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21-09-08左占卫
左占卫
【摘要】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个世界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为重大。因此,我们在关注网络积极影响时,更要关注网络带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关政策,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心理
引言:
开放性的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知识的平台,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任何我们未知的东西,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话:有问题就去问“度娘”,一问就知。对待网络,我们既要看到网络答疑解惑的一面,也要把握住度。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过度沉迷网络,容易陷入误区,比如生病后,输入症状去“度娘”搜病情,然后给自己对症下药,最终错失治疗时机,还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网络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可信,面对网络,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我们要看到网络积极影响: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网络资源有着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拓展人们的视野,活跃人们的思维,促进人们的心智发展。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是大学生们的舞台,在这里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开放的交际圈,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和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实现自我价值。不仅如此,我们更关注于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以及如何制定应对策略。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1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面对杂乱的网络信息,很多人有时会产生思想和情绪等方面的焦虑、失落、迷惘。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在不能分辨网络信息价值的情况下,长此以往的沉迷网络,会使他们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有甚者能做出颠覆三观的事情。比如网络贷款——低门槛、大金额、低利率的高诱惑力的宣传,使有些大学生们会失去了判断信息的能力,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尝试网络贷款,初次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借更多的钱,一步一步走向对方设置的陷阱,以至于最终无力偿还欠款。面对疯狂的追债行为,他们走投无路为了还款,可能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最终走向犯罪。
1.2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随着竞争的与日俱增,人们来自各方的压力都很大,互联网变成了人们情绪发泄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在这里,你不需要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的用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可以掩盖真实的自己,可以变换姓名,甚至是变换性别。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而现在的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种压力,经常性的在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自由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还可以扮演另一个角色与现实中的自己截然相反。当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活动中的行为存在反差的时候,这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将会受到扭曲,出现双重人格的特征。[1]“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生的网络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具体可分为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等。出现网络人格障碍的根源是网络的虚拟性。”
1.3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现在不仅是网络时代更是流量时代,在自媒体的大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当主播,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红。流量就是钱,为了赚取流量,部分人采用低俗的形式博眼球,完全不顾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未成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极具有诱惑力。现在比较火的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里面千篇一律的网络素材,以恶搞为主,还有男变女、同性恋、浪费性吃播,炫富等等不负责的行为,为了获取流量不顾及事实的真假拍成段子,传递负能量。部分大学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判断信息能力较弱,受负面网络信息影响较大。他们会学习网红主播,放弃学业整天以直播为主,天天开着摄像头,直播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导向。他们人生观、价值感、世界观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冲击,他们可能沉迷于直播无法自拔,可能深陷“网恋”无法脱身,还可能在游戏中享受成就感与荣誉感……
1.4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世界里,缺乏现实中的真实感。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都是使用虚拟名称,所以他们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去做去说,他们觉得不需要去承担责任,慢慢的会形成攻击性人格,会在网络中去攻击别人,难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这部分大学性格内向,自卑,讨厌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也不愿意和他人交往,“一人一机”走天下,会把时间都浪费在网上。时间久了会造成现实中与人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化,嚴重的会逃避社会、逃避现实,整天生活在虚幻之中。当他们从虚幻世界走出来,会有严重的不适应,现实社会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的需求只能够在虚拟网络的社会里得到满足。而走出网络,在现实中他们会感到不适、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这样,一方面他们沉迷在网络世界里,自我封闭,获得心理和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们沉默寡言,拒绝沟通、交流,渐渐地淡出人际交往圈。[2]“这就是网络孤独症,它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
1.5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他们经常把有限的时间花到网络上,不思进取,阻碍他们的进步,影响他们学习的动机。面对网络信息他们一般都是输入性认知,他们缺失了学习的动机。网络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去思考也不去怀疑,才会导致他们对纷杂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低,在价值观选择的时候也会走入误区。例如,有的大学生接到电话,被告知已经中大奖,只需要几步操作就可以领取,这时部分大学生会被诈骗犯牵着鼻子走,最终上当受骗被骗走生活费,这就是网络诈骗,对网络信息没有任何的防备心,更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一天不上网就会心神不安、吃不下睡不着,只要一摸到鼠标,立马有精神,通宵达旦都不含糊。[2]这种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
例如:记得之前有个报道,某校大三学生,老师一年时间内没有见到过他本人,给他父母打电话问原因,父母被问的一头雾水。最终在学校旁边的网吧里找到了这个学生。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泡在网吧里,当他从网吧出来,直接被送入戒网瘾的地方。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对策略:从学校方面来讲
2.1净化学校网络环境以及加强网络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目前在我们高校课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德育课为主,相对于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实质性内容。学校应该将网络与德育课程相结合,打造娱乐性、理论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课程,让学生从中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技术手段对网络实施监管,做到双管齐下,净化网络环境。
一方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同时,实行实名制上网,对网络用户一一落实,对于违规上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手段的监管,增设网管,通过技术手段来检测网络环境,建立“防火墙”过滤不良信息,限制垃圾网站的访问等,实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
2.2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节、传统文化活动、科技文化节、网络达人、举办网上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网络中走出来,体验活动的乐趣。高校还可以开展心理活动咨询室或者网上心理辅导,对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给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成为他们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纽带”,帮他们顺利的从虚拟世界过度到现实社会,帮他们勇敢地面对社会实现,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变得更加的乐观、活泼。
从学生方面来讲:
2.1做到科学上网、文明上网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当务之急是以学业为主,网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剂品,我们不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做到科学上网、文明上网。首先,合理把控上网的时间,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网络上,我们应该利用时间多读书、多思考、多动手,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虚度光阴。其次,我们应该把网络当做学习的帮手,成为开拓视野的有效工具。利用网络来帮助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网络起到一个答疑解难的作用。最后,面对网络,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把握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面对网络资源我们不能过于沉迷其中,对于网络信息要有筛选的能力,多接触高品位的网络内容,远离不健康的精神污染。
2.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网络信息鉴定能力
目前部分大学生他们承压能力低,抗诱惑能力差。他们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很容易迷失自己,步入歧途。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情操。首先,我们要积极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网络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对诱惑坚决抵抗,做到不为心动。其次,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做好由虚拟世界向现实社会的过渡,积极建立自己的朋友交际圈。向身边的朋友宣传网络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共同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怀疑的精神。面对网络信息,我们不能过分信任,过分依赖。我们要学会在众多网络信息中辨别真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參 考 文 献
[1]章剑锋.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7-110.
[2]朱湘虹.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53.
[3]龚燕敏.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2-64.
[4]毛国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6):62-64.
[5]王吉田,郝向阳.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6):120-122.
[6]陈海龙.试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