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探索

2021-09-08侯昭伟方进强

种子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

侯昭伟 方进强

摘    要: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和质量要求都变得更加严格。对土壤及耕作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耕作技术的需要,因此推行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现代农业已有初步的实践,利用秸秆对土壤覆盖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耕田技术对土壤的破坏,而且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对土壤进行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1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一般有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间接还田两种方式。秸秆直接还田包括将农作物的根茬直接留在田地进行还田或收集秸秆再进行直接覆盖还田,还可集中利用秸秆直接还田,人们称之为“秸秆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有3种。第一种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是利用机械的动能将秸秆粉碎到适宜状态,再进行还田技术操作,一般在资源条件优异、土地质量优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较常用此项技术。第二种覆盖还田,是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农田地表上,具有保护根部和土壤的作用,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常用此项技术。第三种留高茬还田,是在农作物收割时留取较高的根茬进行还田技术,多用于南方水稻的生产中[1]。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当今农业领域中常用的一项农作物培育技术。一方面,对于秸秆的处理,用还田技术代替了火烧,有效避免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帮助土壤进行修复和再利用,使得农作物生产量有明显提升,而且质量也十分优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要将玉米的秸秆通过手动或机械切成小段,长度为5~10 cm。接着将切好的秸秆段以条状摆置于农作物的凹沟处。其次进行施肥、灌溉,一般使用1%的氮肥或粪便水。最后在施过肥的秸秆上铺设土壤,土壤中还要加入适量的石灰进行掺拌,目的是使其能更快和有机酸进行分解,从而使农作物可充足地吸收营养物质。在现实的技术实施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施肥的数量、秸秆的铺设程度等进行更加精细的把控。

2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机械化作业采用少耕或免耕的方法,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用秸秆代替一些化肥农药,让农作物更健康地生长。这种技术可以确保农田生态环境优异,促进农作物有效生长。

相较于传统耕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有4个特点。①采用半手工半机械的工作方式,结合其农用机械器材进行耕作,可形成挖土、掘地、耕地和播种一系列的生产链。②在播种期间可灵活根据幼苗生长状况调整间距,使幼苗可以充分吸收营养,健康生长。③多为自主创新产品,农民自己研发改进。④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较高。

在传统的耕作过程中,一般采取耕翻作业。耕翻技术会破坏了土地表面的保护组织,使得土壤松动,容易流失土壤养分,在后期养护中耕作强度增大,过度地使用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对土壤造成危害。长此以往,所培育的优质农作物会逐渐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会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尤为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既能保证土壤水分不流失,又能保证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保护性耕作技术没有翻耕操作,采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地表覆盖,有效保护了地表土。然后进行保护性播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可为农作物提供有效的营养物质。采用机械化的耕作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耕地的最佳优选方式,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保护了自然环境[2]。

3   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耕作模式中,农民在收获玉米后对其秸秆采取火烧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从而造成空气质量变差。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后不仅减少了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且对土壤质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玉米秸秆切割为10 cm以下的碎段铺在土地表面,再进行机械深翻将秸秆与土壤有效融合,保障土壤水分。将玉米秸秆翻耕,可腐熟帮助幼苗发芽。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要注意4点。一是翻耕要趁早。在进行还田操作时,要将玉米秸稈进行机械粉碎再均匀铺撒在农作物表面进行覆盖,接着要迅速进行翻耕田地的操作,保证秸秆快速且充分地与土壤结合,进行分解帮助增加土壤的营养,以免秸秆在土壤表层长期覆盖,使秸秆还田效果降低,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二是土壤质量保护。在秸秆还田技术中,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秸秆在进行还田操作后,与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共同为农作物提供所需养分。因此就需要保障土壤的质量,避免采用风干的土壤或有问题的土壤,确保农作物可以优质生长。三是及时补充氮肥。及时补充氮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土壤中氮的含量极少,而秸秆分解在土壤中需要吸收氮元素帮助分解。及时补充氮肥对农作物吸收土壤的营养物质有极大的效益。为保证幼苗能顺利健康生长,补充氮肥十分有必要。四是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不能忽视的是病虫害侵害。一方面在秸秆还田时,选择的秸秆要保证没有病虫害,以保证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在农作物生长时,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3],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方式阻断病虫害的侵犯。要不断地对农作物进行维护工作,使其能更加优质地生长,玉米秸秆还田的效果也能更加优异。

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许多地区正式开始实施,但我国南方丘陵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没有完全普及。为此,重庆市农机部门应加大创新力度,力争为南方耕作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现代土壤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模式。建立针对丘陵农田的对应耕作试验,对玉米秸秆免耕播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试验过程中利用秸秆增加储水能力,使农作物保持水分充足,并且增加土壤的重复利用率。同时,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省去了整地工序,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在还田应用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改变了传统土壤利用率低的状态。最重要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了玉米秸秆的利用,减少了焚烧,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

4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缺点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主要材料是玉米,那么种植玉米的流程就十分重要,玉米产量决定了玉米秸秆的产量。田间管理分为3个过程,分别是苗期管理、穗期管理、适时收获。苗期管理主要是进行化学除草,及时进行间苗、定苗,选择苗木所用的除草剂进行实施。穗期管理主要是灌溉水和施肥。灌溉水要结合人工灌水和自然降水一同进行,使肥料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收获阶段主要是玉米的收获。重点在于适宜的收获时间,或早或晚都不好,要看玉米颗粒和乳线消失的情况。玉米收获完成的同时玉米秸秆也同时产生。

4.1   玉米免耕技术的优点

(1)改善土壤的使用性。长期进行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增强土壤微粒的聚合,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部可以更容易生长,土壤使用性能增强后可减少土壤压实操作。

(2)增加土壤有机质。研究发现,随着耕作次数的增加,可以增加土壤中碳元素的释放,不仅空气会受到污染,而且土壤中的碳元素含量也会变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减少耕作次数,从而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3)土壤水分不易流失,农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提高。利用秸秆将土地表面覆盖,有效为土壤提供遮挡,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此外,土壤中的残茬就像一个小型水坝使水流速度减慢,从而让水分能充分被农作物吸收。

免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还有更多的优势和效益。玉米免耕作播种技术虽然有许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地完善改正。

4.2   玉米免耕技术的缺点

(1)没有创新思想和因地制宜。大部分都是對国外技术的参考,忽视地区差异,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和创新。应采用适宜于不同农产品的免耕作技术和机械。

(2)玉米免耕作技术实施时间较长后,土壤的表层容易变硬,将会从根部影响玉米的生长,使玉米无法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较差,使玉米产量变少。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办法,而利用大型机械进行土壤松动作业,在不破坏土壤表层和植物生长的情况下进行松土,疏松深层硬质土壤,不仅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

5   结束语

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农耕产量和土壤储水能力方面有大幅改变和提升,不仅降低了耕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有效增强了土壤蓄水能力,使空气质量逐渐变好,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较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实际耕种过程中应不断发现以及应用新技术,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赵亚中.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初探[J].种子科技,2019,37(7):71.

[ 2 ] 王文军.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及效果试验结果分析[J].现代农业,2020(4):20-21.

[ 3 ] 郑铁志,张锦川,翟坤程,等.吉林玉米秸秆还田田间查定与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20(4):9-10,12.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秸秆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
万能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