65%;2019年与2015年同期相比,会审论文篇数提升32.08%,统计学会审论文篇数提升30.62%,外省作者论文篇数提升19.43%;2019年与2015年相比,其环比增长幅度最大的三项指标分别是第一作者为副高及以上职称论文篇数环比增长3.133倍,外省作者论文篇数环比增长2.128倍,会审论文篇数环比增长1.228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15年与2019年有关数据同期比较上升百分点和环比增长倍数的情况分析
(二)2019 年提升百分点最多的统计学会审项指标值按出版分期细化比较与分析
2019 年各期与2015 年同比上升18.89%—36.71%,其中2019 年第5 期提升最多(36.71%);环比增长幅度最大者为第2 期,提高了0.84 倍。从细化调查来看,统计学会审论文对总发表论文的覆盖面最高达91.43%(详见表2)。
表2 2015年与2019年各期统计学会审论文篇数细化比较
(三)2019 年文稿内容涉及的统计方法和护理模式种类与2015年比较与分析
调查发现,2019年比2015年关于应用方法学的文稿增多,方法的科学性也有所提升,护理栏目文稿 2015 年刊发 71 篇,2019 年刊发 91 篇。如采用各种量表将计数资料量化成计量资料,这种现象2019年比2015 年多见,并且关于量表的种类2015 年仅使用8种量表,而2019年上升到13种量表。
卫生技术类栏目文稿,2015 年刊发24 篇,2019年刊发33篇。如2015年文稿中一般运用的统计学方法只局限于确切概率法、X2检验、t检验、F检验、非参数检验,而2019 年文稿中增加了相关回归分析、Meta 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护理类文稿在文中采用的护理模式数量有所增加,模式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也有所提升。由2015年常用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等一般护理模式,提升到2019 年使用的“循证护理”“安全护理”“安宁护理”“快速健康护理”“前瞻性评估”“延续性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等模式,体现出护理类文稿科技含量的提高。
综合以上分析,通过提升编辑人员综合素质和优化审稿环节,提高了刊发论文的科技含量和学术水平。该刊的他引率和影响因子逐年上升,跃居同类期刊前列。
四、讨 论
医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种因素[5],关联着办刊单位的各种实际情况。要根据期刊单位的实际扬长补短,务实求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编辑、审稿环节,并且不断总结改进,综合各种措施提高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学术水平,促进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当注意外在因素,即加强对优质稿源的扩展、保护和吸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应,更多地吸引读者、吸引作者、吸引优质稿源[6]。内外因素有效结合,优化组合,才能提高期刊质量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国家对医学类学术期刊的政策扶持是保证期刊质量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主管部门应明确给各类期刊分级,提出硬件和软件的具体指标,这有利于办刊单位和办刊人员有一个具体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会审论文是指由两个及两个以上专家会同审定、复审的论文。
②统计学会审论文是由统计学专家会同审定、复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