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挂面:存于心灵深处的永久记忆

2021-09-08贾茂兴

中国食品 2021年16期
关键词:挂面空心陕北

贾茂兴

自从2014年家乡陕西吴堡县的手工空心挂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后,之前这门只流传于几个小山村的农间手艺便重拾于家乡四邻,兴盛于县域城乡。县委县政府适时搭建平台精心运作,乡亲们扩大生产规模用心制作,现已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

这个土特产一下子引起了全国关注,火遍了大江南北,忙煞了邮政快递,来此旅游的人们也一定会带走几箱作为礼物馈赠亲友,很快成了喜好面食的朋友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甚至连对口援助帮扶单位也开启绿色通道,专设当地特产专柜,推荐销售挂面,助力鄉村振兴。

其实在上电视前,家乡省市已将这项技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据说手工空心挂面有上千年的历史,靠着父辈们口口相传心授,至今保留了最为传统的制作工艺,因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茎直中通(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的小孔),故有空心之称。十二道工序,二十四小时纯手工制作,也有“料珍味馐,每献上之补”之评价。

这些年常有好友从家乡寄来挂面,在享受亲情之余、品尝美味之时,也勾起了我的一些深深舌尖记忆和浓浓故土乡情。小时候生活困难,是不能常吃挂面的。由于家境贫寒,日月紧巴,缺东少西,记忆里吃挂面只能是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客人,或是小孩生病,还有就是去外婆家才能吃上一碗挂面。因为家里不做挂面,所以要么是到集市上卖了布匹买上几把,要么是亲戚家送上几把,家乡的习俗是走亲戚不空手,但当时确实没什么礼物可带,只能用几把挂面作为礼物行门户相送。大人们平时是舍不得吃挂面的,都是省着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才派上用场。

记得妈妈总是把家里仅有的几把挂面放在瓷翁里,上面压些其他东西再盖上石盖,因为陕北到了五和六月,真是缺吃少喝。有一次我发烧很厉害,喉咙肿得很大,无法吞咽杂粮粗食。当时的医疗条件也十分有限,不知是啥病,只喊喉咙疼,现在看来也就是扁桃体发炎。到了晌午,妈妈看我难受,就给我煮了一碗清汤挂面,里面打了一个鸡蛋,实在是太香了,香就香在碗里放了一点红皮葱丝、揉了一点干盐水(香菜晾干)、放了一点籽麻盐、蘸了一点自制黑酱、倒了一点自酿醋水、滴了几点柞檬花油,味道相当特别,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吃得我满头大汗,过两天病也慢慢好了,真是“一碗酸汤挂面,胜似一服中药”。妈妈做的这碗挂面,给我心灵深处、舌尖之上留下了太深的记忆,现在还时常念想那个味道。回想这碗面,既能满足味蕾,又能慰藉心理,还能“治愈疾病”,其实那会确实是生活困难,真正是“物以稀为贵”。

现在想吃一碗挂面就太方便了,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说明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变好了。而且手工空心挂面也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因其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再配上陕北羔羊肉、鸡汤、肉汤等,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深受大家的喜爱。现在由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挂面”已响誉全国,名扬海外。

这些年手工挂面又增加了很多品种,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比如原味、萝卜味、菠菜味、苦荞味、黑小麦味等,主要是包装很精致,搭配很用心,随带了调味包,附带了说明书,既方便又美味,颇具人性化。尤其是给挂面附加了浓郁的陕北文化元素,赋予了浓厚的陕北文化情怀。特别是电影《一把挂面》全方位展示了手工挂面制作工艺和几代人传承技艺的创业精神,主题曲《三根挂面拜天地》、《一把挂面不零卖》、《死死活活相跟上》更是脍炙人口、直抵人心。文化富民使人既饱了口福、鼓了口袋,又养了眼福、暖了心窝,真是让人感慨。在此衷心祝愿家乡人民继续用勤劳的双手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谱写新生活的《信天游》,把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山绿、水清、人富的“秀美山川”,让乡村振兴之花愈开愈红盛,愈开愈艳丽。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风土人情;“饭要饿时吃,饿时吃饭香”,说的是生活哲理。一把挂面,记录了过去的苦难岁月,展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寄托了未来的无限美好。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念想那碗挂面的味道,也时常想念家乡亲人。本性难移,口味难改,就是因为喜好那一口,喜欢那一味。

猜你喜欢

挂面空心陕北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挂面怎么煮才好吃
“妈妈牌”挂面
“空心房”还需法律界定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