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09-09仲严言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5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小康社会,中国人千年所追求的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

承载千年梦想的“小康”

在《辞海》中,“小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小康”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词汇,是普通百姓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

从历史来看,“小康”社会是中国人千年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先后出现过很多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思想。“小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句中,意思是说,人民过着贫困劳累的生活,内心中十分渴望能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此时,小康只是被表达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赋予“小康”新思想的是对我国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儒家文化。西汉时期,在《礼记·礼运》中,“小康”被描述成一种比“大同”低一些的理想社会。孔子认为,大同虽好却难以企及,所以作为现实可行的目标,人们应该争取的是“小康”。

作为儒家的传承者,孟子完善了小康的内涵,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小康思想,“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描绘除了保留社会相对安定的含义之外,开始更多涉及经济方面的内涵,特别是小农经济。小康成为从贫穷到温饱,虽然不是富裕,但相对来说已经不算困难,可以安逸地过生活的状态。

随着历史的迁移,人们对小康的理解开始有所不同。西汉时期,由于儒学地位的上升,被儒家所推崇的小康思想也成为对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社会模式。

到了近代,儒家的“小康社会”被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重新提倡,他推行的维新变法是以儒家今文经学为依据,希望争取君主立宪,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周游世界受到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他在1902 年写作的《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康有为认为应该结束2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未来必然是由“小康”进入“大同”的社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关于小康社会的很多想法都过于理想化,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在漫长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社会,“小康”社会这一期盼只能是一种奢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发展高峰,但无论是历代封建统治者,还是近代各种政治力量,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小康梦想,因为以往一切政治力量都难以摆脱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

旧中国的“噩梦”

几千年来,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和历史,曾长期位列世界大国前列。但是人民却经受封建专制压迫,缺乏独立和自主,更谈不上获得解放、自由,实现个人梦想。旧中国,人民不仅不敢奢望小康梦,而且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与屈辱。

进入19 世纪,中国农业文明趋于衰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僵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陷入停滞状态。长期闭关锁国,失去了与世界同步的宝贵机遇。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大变,一些欧美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奋起直追迅速成为强国,随后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

中国自然也未能逃过被侵略的命运。1840 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此中国由一个“中央帝国”被带入强雄林立的国际体系。腐朽的清政府无法适应历史潮流,更无法将中国带出前所未有的低谷,国家和民族沦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到了所谓的“亚洲第一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时期,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带给中国独立,也没有带来统一,更没有带来富强与尊严的时代。在其短短的37 年间,经济陷入破产,军阀混战,内战不断,外敌入侵,国土分裂,从上到下腐败,到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几乎到了“蛮荒亡国”的地步。中国几千年来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就在此时。

蒋介石时期的中华民国究竟如何?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国统区的工农业生产一落千丈,出现了经济破产、百业萧条的景象。工商业全面破产,从1946 年下半年到1947 年底,津、沪、穗等20 多个大城市倒闭的工商企业达2.7 万多家,到1949 年,整个轻工业生产比抗战前减少了30%,重工业生产减少了70%。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严重危机,耕地荒芜,产量骤减,与战前的1936 年相比,1946 年的农作物产量减少了8%—12%,1947 年则减少了30%—40%。

经济上的失败,致使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生活十分困难。1948 年北平学校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北京大学“负债近百亿”,“最迫切待还数目为八十亿”。大学教授的生活也乐观不起来。以清华大学为例,当时薪水最高的教授,1946 年12 月底可以领取薪金83 万元,够买23袋面粉有余,生活比战时要好。但因物价陡涨,1947 年5 月,一个教授的月薪不够买10 袋面粉。1947年底10 万元法币大钞出笼后,物价更像脱缰之马,教授薪金虽涨到1000 余万元,却不够买5 袋面粉。

教职人员的生活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抗战胜利后,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1946 年,京、沪两市失业人数达100 多万,失业的工人生活没有着落。即使是在职工人也因物价的飞涨而很难维持生计。广大农民更是饥寒交迫,1946 年各地有1000 多万人饿死,1947 年饥民达1 亿以上,各地农村饥民遍野,饿殍载道,满目凄凉。

1840 年至1949 年,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切才得以扭转。

全面小康“梦想”成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2021 年7 月1 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变成了现实。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向人民承诺: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在20 世纪末已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设定的实现时间为2020 年。2012 年党的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全新部署,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这一字之差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从侧重建设过程向突出完成时态的战略提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逐渐丰富,建设任务不断拓展,人民群众认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案越来越清晰,期待也越来越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执政履职的责任担当,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新时代的话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而赋予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变成空头支票,兑现承诺就是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有更加美好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加真实的体验。

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长期努力,至2020 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00 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 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多年超过7%,如期实现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近37.1 辆,这反映了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升级。所有这些,兑现了中国共产党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意味着中国人民整体摆脱了贫穷。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经过持续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从体制改革式扶贫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成功使7 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至2012 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剩9899 万人。与此同时,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领上了富裕之路,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但在14 亿人口以及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下,中国要完全解决脱贫问题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偏僻农村、边远地区扶贫帮困难度很大。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进入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硬仗,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有这些表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彰显14 亿人共同富裕的特征,决战脱贫攻坚旨在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蕴。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 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 年完成《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如今的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 年达到12588 元,年均增长11.6%,增速比全国农村高2.3 个百分点;新改建农村公路14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 万公里。饮水、用电、出行、通信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的成就,不仅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而且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而且体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开始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朝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坚定决心,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

这意味着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蕴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当中。1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奋斗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发生方向性的转折,百年进程谱写的历史篇章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一步步接近中国梦伟大目标实现的足迹。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新纪元,改革开放历史抉择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奋斗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耀眼的阶段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这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美丽憧憬的描绘,更是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信心的提振。作为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进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一个阶梯,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历史总是眷顾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胜利总是青睐永不放弃的实践者。中国人民心怀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已经持续了180 余年,漫长的奋斗历程既经历了曲折,又充满着希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意味着迈上民族伟大复兴新台阶,翻开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季札挂剑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