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语言构建宏大叙事的现实意义

2021-09-09薛元可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题性表现性开国大典

薛元可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宏大叙事”亦称元叙事,是在主流话语指导下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进行的叙述,它具有明确的主题性、目的性,文艺领域中的“宏大叙事”也是被广泛采用与讨论的术语。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领导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基本就是在宏大叙事的模式下进行的,如“革命美术”“进步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以及“社会主义美术”的创作原则。诚然,宏大叙事带有“自上而下”的题材规定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以此为准则,有人便认为主题性创作实际上等同于宏大叙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以鲜明的主题紧跟时代的步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面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中,有关形式表现的探讨,也在艺术表现与反映现实的主题中经历不断地调试,宏大叙事的表现策略在历次国家主题性创作中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创作路径与语言形态。这种改变,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文化部门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期待与推动,另一方面则出自艺术家对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性的求索和反思。

一、百年党史的当代探索

习近平在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认识文艺、如何发展文艺、如何领导文艺、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发表意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1]新时代以来,文化部门不断以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为政策实施,加强对美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各省市也出台各项扶持政策,通过重大题材选题,引导和鼓励创作。[2]近年来,由国家主导的系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已结项或正在实施,诸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部计划于2017年至2021年组织实施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创作项目”;201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20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等,都是以国家主题性创作为项目政策,推动各艺术门类的创新发展,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图1 袁元,《敦煌儿女》,220cm×220cm,布面油画

回顾百年风雨历程,红色美术经典“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3],中国美术家运用美术的形式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呈现建党百年信仰之路,李可染的中国画《长征》;傅抱石与关山月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蔡亮、张自嶷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赵建成的大型中国画《换了人间——1949·北京》等,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术经典都在我们脑海中刻印出百年党史精神图谱。近年来,在国家创作工程的推动下,美术家与党史专家密切合作,围绕着党史故事、党史精神,以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需求的党史主题美术作品。

新时代的党史美术作品不仅要求艺术家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宏大的叙述,更需要创作者投身时代的前沿以宽广的视野,新颖的手法,独特的构思表现出主题的新意,才能避免传统题材的公式化、刻板化,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创作项目”中刘健的中国画作品《马克思晚年关注俄国和东方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以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塑造出既有经典性和又具时代性的红色美术作品,此幅画作表现了马克思晚年时期对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同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关切。现实生活中的马克思与查苏利奇、拉甫罗夫等诸位俄国革命家在通信中不断分析、讨论形势问题,他为此自学俄文,深入研读大量有关书籍与历史资料,始终审慎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意见。作者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在布局中打破时空的结构,主题人物和前景呈现出较为写实的具体形象,除此之外的丰富意象则由表现性的手法绘就,传统的水墨重彩并蓄现代的表现语言,不落窠臼地描绘出一幅历史的画卷。画面中的马克思目光坚定,他一手执信,另一只手扶座椅,似乎在思考着人民的前途道路。而画面背景中的历史场景与社会人物往来交集,不以具体完整的形象描绘,在时空交错中重叠交织,具有抽象表现的意味。如画幅上端俄国的风物地貌,东正教堂、教民、农民耕作的场景等,在散点透视的视角中自由分布,传递出超越时空的表现意识。在画面上还有沉思的拉甫罗夫、读信的柯瓦列夫斯基、拿着信的查苏利奇等一组人物,就是他们和马克思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共同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发展方向和革命前景问题。在他们与马克思之间以若干书信的物象虚实相连,真实的描绘出对于人类前途命运关忧的主题形象和历史征程。

图2 刘健,《晚年关注俄国和东方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画,尺寸458cm×192cm,2018年创作

图3 李成民《开国大典 人民万岁》,布面油画,尺寸217cm×177cm,2014年创作

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被誉为红色美术的不朽经典,作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美术典范,激发了以开国大典为题材的创作热潮。在201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中,我们注意到李成民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人民万岁》,从这两幅作品的对比中,便可直观地感受到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的主题性创作中,相关表现形式及创作思想的嬗变。主题性美术作品不仅能够直观地呈现创作者借以艺术形式所要传递的内容,其艺术形式也隐含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家创作的观念之别。正如吴为山所言,新时代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要有新意,这个新意包括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观看李成民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以往宏大叙事中的中心人物在形式上被消解了,偶像式的构图和戏剧化的形象弱化了,观众的视觉焦点看似失去了“中心”的牵引,无论是叙事中心还是视觉中心都被朦胧化的处理了,实际却将观众引入画面整一性的情绪指向中,去中心化的倾向打开了画面情感空间的容纳度。画面空间所要表现的热烈气氛已由作品副标题指明,该画的重点在于“人民”,“人民性”作为鲜活的新生命被灌注到传统的题材之中。1953年的董希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描绘一个宏大而又具体的历史时刻,而在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后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图卷中,无论是建筑空间、自然环境还是主题人物,任何具体的形象都已经被表现性的抽象色块所代替,此时语言形式的象征性已经超越现实性。在开国大典题材美术创作中体现的这一变化,可以说代表着主题性创作思想向平民史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正是呼应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格局决定了看待历史事件的立场,这种立场打开了个人创作的视角与空间,表达上的多重时代语境避免了主题的极端倾向,美术经典的二次创作让作品的意义得到了升华,而形式语言层面的表现性探索则提升了主题性的审美内涵。

二、结语

历史地看,“弘扬民族精神、塑造中国形象”是主题性美术所关切的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在战争与革命、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崛起中,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如果说,国家意识形态为主题性创作指引了一个稳定的核心导向,那么,多元的表现形式就为百年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跨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家在价值理想的追求中不断地突破艺术本体对于主题性表达的格局,表现性语言的融入是主题性创作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然,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人民性、当代性与艺术性的提升,赋予主题性创作更顽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主题性表现性开国大典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开国大典(组诗)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