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假想观众的中介作用

2021-09-09杜岸政滑茜斐

心理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假想父子亲子

杜岸政 滑茜斐 田 丰

(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2.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24)

1 引言

学校疏离感是疏离感的一种类型, 指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人际互动中出现的不适感,导致自身的价值感丧失,情绪低落,学习兴趣减退等消极体验(倪凤琨,2016)。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校疏离感常常被作为学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Hadjar 等人对瑞士872 名八年级学生的研究显示, 学校疏离感是学生低学业成就的主要预测因素(Hadjar,2015)。 Morinaj 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校疏离感与学生学业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 (Morinaj &Hascher,2019)。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校疏离感对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魏义承,徐夫真,2019)。 学校疏离感作为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关注,但文献检索的结果发现,学校疏离感的研究在国内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这一细分领域的研究文献更少。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 自我意识崛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希望挣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反抗权威,再加上学业压力增大, 他们有可能成为学校疏离感的易患人群。 那么, 探讨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状况、 影响因素及预防、调适方式既是教育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亲子亲合与亲子关系紧密相连。 亲子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生物基础的父母一代与子代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可以表现为积极状态,也可以是消极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也可表现为情感。亲子亲合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构成方面,体现亲子关系的积极面、情感面,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体现为亲子之间互相沟通、信任、支持等的亲密程度与感受,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王丽妮,2017)。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 亲子亲合对儿童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 即提升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亲合水平能够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张庆华,张蕾等,2019);亲子亲合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社交淡漠和害羞感 (陈颖娇,彭先桃,2019);亲子亲合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亲子亲合水平高有利于形成高亲社会行为(胡金萍,钟道汉,2019);亲子亲合在青少年积极情绪与学校适应之间具有调节效应 (曾练平, 葛文静等,2020)。相关研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亲子亲合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校疏离感既有社交成分, 又有身心发展成分, 因此假设:初中生亲子亲合能够负向预测学校疏离感。

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通过个体内部认知因素影响学校疏离感。 内部认知因素很多, 其中假想观众这一因素引起了研究者关注, 所谓假想观众是指个体认为其他人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着自己(Elkind & Bowen,1979)。假想观众是伴随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独特心理认知。研究表明,过高的假想观众水平反映出青少年不成熟的自我认知,会给青少年身心发展、社会行为带来消极影响。比如,有研究发现假想观众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学校疏离感, 青少年的假想观众水平越高,学校疏离感体验就越多(杨鹏飞,2018);假想观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即拥有较高水平的假想观众观念的个体人际交往能力比较低(王英春,2012)。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假想观众与自我意识有关,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与亲子关系密切, 亲子关系的积极成分即亲子亲合能够使青少年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贾文华,2011)。基于已有研究可以推测,假想观众作为内部心理认知,其与亲子亲合及学校疏离感有一定关系, 亲子亲合会透过假想观众这一内部认知因素影响学校疏离感。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在河南省洛阳市4 所初中选取1500 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455 份。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筛选,筛查出字迹不清、答案明显有规律、未完成的64 份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有效问卷1391 份,有效回收率95.6%。 被试中男性 678 人(48.7%),女性 713 人(51.3%);初一 441 人(31.7%),初二 486 人(34.9%),初三 464人(33.4%);城市户口 460 人(33.1%),农村户口 931人(66.9%);独生子女 201 人(14.5%),非独生子女1190 人(85.5%);双亲家庭 1284 人(92.3%),其他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寄养)107 人(7.7%)。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

该问卷由韩笑(2011)编制,共有21 个项目,由无规范感、孤独感、无意义感、不适应感和自我疏离感5 个维度构成,采用5 级计分制。 分数越高,说明学校疏离感水平越高。 总问卷的Cronbach’s a 系数为 0.839,5 个维度的 a 系数均在 0.567~0.801 之间。在结构效度上,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在 0.163~0.559 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603~0.781 之间,存在较高相关,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中,该问卷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833。

2.2.2 亲子亲合问卷

该问卷由Olson 等人(1979)编制,张文新等人(2006)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该问卷包括与父亲亲合和与母亲亲合两个分问卷, 这两个分问卷内容完全相同,分别对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合程度进行测量,均由 10 个题目组成。 采用 5 点计分,1 表示 “几乎从不”,5 表示“几乎总是”,其中题目 3,4,8 和 9 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与父母的亲合程度越高,亲子关系越好。 量表总信度为0.820,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父亲分问卷 0.794,母亲分问卷 0.824。 本研究中,父亲分问卷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849,母亲分问卷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809, 该问卷的总 Cronbach’s a 系数为 0.880。

2.2.3 假想观众量表

该量表是刘建榕等人(2007)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中的假想观众分量表,总共6 个项目,采用5 点计分,1 表示“很不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 分数越高,表示假想观众现象越明显。假想观众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2,重测信度为 0.651。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682。

2.3 研究程序与统计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主试和指导语。 测试前由主试介绍研究的实施目的及注意事项,打消被试顾虑,鼓励真实回答,时间控制在30 分钟以内, 当场统一收回问卷。 采用SPSS21.0 中的描述性统计, 计算各量表及各因子的平均分、标准差等统计量;通过Pearson 相关分析,计算各量表及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逐步回归法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进行假想观众的中介效应分析(温忠麟,2014), 以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和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是否包含0 为依据判断中介效应是否存在。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主要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班级集体施测的方法,向被试强调测验的匿名性、 保密性以及数据仅限于学术研究等消除被调查者顾虑。 为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本研究根据周浩和龙立荣(2004)推荐的方法,进行了Harman 单因子检验,结果显示,共有10 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19.39%,小于40%,这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对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1。 由表1 可知,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假想观众呈显著负相关; 假想观众和学校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各量表、各因子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3.3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3.1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父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流程,以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为因变量,以父子亲合为自变量,以假想观众为中介变量, 进行线性回归并检验各系数。 此外,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及95%置信区间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知,模型一中,初中生父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c)显著,按中介作用立论;模型二中初中生父子亲合对假想观众的回归系数 (a)显著; 模型三中初中生假想观众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b)显著,父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c′)显著。 间接效应 ab=-0.158×0.308=-0.048,与 c′同号,且中介效应量 95%置信区间为[-0.097,-0.042],区间不包含0, 这说明初中生假想观众在父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4.93%。

表2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父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中介效应分析

3.3.2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同3.3.1 方法进行初中生假想观众在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知,模型一中,初中生母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c)显著,按中介作用立论;模型二中初中生母子亲合对假想观众的回归系数 (a)显著; 模型三中初中生假想观众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b)显著,母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系数(c′)显著。 间接效应 ab=-0.135×0.322=-0.043,与 c′同号,且中介效应量 95%置信区间为[-0.099,-0.041],区间不包含0, 这说明初中生假想观众在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16%。

表3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间中介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及学校疏离感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这表明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越亲密,体验到的学校疏离感就越弱,在学校的适应性就越好,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凌辉,2019)。 亲子亲合与安全型亲子依恋有着密切关联, 亲子亲合越高则安全型依恋关系越容易建立。有研究表明,安全型亲子依恋是儿童青少年习得社交技能和形成积极情感功能的重要基础, 社交技能和积极情感往往是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颖娇,2019;张慧珍,2011)。 亲子亲合水平低则不利于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缺乏社交技巧和积极情感应对会导致学校疏离感。 另外,相较于母子亲合,初中生父子亲合和学校疏离感的相关性更强, 这与已有研究显示的父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更大的结论相一致 (Colleen & Christina,2017;张永欣,2018)。 有研究显示,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对个体发展造成影响, 导致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成绩低下, 同学关系紧张的情况 (赵娜,2007),这些都是个体产生学校疏离感的诱因。总之,高水平的亲子亲合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环境,青少年会将这种与父母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结泛化到与学校环境的互动模式中, 这会促进他们社会化能力的发展,增强在学校的适应性,有助于预防、调适其在学校的疏离感。

假想观众和学校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个体的假想观众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在学校体验到无规范感、孤独感、无意义感、不适应感和自我疏离感,这与已有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杨鹏飞,2018)。个体的假想观众水平越高,他们越容易将自己置于中心地位,感觉别人在时刻注意自己。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会更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交往中显得如履薄冰, 而这会抑制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影响其在学校的适应性。 青少年因为在意“假想观众”的关注和评价,因为害怕在老师、同伴面前表现失误从而受到嘲笑和鄙视, 所以他们谨慎地对待校园环境中的事物。 这可能会通过减少与周围人群的亲密交流而营造一种防御机制, 从而导致自己产生学校疏离感。

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假想观众呈显著负相关,即初中生的假想观众水平会随着亲子亲合的升高而降低,这说明当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时,假想观众水平越低,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鹿美丽,2008;Vartanian & Powlishta,2001)。假想观众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产物 (张艳丽,2008), 亲子亲合水平较高,能够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马娜,2017),从而降低其假想观众观念。 而高水平的亲子亲合使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 有利于其形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信心(Gaté et al., 2013),从而对自己形成客观、积极的认知,这可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降低其假想观众水平。初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早期探索阶段(程玉洁,2011),个体的自我意识比之前更加地强烈。 如果在这一时期经常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羞耻等比较负面的自我体验, 从而对自己做出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高水平的假想观众观念。

4.2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表明, 亲子亲合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 亲子亲合水平低的初中生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学校疏离感。 并且初中生的父子亲合与母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父子亲合对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影响更大, 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贾婵娟,2012;赵娜,2007)。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直接预测效应说明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理解、关爱、给予其支持,可以降低孩子产生学校疏离感的可能性。在亲子亲合中,父子亲合是影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最主要因素,父子间温暖、亲密的关系更能有效地抑制学校疏离感。有学者认为,父亲缺失的儿童更易于出现学校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低,同伴关系紧张的情况。在生活中,父亲往往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他们会提供给孩子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相比于母亲限制会更少。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困难,父亲往往能够给予其更多的力量支持, 因此父子亲合水平高的初中生,其学校疏离感体验更低。

回归分析显示, 初中生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既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又通过负向预测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影响学校疏离感, 说明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父母对青少年的信任、支持、包容及尊重,使青少年能构成一个积极自我的内部工作模式, 有利于青少年产生积极的认知评价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假想观众使青少年产生一种错误的信念, 即幻想很多人对他们表达关注。 过高的假想观众往往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和交流以及高的分离焦虑有关, 会使青少年个体将注意力转移到非现实场景, 而忽视了现实交往中的互动,从而使青少年对亲密他人产生疏离感。对于假想观众水平较低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在学校中更善于进行人际交往,易形成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因此学校疏离感体验较低。

综上所述,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合水平高,尤其是与父亲的亲合水平高,往往其假想观众水平越低,在学校的适应性越好,学校疏离感体验更低。

5 教育启示

5.1 提升初中生亲子亲合水平

整体上看,初中生的亲子亲合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其学校疏离感的预防和调适。其中,父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预测作用更强。那么,提升初中生的亲子亲合水平尤其是父子亲合水平就是预防和调适其学校疏离感的一条途径。 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包容、理解、接纳孩子,主动与他们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积极为孩子提供情感性和支持性的帮助。 父亲可以通过增加亲子活动来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 增进与孩子的互动, 降低父子间的 “距离感”。 注重培养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从父亲视角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帮助, 提升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性。

5.2 降低初中生假想观众水平

假想观众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 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初中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 以积极的思维看待学校环境中的人际互动。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多鼓励孩子,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初中生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我,不期望外界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尽量站在客观角度评判自己, 积极调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

假想父子亲子
假想防卫过当的对策研究
——以明某某案为例
别怕,那是孩子的“假想朋友”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过当的法律适用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