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野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辨析

2021-09-08郭正秋赵美岚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意义

郭正秋 赵美岚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指导现代化实践的极端重要性。本文立足于对绿色发展理念思想渊源及理论特质进行多维度探究,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释和辨析的同时,注重密切联系当前我国推动绿色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具体实际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寻求破解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与方式,这对彰显绿色发展理念在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多维视野    绿色发展理念    理论辨析    实践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及生态问题日趋凸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国际义务与责任,我们只有精准地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内涵,弄清这一理念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脉络,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国际责任,展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倡导的绿色发展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进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绿色发展理念是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中就包含和强调了将自然界当作人类身体的延伸来看待,认为人类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当体现为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等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1.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人化自然观”的概念界定,他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反思和对费尔巴哈抽象自然观的创新,且以理论迂回的形式进行阐释,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独特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强调,不论是人的感觉、知觉,还是人的精神、人性,都是源于一个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而人类反过来借助这些感觉、精神,将一个原本独立的自然界加以改造,使之变成一个带有人类印记的自然。因此,自然界被马克思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

2.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近代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是以极大消耗和浪费原本就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一系列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等问题表明,建立在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掠夺与开发基础上的传统生产方式会使人产生异化。实现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是马克思在思考人与自然这对关系时的最终落脚点,既有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又有对人类利益的思考;既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综上所述,依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推动绿色发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其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子体与母体的关系。所以,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要始终重视人与自然的原始联系,有效约束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稳固、持久,使部分发展更有利于整体发展,并通过整体的良性发展反过来促进部分的发展。其二,我国的绿色发展应当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到人化自然的过程及程度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以自然能够实现自身的物质循环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界限。其三,必须找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点,一方面要避免因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不顾及自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因陷入自然中心主义而无所作为。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客观、辩证、历史、实践

1.在塑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遵循美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将自然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自然的客观性、物质性。恩格斯还指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确立物质的本体地位,才能破除在自然问题上的迷信和盲从。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后自然面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表明自然参与了人类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了自己的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性,强调在原生态的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不是人类简单地征服自然,而是使自然界的重构符合美的规律。

2.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界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展现出系统性、运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表明了其辩证特质,且自然界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向前推进。可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突出了自然界的辩证特质,强调自然界才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同时强调人也是一种自然力,即一种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在自然界所有物种当中是最强大且独一无二的,包括劳动在内的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所以,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形成的生命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依存度也会越来越高。[4]因此,我国在新发展阶段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要使开发、利用自然符合美的规律,注重“绿色”,使绿水青山保持它们的本色,要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追求人的主体利益。

二、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传统自然观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还积淀着深厚的中國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观

1.主张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儒家在敬畏自然方面,强调“性天相通”,天与人是一体的,且人性源于天。尤其是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自然被置于敬畏对象的首位,体现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意识的基本形成。孔子认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宇宙中的万物,包括人在内,可以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且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均能融通一致,在自然、社会以及人三个子系统各自和谐的基础上,还存在一种整体的均衡,正是这种整体的均衡把天、地、人三个维度统一起来,实现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统一,即天人合一。为此,孔子指出,想要实现人与宇宙其他万物的和谐统一,就要懂得不断超越“小我”,要意识到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自然依赖性,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保持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如此才能使生命的终极价值得以实现。

2.强调人与天理、道德的合一。孟子提出,君子理应做到“爱物”,不仅要善待他人,还要以仁爱之心爱护大自然的万物。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是重视伦理纲常,同时讲究治理天下要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因而其视域中的“天人合一”常常指人与天理及道德的合一,尤其是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人的德行和操守联系在一起。在对待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和为贵”,《中庸》也指出,人应该尊崇天地之道,即一种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普遍和谐的状态,人只有尊崇这个“至道”,才能实现宇宙万物的各安其所。因此,我们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承认并尊重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与权利,生产生活的消耗与消费规模要以自然承载力能容纳为前提,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互动。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本源观

1.道家的自然整体论思想。以“万物并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道家生态智慧,表明“道”是道家思想最根本的观念。世间万物生成的源头是“道”,世间万物在变换过程中所遵循的理据也是道。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均主张“治身”和“出世”。在老子看来,以“道”观宇宙万物,万物都是一样的,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具有齐一性与并生性。简而言之,虽然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看起来千姿百态,各具特质,互不影响,但因其共同复归于“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内在的同构性。可见,老子所认为的“道”,既能因循自然从而化育世间万物,又不会为此而自恃居功,突出“道”“无为”而又“无不为”,“无处不在”而又“自然而然”的本性。

2.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于“道”。老子将“道法自然”视为人类生存所要遵循的自然法则,生动体现出《老子》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子》第十六章中指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在说明虽然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将人的意志作用于自然界,但是仍然需要尊重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要从“道”的高度上认识到天地万物皆是因“道”而生。反观我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应当在吸收道家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原初特性与本来面目,不可妄加改造,做到“因循体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坚决摒弃各种不利于自然修复的欲望,返璞归真,回到本初。只有做到“依天道”,才能“成人道”。

(三)“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1.倡导爱护自然、融入自然、众生平等。佛家思想倡导众生平等,这里的“众生”包括了所有的人和动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乃至宇宙万物,而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及非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平等。佛家思想将大自然视为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基础,生命个体也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强调个体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可能完全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佛家思想还主张慈悲为怀,对人性的善良进行了强化,倡导人们对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怀着一颗悲悯与同情之心;提出人应该本着慈悲情怀,追求“物我同一”的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是使人对万物的“大爱”超越对自身的“小爱”,克服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2.强调善待自然与破坏自然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某些地区,由于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最终必定会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其次,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加剧了极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海平面缓慢升高,导致海上灾难频发等。这些现象均表明自然界所遭到的破坏,最终都会对人类生产生存构成威胁。绿色发展理念也涵盖了佛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同时还对其因自身因素产生的客观局限性进行了超越。佛家强调因果联系的思想对于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平等对待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在西方也被称作“绿色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生态学”,它主要是国外一些左翼学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不断批判而逐渐汇聚形成的一种左翼思潮。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生态问题,将其作为理论参考和思想资源,有助于我国绿色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生态危机: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

1.福斯特的生态思想。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之一,尽管福斯特生活在后工業社会时期自然环境良好、能源资源充足的美国,但他并没有对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生态危机视而不见,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因为它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再将污染留在这些国家,这种做法的实质无疑是一种新型的侵略——生态侵略。[5]英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伦敦毒烟雾事件、美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以及德国莱茵河畔一度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景象都足以说明欧美发达工业国家都曾经历过生态失衡的瓶颈。由此可知,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利用高新科技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已经使得一个“自在的”自然逐步转变成一个人类“为我所用”的自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为避免陷入“环境陷阱”,必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奥康纳的生态思想。奥康纳敢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一方面,我们中的有些人生活在工业高度发达、商品极度丰裕的国家,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拥挤的城市,处处感到异化和剥削的人群,以及被损害了的自然界。”[5]同时,他还勇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美国,城市中最大的空气及噪音污染源是汽车;最大的水污染源是大工业区的市政下水道、工业生产以及相关的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电子工业把大量的废弃产品转变成了有毒污染物。其中的大多数都集中在劳工社区,尤其是在那些被压迫的少数民族或者黑人劳工的社区。”[6]奥康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分析与批判,让人们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从侧面折射出作为社会阶层金字塔最底端的人群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为此,奥康纳指出,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朝着“绿色”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彻底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二)超越资本:解决生态危机的主要路径

1.导致生态危机泛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全球化,归根结底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化带来繁荣的同时,其潜藏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形成了一股不断往前发展的内在张力,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资本为了无限制地自我增值、自我扩张,从而无情吞噬了大量自然资源的贪婪本性却为人类共同的发展前景增加了更高的风险。对利益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对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是资本的本质特征。其不断实现自我扩张的过程必须以不断生产的商品为载体,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以自然界原材料的永不枯竭为预设前提,可惜这种预设前提是不存在的。所以,按照福斯特的理论逻辑,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与生态危机的恶化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平衡点,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来实施生态保护只能是缘木求鱼。

2.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出来的力量就越大。奥康纳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资本彻底改变了自己无限扩张的本性。因为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与自然界的有限资源之间构成了无法调和的深刻矛盾。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与运行规律,人们若是基于资本的无限扩张本性而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原材料掠夺,那么人类的生存也会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走向毁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我国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因为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与发展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好对资本既利用又限制的“度”。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推动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十四五”规划内容之一,相信我国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过程中,对资本的利用与限制一定会有更大的实践空间。

四、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于生态的这一部分,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论及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也包括本文重点阐述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正面临着人们渴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落后的生产力却无法满足的国内形势,及可能被边缘化的国际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快速提升社会生产力就显得必要且紧迫。对此,邓小平同志决定实施改革开放,通过大胆地“引进来”和勇敢地“走出去”,闯出了一条富国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由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大而强的国家,由一个较为封闭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且对外开放的格局越来越完整的国家。纵观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和紧迫。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系统、完整地构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但他相当关注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要保护好生态系统,要通过兴修水利、依靠科学以及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当时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良好的。

继邓小平同志之后,江泽民同志一边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一边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将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建设蓝图的重要部分。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工业污染、能源枯竭等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从节约资源、控制人口、合理消费、宣传教育及遏制污染五个具体方面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提升到文明理念的高度。科学发展观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力求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生态系统,同时,这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体现出了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二)实施绿色治理与建设美丽中国

1.绿色治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与新举措。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强调了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绿色治理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多领域、多方面取得了成绩。比如,近年来我国的国土绿化和防沙治工程不断加强,北方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拓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快速降低;煤炭使用量逐渐减少、大力推进光伏发电等。尤其是东、中、西部各省市(區)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了富有生态特色的省市(区)品牌,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相关方案措施的趋势。对此,我国分别通过在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建立“综合治理样板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以期形成能在全国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从而凸显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地方特色。

2.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充分凸显了在新形势下改善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序推进各项事业,促进社会生产生活逐步实现绿色转型的一个关键词,它的最终指向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幸福指数紧密相连。“美丽中国”的理念一经提出,就为中国的发展定下了绿色基调,其内涵体现为以尊重、顺应、保持自然本色之美;以审美实践构造自然人化之美;以生态伦理滋养人们德性之美;以绿水青山守护人们健康之美;以互利共生彰显“天人”和谐之美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都将人上升到整个“类”的高度与自然进行平等对话,使美丽中国跨越了字面的地域限制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着眼中国发展实际,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践行,不仅是对国家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召唤的响应,更是通过发展理念的改变和发展视角的拓展,使绿色低碳环保内化为个体的迫切需要,并自觉形成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3]上海市哲学学会.唯物史观新视野与新发展理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22.

[4]金瑶梅.绿色发展的理论维度[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96.

[5]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308.

[6]人民日报评论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20-11-06.

责任编辑:李 亮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