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视野与现实考验
2021-09-08何华珍
何华珍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于中国和人类前途命运的立场做出的重大舉措。本文认为,准确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意蕴,挖掘其中深层含义,以及正确应对面临的现实挑战,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类论述高标准、高频率、深立意,令人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特别致辞,强调维护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解决国际社会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出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意蕴、深刻内涵与现实考验,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
一、充分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蕴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基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强调“人是类存在物”。另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进一步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定义为人的本质。之后,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建构“真正的共同体”,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货币和资本等的“虚假共同体”。因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这一“真正的共同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为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真正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当今的体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代和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憧憬和追求的理想世界就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早在西周末期的《国语·郑语》中,思想家史伯就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另外,《尚书·尧典》中也写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是以,这些蕴藏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如天下一家、天下太平、天下和合、民胞物与、万国咸宁的人类发展整体观和价值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也构成了这一理念的文化基础。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与根本追求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如何才能获得解放?这一解放进程又如何?关于这些疑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详细阐述。这个解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解放;其次是进行社会变革;最后,在此前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始终秉持使全人类获得解放的初心与使命。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双重使命。为此,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完成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件大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始终将对世界的贡献视为国际义务。我国一向坚持和平与发展,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如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演进历史逻辑的统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全球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即使各国在文化、语言、习俗不尽相同,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都是生活在一个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充满恐惧、贫穷、封闭、污染的地球上。小国寡民、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等,这些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和社会之美的追求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索和憧憬的目标。曾经,西方人为了避免出现“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于是建构了社会契约论的认识基础。当前,“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国家、地区及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和广泛。随之而来的是比过往任何时期都显著的环境、文化和资源等种种冲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现实中阻碍这一向往的诸多问题,也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触动因素和情感认同基础,这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时代问题的回应。
二、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共同体?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精准地作出了回答,即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共同体。把握这一回答的丰富内涵,是更好地落实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共同体
众所周知,各个国家在历史、国情和习俗等方面的多元化,孕育了地球文明的多样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日渐突出,同时,世界各国、地区及民族间的联系与合作也越发紧密,利益高度融合。在全球化趋势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2]“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3]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元共生的国际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现今所处的世界,必须用共同体的意识与眼光来看待。人类必须塑造共同体意识,树立共同价值观以及构建全球视野,唯有这样,才能远离封闭,走向开放包容;消除猜忌,走向互信认同;唯有如此,才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4]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繁荣共享的共同体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根本保证。如今,人类面临着全球性发展难题,即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贫富差距拉大,增长动力缺乏,经济治理延遲等。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繁荣共享的理念,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思想在《礼记·礼运》中就有体现,书中认为大同世界“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力。”[3]可见,所有的国家都是平等发展的主体,必须相互尊重和践行多边主义,谋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处理世界发展失衡、强化世界发展协同性的关键。从历史实践来看,要想保障人类的基本权利、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解决不断深化的矛盾,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达到的和谐境界。[5]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和平安全的共同体
和平如同空气,受益不察,失之却难存。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1964年,根据瑞典和印度学者的统计,全球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而和平的时间非常短,仅有329年。[6]这些战争致使36.4亿人就此丧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此外,根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波及33国共15亿人口。其间,合计协约国的参与军队达4218万余人,耗损2210万余人,其中牺牲的有515万余人。另同盟国合计参与的军队达2285万人,耗损1540万余人,其中竟有338万余人牺牲。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的范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广,先后波及61个国家地区,20亿人口。从欧洲到亚洲,大西洋到太平洋,作战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7]这些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了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经验反思和题中应有之意。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生态美丽的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事,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有国家都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从根本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命的共同体”,地球的毁灭意味着“众生的毁灭”。人类属于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为其形成、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追求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自现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社会现代化实践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造成了许多生态危机,如雾霾、酸雨、土地资源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于生态危机导致的人口伤亡问题,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就有特别关注。该会议指出,2012年约有1260万人因为环境问题死亡,占世界死亡人数的25%。每年因环境恶化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比冲突致死的人数要高234倍。[8]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遭受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系统失衡的威胁。基于此,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干扰的前提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就必然包括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清醒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挑战
(一)西方价值观的主导
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竞争。在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价值观的传播进程中,首先面对的是由西方价值观所主导的不合理、不均衡的格局。因此,我们在向外传播中国价值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干扰和影响。对西方一些国家而言,传播中国价值观是对西方所主导的国际格局的威胁,他们必定要出来“阻挠”。在全球化市场下的国家传播价值观,看似是处于一个完全公开、公平的平台,实质上掩藏着严重的信息输出的不对称。[9]对西方一些国家来说,价值观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以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获取更多利益,维护主导权,因而他们必须遏制、防范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价值主导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性和非均衡性,导致一些价值传播弱势国家的形象被价值主导强势国家任意塑造和诋毁,强势国甚至凭借此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对他国实施价值渗透,甚至发动“丝绒革命”“玫瑰革命”“橙色革命”等一系列“颜色革命”。
(二)多元文化间的差异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是一个现代化和全球化并存的时代,世界各地文明交互影响。起初,每个人只依赖于令他亲近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习俗规范,其最终实践领域还是要停滞在不可通约中。然而,在上述差异被扩大之际,往往容易在交往接触中形成文化和文明的冲突,这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挑战。比如,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就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中华、西方、印度等文明是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经济如果持续发展,将会改变世界文明的均势,挑战美国的价值观。[10]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价值的国际传播进程将不断扩大,多元文化间的碰撞也会越来越频繁,差异也就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突破这一界限,找到平衡点,必须立足于更高点。
(三)国际竞争与冲突
随着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间开始交往,一些国际争端也由此产生。一般来说,国际争端是由国家间利益、要求、权利等方面的分歧与矛盾引起的,[11]包括法律争端、政治争端、混合型争端等内容。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都会对国际竞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国际竞争的内涵和具体形态。从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来看,我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还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和区域性的争端。例如南海争端,部分国家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实现自己的目的,打着种种旗号插手南海事务。南海争端实质上是主权之争,而我国对南海争端的处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南海争端方和国际反华势力也势必会借此攻击、诋毁中国价值的内涵和传播的意图。
(四)“中国威胁论”的刺激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无法离开世界,世界发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有国家均是处理国际事务的主体。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在肆意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谎言。这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某些国家永霸世界的企图和利益的驱使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国威胁论”可以从国际社会一些智库报告、学术著作、政要言论以及网络等地方捕捉踪迹。[12]甚至还有一些人将中国的崛起和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与日本的崛起一概而论,也就是新麦卡锡主义与新保守主义者所设想的“中国威胁论”。[13]“中国威胁论”不断被散播和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种大国形象的构建,也会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比如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正在展开“魅力攻势”,拉进与其他国家的距离,为的是使这些国家远离美国,最终取代美国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区事务参与者,成为“东亚霸主”。[14]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和谬论。
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开放与包容,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世界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点。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5]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舍短取长,共同进步。惟有如此,人类才能不断消释隔膜,世界才会愈加绚丽,愈加和谐。为此,我们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在开放包容的共同体里交流互鉴,以此消除隔阂、化解冲突。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将使不同文明交融共生、和衷共济、联动增长、普惠共赢。各国要处理好自身的事务,同时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也必将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国际合作创造新平台,为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与世界对话的过程,要想与世界有效交流,必须建立相融相通的话语体系。我们将始终积极推动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总结并形成能够准确阐明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的国际表达形式,通过有世界特色和世界气派的叙事话语,生动又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16]
(二)坚持和平与发展,共同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三六九等”“相互猜忌”,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即彼此平等、互商互谅,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世界永久和平。要改变单枪匹马搞“独自壮大”或“独善其身”的状态,决不能让任何国家再走上殖民主义道路,也不能奉行霸权主义,通过国家间的结盟进行对抗。世界各国无论在强弱、贫富、国家制度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任何国家对他国合理的安全需求都不能置之不理,我们需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傳统安全。作为大国,我们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展现出大国担当。一言以蔽之,为了能够建立持久和平的世界,任何国家皆不应持冷战思维,也不应持强权政治的思想,应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三)坚持绿色与生态,共同呵护美好的地球家园
面对生态退化、污染恶化和资源紧张等严峻局势,世界各国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尊重自然和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一方面,转变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敢于开拓新路,不仅要优化生产方法以推动经济发展,更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治理全球生态问题,共同维护其安全,严格落实《京都议定书》等文件精神,自发坚持和推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国内,我们一直主动担当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坚持文明发展。在国际上,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顺利开展,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从促进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绿色发展创造国际环境,为人类建设绿色家园。[5]
(四)坚持合作与共赢,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强调,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7]我们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大家绝对不能因为生活的残酷而抛却理想,更不能够因为梦想在远方,而就此放弃,不再奋斗。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大的历史力量、价值力量、情感力量和认同力量。世界各国应摒弃我赢你输,赢家通吃的旧思想,不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使部分国家获得财富,而应真诚相处、平等相待,坚定信心树立彼此共赢的新理念。各个国家不能只关切本国的发展,还应该关切他国,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使所有国家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18]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通过消除共同体的异化,使得人类在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中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真正实现“地球一家亲”。
[参考文献]
[1]李平.对《共产党宣言》中人类解放历史进程思想的思考[J].探索,2007(01):133.
[2]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3).
[3]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6(1).
[4]臧乃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维度[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1):9-13.
[5]王岩,竟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红旗文稿,2017(05):13.
[6]李振中.战犯国际审判的作用以及有限性[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8]张丽媛.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D].长春:吉林大学,2017.
[9]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1):10.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54.
[11]邵津,编.国际法(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0.
[12]张云莲,李福建.“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8):48.
[13](英)珍妮·克莱格.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M].葛雪蕾,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5.
[14](美)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M].洪漫,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52.
[15]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1).
[16]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4):3.
[17]就印度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向印度总理莫迪致慰问电[N].人民日报,2021-05-01(1).
[18]杜正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98.
责任编辑:李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