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021-09-08黄薇夏翠娟刘倩倩
黄薇 夏翠娟 刘倩倩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正逐渐向一种更为开放和快捷的方式转变。包括红色文献资源在内的多种文献信息开始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如何实现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服务成为新一轮的热点。文章即以上海图书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等公藏机构研究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开发为例,探讨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对于树立红色文化品牌,深化读者服务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radi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odels are gradually shifting towards a more open and fast approach. A variety of documentary?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Red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began to be presented to readers through digital media. In the tid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actualize the innovative service of red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s become a new round of hot spot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Shanghai Library, Memorial Hall of the for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etc.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innovation service in establishing the red culture brand and deepening the reader service.
Key words red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novative servic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尽管在社会文化传播领域和历史研究领域,尚属一个新兴的概念,学界亦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1]。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崭新文化形态,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不断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2]。综合来看,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可以广义理解为,对革命历史过程记录与研究的各种载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报、刊以外,档案资料、手稿、日记、书信、年谱、传单、宣传标语、影音资料、革命人物、相关事件、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纪念场所等都可列入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范围[3]。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价值的重要突破口。今天,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中,如何对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做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将以上海地区为例,探索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途径和工具,为构建起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新体系和新模式作出一些尝试。
2 现状调研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是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线的精神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其概念和范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通常认为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献、图片及文艺作品、革命人物、纪念场馆、革命相关联事物等都属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范畴。王传刚和王士昌[4]以资源被数字化的最终形态为标准,将其分为二维红色文献资源、三维红色遗址资源、四维红色活动资源三大类型,对互联网环境下提供红色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许多学者从上海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整理、价值提升、服务方式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如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和姚霏[5]教授团队整理了上海全境内已知的红色历史纪念地一千多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孔亮、高福进[6]对上海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方面的研究虽起步晚,研究深度可进一步加强,综观过往取得的丰硕成果,亟需加强的是红色文化资源功能開发、资源创新性利用等问题,即服务实践和服务效果问题。
在红色文化信息资源价值提升和服务方面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环境、文旅融合的背景和趋势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张理甫[7]提出运用现代科技虚实结合地展出红色藏品,合理发展红色旅游,深度挖掘现有红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并深度利用。实际上,各级图书馆、红色纪念馆等近年来都在依托自身馆藏进行数字化开发,探索新型服务形式。公共图书馆主要以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选题为指引,申报并建设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平台,窦鹏和李悦[8]2017年对全国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自建红色文化资源项目的统计,就达到47个,近年来平台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现已达到上百个;很多红色纪念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红色影音、访谈、文物的多方式多角度展示,发挥出多媒体展览优势。但从整体看,由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是零星分散的,各地方、各机构的资源没有整合起来,在服务上各自为伍,整体关联度不高;在多媒体开发利用上,服务方式不够灵活,较少采用现代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如移动端、新媒体渠道等开展宣传教育。我们应针对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需求,通过新的服务模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地诠释和转化,不固步自封,不形式主义,使得服务能“接地气”、受欢迎。
3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的历史记录,是最宝贵的文化财产。与一般的历史文献不同,在对红色文献进行甄选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存世量、出版时间等基本要素,还应注意到文本的思想价值等信息。
3.1 地域性
某种程度上来说,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来看待,地域空间对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许多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革命活动在这里酝酿、组织、发生和发展。可以说上海拥有光荣的红色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
2020年,作为“上海红色历史纪念地遗址发掘项目”的重要成果,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对上海全境內已知的红色历史纪念地的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一书。该项目收录上海红色纪念地多达1020处,包含了诸如一大、二大、四大会址、茂名路毛泽东旧居、周公馆、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等旧址保存完好、认知度较高的纪念馆、红色纪念地。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爱国人士在工运、地下斗争、抗日救亡、统战等领域的红色史迹,如在沪中共中央机关、中央特科在沪活动地点等。
同时,上海也是近代红色文献重要的产生地和聚集地。《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产生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宣传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也设立在上海。以上海图书馆为例,这是全国设有“红色文献专藏”的少数几个公共图书馆之一。上海图书馆历来重视红色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早在1949年以前,老馆长顾廷龙先生就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之下,搜集、保存了一大批红色文化信息资源。1949年以后,上海图书馆继续大力搜集,目前已保存有各类红色文化信息资源6000余种,15000余册。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图书馆再次启动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整理项目。为了配合上海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整理研究和信息服务,2019年,上海图书馆开发完成革命(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利用数字人文及相关技术对馆藏数据进行重新组织,把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集中在统一平台上,并且支持PC、手机等多终端的访问和检索。目前,该平台已经收录8500多种红色文化信息资源书目,其中6113种有全文,另外2000多种正在扫描。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献,如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手稿、《资本论入门》、《资本论大纲》等,在平台上均有收录并提供全文浏览。此外,《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影印出版。2012年7月1日前,《上海图书馆藏革命文献总目》《上海图书馆藏革命文献图录》等图书业已出版。这对揭示馆藏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将有重大的突破和提高。
3.2 载体多样
同样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为例,从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宣传物,到五四时期的传单,到中央苏区出版物,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材,上海解放前夕的布告,都能在馆藏中找到;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涵盖的地域范围也很广,不仅有上海、广州、武汉、延安、北京等革命中心地区的出版物,还有东北、山东、苏北、淮北、晋察冀、晋绥、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出版物;从种类上来说,十分繁杂:除常见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类型外,又有照片、传单、书信、地图、手稿、剧目单等类型、甚至还有请柬、席位册、证件等档案资料。图书部分又包括解放区出版的图书、课本,国统区的伪装本。上海图书馆馆藏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中文文献,还有不少外文资料,如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的英文原版等。
除了已经建立的红色文献专藏,在普通历史文献中,散落着诸如宣传画册、家谱、版画集、历史照片等非书形态的特色资源,同样不应忽视。如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是研究家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一般人可能很难将其与红色文献相关联。2018年,上海图书馆主办的“中共一大代表暨馆藏革命家族谱特展”,从馆藏家谱文献中选择了刘少奇、徐向前、恽代英、杨开慧、彭德怀、胡耀邦六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谱,与“中国民间家谱收藏第一人”微型红色革命人物励双杰先生提供的毛泽东、陈潭秋、何叔衡三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家谱,共同呈现了一个文献展。这一展览帮助普通读者从另外一个层面,了解和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的家族背景,也加深他们理解革命先辈们为共产主义信仰而奋斗的历史环境,为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维度。
历史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料,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照片资源,却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无论是日常的保存保管、数字化开发,亦或向公众开放服务等,依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201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图书馆特别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图书馆藏淞沪抗战图片库》,选录上海图书馆馆藏中、英、日语历史文献中刊载的相关图片八千余帧,主要反映两次淞沪抗战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战时场景。这批当年拍摄的历史影像,真实再现这段悲壮惨烈的抗战斗争史,以纪念上海军民、寓沪侨民为中国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历史照片、图片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
另外,红色纪念地如重要机构、重大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墓地、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等,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红色文化遗迹,那么反映与纪念地相关的书籍、图片、照片等资料,则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载体。与一般文献资料不同,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分布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档案馆外,博物馆、遗址纪念馆、学校、相关机构,还有私人收藏家手中珍贵的收藏。
3.3 题材丰富
在对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研究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拓展思路,将非书文献也纳入视野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题材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结合当下,基于内容进行专题性的组织和整理,以期能为大众和研究者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服务。如抗战爆发之后,许多文人画师用自己的方式投入到抗战御侮的救亡事业中去,创作许多无愧于时代,鼓舞人心的佳作。他们的很多作品发表在各地报刊上,西南后方条件落后,纸张、印刷质量和沿海都市都不能相比;战时形势多变,迁徙流离更是家常便事,结集出版尤为不易。这也使得这些作品长期湮没在故纸堆中不为人识,更无法进入美术史研究的视野中去。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项目组,在馆藏历史文献上万幅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中,精选出1200余幅(囊括漫画、版画、中国画、西洋画、年画、雕塑等当时画坛几乎所有画种),出版三卷本《笔墨长城——宣传画里的中国抗战丛书》。这一类通过二次挖掘集结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专题资源,也成为上海图书馆藏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以笔作刀枪——上海抗日漫画宣传队暨抗战漫画主题文献展”也顺利开幕,这是特种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
4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服务模式
4.1 线下服务新模式
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藏机构,通常我们更关注文献的基础整理工作,聚焦于借阅查询、数据平台制作等日常工作之上。实际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等公藏机构的阅读功能和信息功能已经逐步分离,数字信息时代要求这些机构提供更加专业、高效、深度、个性化的数据传达和内容服务。只有更多聚焦青年人视角,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阅读推广活动。
4.1.1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探索红色纪念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国内红色遗址遗迹数量最多的地区,但是如果要寻找并确认这些纪念地,却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一方面,红色革命年代留下的信息甚少,而城市的变迁又巨大。许多曾经的市级、区级文保单位在市政建设中仅留存铭牌,更有不少地方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而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被拆除而消失。
对于红色纪念地的探索,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文献工作人员,都从未停止努力。如今天上海市中心徐家汇的天钥桥路一带,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曾经有15位革命者(包括查阜西、柳湜、关露等中共地下党员)在这里生活和进行革命活动。2020年,上海图书馆根据赵景国先生提供的线索,组织团队充分利用上图馆藏资源,深度挖掘徐家汇天钥桥路“红色赵巷”的相关故事。此后,又联系赵巷的属地街道——徐家汇街道,共同策划徐家汇赵巷红色历史文化的一系列推广宣传,先后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商圈、徐家汇文化活动中心、街道邻里汇等多地举办“星火繁花——徐家汇红色赵巷主题馆藏文献展”线下及线上的双展。2021年,继续推出“星火繁花”第二期展览,并在徐家汇地铁站艺术长廊,推出《海派之源中的红色基因——徐汇与党共成长》。真正将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研究成果宣传、辐射到普通社会大众之中,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共鸣。
2020年开始,笔者还有幸参与了中共四大会址里弄的确认工作。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以后,对于会址的寻找和探索也颇为周折。早在1958年10月到1961年7月期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就曾经试图对中共四大会址进行查访,但未果。1980年代,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加入了调查行列,并陪同参加过中共四大,担任大会记录和向导的郑超麟进行实地寻访。经过大量的调查工作和各种旁证资料,于1987年4月25日确认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作为中共四大会址所在地。然而,会址所处的里弄的确切名称仍然有待进一步考订。研究人员根据《老上海百业指南》的信息,一度将中共四大会址认定为和平坊。然而,根据进一步资料显示,和平坊的出现已是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之后,从时间来上说要比四大召开晚了七年以上。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处的曹典在对《申报》进行了系统检索之后,“广吉里”的名字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范围之内。2020年夏,笔者在上海档案馆发现了一份题为《上海沪北工巡局报告》的档案,内容是工程处关于英册1283号地块,由宁波营造上陈磐记承建的广吉里涉嫌违章占道的行政复核文件,并附有广吉里的重建蓝图,时间是1922年。通过将广吉里的蓝图和日军轰炸上海时的鸟瞰照片进行比对后,可以基本确认,中共四大召开地即位于东宝兴路白保罗路之间的广吉里。
4.1.2 以主题展览带动跨机构馆藏文献资源整合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海图书馆推出了“思想的光芒——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馆藏文献展”,挖掘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传播中所做的重要贡献。展览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不仅本地参观者络绎不绝,更吸引了广东省中山市科协等外省市单位来沪观展。上海电视台等媒体也以此展览为切入点,与上海图书馆合作拍摄相关纪念短片,推进“党的诞生地”宣传。2018年4月,该展览的部分精品文献,包括《共产党宣言》(初版及再版)等61种66册馆藏文献移师北京,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推出了“思想的光芒——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馆藏主题文献展”。此后,上海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红色文献资源,相继与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基金会、常州三杰纪念馆、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档案馆、嘉定博物馆等高校和学术机构联合办展,先后举办了“以笔作刀枪”(第一辑)——纪念“抗日漫画宣传队”成立80周年文献展及座谈会、“以笔作刀枪”(第二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馆藏文献展、“诸夏怀霜:瞿秋白在上海”——纪念瞿秋白诞辰120周年馆藏主题文献展、“文化先驱:田汉在上海”主题文献展——纪念国歌法颁布一周年特别展、“微笑的大地”——小岗村人肖像版画作品展、“唱响新时代,礼赞新中国”——主题文献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在上海图书馆展出,还在徐家汇美罗城、徐家汇街道文化中心、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恒隆廣场、徐家汇地铁等地进行巡展。
4.1.3 提炼内涵精神,开发文创产品
随着“文创热”的不断升温,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红色文创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呈现出潮流化、年轻化的特色。今天,文创也已不再是简单的在日用品上加上一些简单的标识和标志,而是通过全方位的内容提炼,创造出属于新一代年轻人愿意接受和喜爱的文创产品。中共四大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上就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成“支部”,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如何让青年一代,特别是非党人士了解和记住这一党组织建设历史上的重要概念,中共四大纪念馆通过用跨界联名的方式与年轻人喜爱的虎扑平台进行合作,举办 “力量之源杯”3v3篮球比赛,吸引青年传承红色力量,取得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除此之外,纪念馆还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创品牌,推出“初心”“本源”“展望” 三个主题标识,结合群众化路线的实践起点,打造“力量之源”的红色品牌。中共四大纪念馆还以馆内“工农联盟”主题雕塑为原型,于2020年9月发布Q版人物盲盒,与学习强国上海平台合作推出线上党史知识竞答赢主题盲盒活动,引导90后、00后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党史,了解中共四大和党的诞生地故事。
4.2 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新品牌建立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历史的责任,更是时代的命题。今天,单一的文献服务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各界对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如何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灵活创新的传播手段融合起来,用青年人熟悉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2.1 探索社交新平台
2020年5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入驻B站、抖音等时下热门短视频平台,推出“力量之源·红色100”专栏,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让大家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来之不易。尤其是上海图书馆馆员自行编导、拍摄的沪语党史小故事,极具地方特色,十分吸睛。自专栏第一季上线以来,试听率已突破30万人次。
同样,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通过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向公众介绍馆藏红色革命文献、线下展览的主要人物、故事等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2020年9月1日,历史文献中心推出的“观止讲堂”线上讲座,正式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旨在探索“线上讲堂、专家导读、揭示馆藏、推广阅读”的服务新形态。现在,“观止讲堂”已与澎湃新闻合作,按期推出讲堂视频文字版。以2020年为例,共举办活动66场,其中讲座32场、活动17场、展览17场,参与人数线上线下合计3085810人次。2021年将推出红色革命文献的专题系列节目。
4.2.2 “文献党课”初尝试
2018年5月,在配合“思想的光芒——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馆藏主题文献展”宣传期间,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尝试性地推出了“文献党课”这一全新的党建教育平台。围绕馆藏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和专题展览,邀请展览策划人,带领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主题阅读行走活动,陆续参观了毛泽东旧居、中共二大纪念馆等。在行走中,回到历史场景之中,让今天的党员实地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海开展的政治斗争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2019年5月,在“文献党课”推出一周年之际,以纪念瞿秋白诞辰120周年主题展为契机,“文献党课”的形式和规模再度升级。该活动由专题展览、专家讲座、人文阅读行走以及影片展播等多种形式组成,面向社会开放,读者报名踊跃,反响热烈。活动邀请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副馆长做了《真实的瞿秋白》讲座,通过丰富的史料还原了瞿秋白先生鲜活的历史形象。触电传媒、文化云进行了讲座的全程直播,达到了8.2万人次的播放和回放量。人文阅读行走活动由瞿秋白纪念馆宣教员负责讲解,大家沿着鲁迅故居、瞿秋白寓所旧址、内山书店一路行走深入了解了瞿秋白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他与鲁迅的深厚友谊。同时,还在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上海客堂间”滚动播放纪念瞿秋白的相关纪录片和电影《秋之白华》。活动推出后,得到了兄弟馆的积极响应,随后又与虹口区图书馆合作举办“左翼作家的爱国热情”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与上海解放”系列活动,作为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老建筑的故事”市民创意创作大赛——老建筑阅读之旅系列活动之一,让参与者从多角度阅读上海建筑、讲好红色故事。
“文献党课”通过人、文献与空间三者的有机结合,产生更为立体的阅读环境与双向交流的模式,成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随着更多红色主题文献整理与展览的开发,“文献党课”的形式也将日渐丰富。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团市委等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多方资源融合,打造了三条红色经典阅读行走路线,走出了“文献党课”打破空间束缚的重要一步。“文献党课”这一品牌活动,吸引了如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徐汇区人社局、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航空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学校加入共建队伍,成为广大党员乃至青少年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的新途径。
4.2.3 初心之地——寻找红色革命纪念地智能小程序开发
2019年,上海图书馆完成的革命(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上,已经尝试性的推出“红色旅游”微站旨在通过旅游来推动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活用,当时收录了上海377个红色景点,支持用户通过手机访问每个经典的概况、相关人物、景点大事和相关文献等。从建筑、人物、历史、风景等多个角度展示收录红色景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并通过人物与上海图书馆革命(红色)文献知识库、人名规范库等相关基础知识库进行关联,实现数据的互通与整合,希望通过旅游推动红色景点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阅读推广 。
2020年,革命文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升级。首先,从数量上将苏智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共计1000个上海红色纪念地全部收入其中。小程序的数据与上海图书馆的革命(红色)文献知识库关联,一旦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可以自动更新到小程序中。同时,程序将自动建立关键词相关景点文字、图片、AI语音朗读的内容介绍页面,搜索到的不仅是位置,还有多方面的图文介绍,帮助使用者全方位了解革命纪念地。
其次,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便利,只要打开这个小程序,就能以使用者所在地为核心,搜索周围五公里范围内的相关景点,并与地图结合生成步行路线。为旅客智能创建红色文化兴趣景点旅游线路,包含步行、打车、骑车、公交的不同线路规划,可视化总里程、导览时间、途径兴趣点介绍语音朗读等,可随时切换至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等地图程序进行准确路径导航,随走随讲,自定义属于自己的旅行。
第三,使用者可以对红色革命纪念地进行智能搜索。通过人名、事件、会议名称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如输入“周恩来”这个关键词,在上海范围内可见有60余处与之相关的纪念地。目前,该程序正在开发主体推荐路线版块,陆续将“文献党课”的相关成果纳入其中,为使用者推荐如“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薪火相传——创办红色学府”“红色源头——革命机构在上海”“伟人足迹——周恩来在上海”等主题行走路线,并增加相关的活动模块,让使用者直接参与相关线下活动。
5 结语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基因,红色文化也是近年来上海全力打造的“上海文化”三大品牌之一。包括传统红色文献、革命遗址遗迹、革命人物、历史大事、节日仪式等在内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载体多样、题材丰富等显著特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记忆机构长期以来对于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传统红色文献资源上,忽略了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转型和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记忆机构也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一方面要将各种载体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纳入红色文化这个统一的大框架之中进行数字化加工、数据化整合、知识化融通;另一方面还要将红色文化信息资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入旅游活动之中,不断为城市旅游文化服务赋能;还要立足过去、紧跟当下、面向未来基于多样性的主题提供专题性的、故事性的、普及性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服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通过“文化+科技”的双向结合,将越来越多的专家、机构和文旅从业者聚集在一起,深度挖掘红色文献资源的内涵,面向下一代,与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传习活动结合,采用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共同打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实践证明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利用,不只是政府部门和职能机构的工作,而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和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断吸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才能与时俱进的保持红色文化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立得牢、认得清、记得住、传得开。
参考文献:
[1] 张富强,马磊磊.上海石库门红色文化特性探析——以“渔阳里”红色文化为重点[A].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红色文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2012.
[2] 李文健,杨海静,王良珞.关于红色文献大众化传播实践的几点思考[A].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壮丽七十年 辉煌新天津(上)[C].天津市社會科学界联合会,2019.
[3] 王东,孙宗伟.图书馆藏红色文献建设与服务途径创新研究——以临沂市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6):38-41,51.
[4] 王传刚,王士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沂蒙精神”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3(1):64-68,86.
[5] 苏智良,姚霏.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0.
[6] 孔亮,高福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及研究述评[J].上海文化,2020(10):14-23,125.
[7] 张理甫.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提升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7):71-73.
[8] 窦鹏,李悦.共建共享视野下红色文化资源项目建设调查及启示[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年卷)[C].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
作者简介:黄薇,女,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近代史、历史文献整理研究、数字人文;夏翠娟,女,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研究方向:元数据、本体、知识组织、关联数据、数字人文、文化记忆;刘倩倩,女,上海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